近日,一批绝世官窑精品在埋藏五六个世纪后公开展出。人们在领略景德镇官窑瓷器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独特魅力时,探寻古人的印迹,体会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和执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扶摇直上,迭创新高。去年,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和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会上分别以3304.5万港元和4404.75万港元拍出,两度刷新了中国官窑瓷器拍卖价的最高记录,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偶然的机会,官窑瓷器的故乡———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被发现,大批埋藏在地底的官窑瓷器碎片纷纷出土,比起传世官窑瓷器来,这些碎片的价值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多年来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考古人员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正德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官窑瓷器1000余件。 当年烧100件只留4件贡品,其余打碎掩埋——如今,推土机下抢救出官窑遗址 1982年春节,景德镇有关单位在市区珠山一带进行市政建设时,推土机突然掀出了一些瓷片。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因为景德镇的瓷片实在是太多了。消息迅速反馈给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人员,他们纷纷放下热腾腾的饭菜,火速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鉴别,考古人员认为可能是景德镇官窑遗址,当即要求工地停止施工。为了不遗漏绿豆大小的残片,考古人员用米筛对堆积区内的泥土统统筛选了一遍。由于发掘的瓷片较多,当时连存放的地方也没有,一些陶瓷考古人员只好把它们放到家里,请家人帮助清洗。困扰陶瓷研究学者多年的景德镇官窑遗址,就此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生产规模之宏大。明中叶以后,制瓷技术高超,产品精美,“为天下窑器之所聚”。景德镇作为皇家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所在地,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辛亥革命才结束其使命。 景德镇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制瓷工艺水平。明清时期,封建帝王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人才到景德镇,同时投入大量的财力。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所产瓷器品种之多,色彩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历代民窑无法与之相比。明清两朝先后创制了五彩、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特别是清代,彩瓷取代青花瓷成为官窑瓷器的主流,并在色釉或彩瓷的烧制工艺上达到了顶峰。 著名古陶瓷专家、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介绍说,官窑烧制皇家瓷器不惜成本。据文献记载,官窑烧制100件相同的瓷器,只有4件是贡品。因为御用瓷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剩下的贡余品、试验品、废品等全部打碎并就地掩埋。现在把这些破瓷片挖掘出来有什么价值?刘新园认为:其一年代可靠,它们是鉴定传世明清官窑陶瓷的标准件;其二品种齐全,贡品送到皇宫后,现在流传下来的往往残缺不全,而官窑里掩埋的品种十分齐全;其三碎瓷片与窑炉、作坊遗迹、生产工具等一同堆积,便于了解整个生产工序,这为完整复原一些失传的工艺提供了可能。 考古人员要将10余吨残片拼合,就像棋迷下完棋要复盘一样——修复完瓷器后,满脑子都是瓷片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最近在市里的龙珠阁公开展览了一批修复完毕的明代永乐官窑瓷器。其中有白釉三壶连通器、影青地刻海水青花龙纹罐、釉里红梅竹纹笔盒等未见诸传世的孤品,有集素雅与华贵于一身的白釉金彩器。而祭篮地釉里红龙纹高足杯、刻有“永乐二十一年”纪年的黑釉三足香炉、白釉瓷等均为首次面世的珍品。记者还看到一个永乐青花梵文大勺,长33.5厘米,勺子上写满了梵文吉祥经文。还有青花龙纹大缸,高75.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其腹部绘有两条双角五爪赶珠龙,隙地饰有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 这些被修复的瓷器品类多样、造型丰富。可是有谁想到,把那些破碎瓷片拼接成瓷器要花费多大的工夫?考古人员在成千上万块瓷器碎片中多级分类、系列复原,其中最多的一件瓷器竟是由460多块碎瓷拼接粘合而成。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白光华在这一行里工作了22年。他说:“光有耐心还不够,还要感兴趣。修复瓷器,就像一个棋迷下完棋要复盘一样。修复完瓷器后,满脑子都是瓷片。常年如此,自己的审美观也发生了一点扭曲,在我眼中总感觉没有一件完整的瓷器。” 白光华说,官窑里的每件瓷器都有寓意,瓷器里透露着很多工艺信息。“比如一件永乐青花海浪仙山双耳三足炉,瓷器上的寿山福海是有明显寓意的。在复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口沿是空的,三足是拼接起来的。这就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工艺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如果光从外表看,你很难掌握它的工艺奥妙。” 一次考古,竟修复400余件明代成化斗彩———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御瓷生产遗址,魅力毋须多言 10多年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就景德镇的出土陶瓷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对明代宣德官窑烧制的蟋蟀罐的研究很有意思。1982年,考古人员在珠山中路官窑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明代宣德官窑瓷片。在整理出土的青釉瓷片时,拼合出一个鼓形盖罐。该罐直径13.2厘米,高9厘米,通体挂淡青釉,并有细小纹片,口沿露胎处呈淡红色。刘新园考证,此盖罐为明代宣德年间的蟋蟀罐。1993年,官窑遗址中又发现了几处呈窝状堆积的青花残片,经过复原全部都是蟋蟀罐。这些蟋蟀罐的圈盖的内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单行青花楷书款。 明代宣德皇帝爱好蟋蟀的记载,大都出自晚明时期的野史笔记,无实物可考。刘新园认为,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蟋蟀罐,证实明宣宗确有蟋蟀之好。他还考证出,景德镇明代官窑在宣德以后的一个世纪里没有烧造虫罐,清宫藏瓷中的1774件宣德瓷器里也不见蟋蟀罐,与宣德帝猝死后,执掌大权的太皇太后张氏有关。张氏执政后有“罢去玩好之物”的诏令,斗虫与养虫之风在紫禁城消逝,因而清宫藏瓷中就不见该类遗物了。 仅一个小小的蟋蟀罐,就考证出许多宫廷旧史。官窑瓷器之于研究的魅力已毋须多言。 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宫廷御用陶瓷生产遗址,珠山官窑遗址里修复的这些瓷器弥足珍贵。其中,明代洪武官窑青花瓷据统计传世品仅40余件,而考古人员竟修复出70余件;明代成化斗彩器全世界公私收藏不足200件,而考古人员竟修复出400余件。 目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目前正在对窑址进行新一轮的清理发掘。一批珍贵的瓷片有望重见天日。这将使得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景德镇历届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对珠山官窑遗址的保护。去年12月底,位于窑址上方的景德镇市政府已经整体搬迁,腾出空间保护官窑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