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国家地理报道


回眸古格
04.30 10:45


    西藏古格之行使我看到了一个闪着神圣之光的谜,而古格最吸引我的大概就是我看不见的那些东西。
    走向古格之前,我揣着总是解不开的古格谜团和故事,脑海里不断出现耸立山顶上的古格王宫的画面。尽管我的心情十分急迫,但我们赶到扎达已是黄昏,当天没有见上古格面目。不过,在扎达我们遇到了来自河北省的援藏干部郭玉普,他是一个狂热的古格迷,并且著有《相遇古格》一书。在一家小饭馆里,担任扎达县副县长一职的郭玉普,滔滔不绝地介绍关于古格的一些历史和现状。他在海拔4000米的扎达工作了3年,这期间,他无数次前往古格遗址,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写出了那本有关古格的书。
    
    第二天一早,我们摸黑赶往扎布让村,只为拍摄古格遗址的日出。心里越急切越不顺利,看到远处古格的城垣就是走不到它的跟前,最后我乘坐的车与前边的几台车失去联络,跑到遗址东边的台地上隔着一道峡谷与古格相望。日出照拍不到好效果,可探访古格的目的并没失落。后来我们向扎布让村村民交了“买路钱”,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古格遗址。对此,我们有些反感,扎布让的村民搬迁到此才是几代人的事,根本不是古格土著,这些村民明目张胆修起围墙铁门,向过路人收5—10元的买路钱,发起古格先民的财。当然,进入古格遗址,须购买昂贵门票则是物价、文管部门的规矩,游客没啥怨言。
    
    带着郭玉普讲述的谜团,我气喘吁吁地走走停停,至少歇息了十数次才登临山顶上的王宫。然而,谜团还是谜团,我这么肤浅地光临就想解读古格自然不成。因时间仓促,我没有走遍废址,充其量只是顺着观光路直上直下,700年的古格王朝历史,我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结果是心中迷惑愈加多了起来。面对密密麻麻的土窑断垣我没办法想象几百年前的古格人如何生活,如何经历惨烈的战争后而弃城而去。我最为叹惜的是古格最后一任国王扎西查巴德令人意外地妥协给拉达克人,让叛徒的目的得逞,结局是让700年的王朝历史终结。其实,他完全有条件坚守数月,挨到隆冬,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便不战自退。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后人是没办法改写的。
    
    从山城脚到山顶的王宫,高度约200米,这里地势本来就较高,登顶之后,可极目数十公里,荒无寸草的高原土台戈壁皆在脚下,此时可谓人比天高。山顶有保存修葺完好的宫殿和小庙堂,但更多的是废墟。废墟外则是百丈悬崖,通达山顶除了黑乎乎的取水地道外,只有一坑道可通行。城中防御设计颇具匠心,若靠300年前的武器装备不可能硬攻上城顶,所以拉达克人采取了诱降,才能攻下要塞天险。我十分赞叹古格王朝的创始者,选了这一处山头建国都,的确有先见之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们知道小国家的脆弱,所以要像蜗牛般凭借保护壳才便于生存。
    
    走下山后,我们一行3人探访了带有神秘色彩的“干尸洞”。本来,那是先人安息之处,应受到尊重,但我们还是耐不住好奇下到沟谷边去了。“干尸洞”在一处山谷的岩壁上,洞口约半个人身高,60厘米宽,离地面二米多。我借助他人的帮助攀上洞口张望了一眼,扑鼻而来浓烈的动物腐臭味,以及狼藉一洞的破布片和几根股骨,让我没法将洞中情景与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联系一起。离去后,我脑海里萦回着不屈不挠的古格将士的故事。
    
    我听说古格的考古还未结束,许多谜底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才可以破译。但这与古格的文化没什么关系,毕竟,古格是一个脆弱的小国,它的存在仅仅是它离文明太遥远,以致外边的强敌无法接近。反而古格本身所拥有的一种看不见的精神,诱惑着人们向往,不需要很多解释,走近它的人就会感受到它,记住它。(吴赛勋)
  


寻访古格王朝 (2003年04月30日)

发表评论 


责编:王卉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