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自从南京汤山的葫芦洞出土了“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后,这里便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是南京地区第一次发现人类化石。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就立刻引起了轰动,随即又名列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就在发现南京猿人化石10周年之际,由2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并撰写的大型学术专著《南京直立人》也问世了,著作公布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复原了南京猿人的面貌。 66岁的徐钦琦教授是《南京直立人》一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长年从事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也是最早接触葫芦洞化石的研究者之一。回想起南京猿人“现身”汤山的始末,徐教授记忆犹新。 发现南京猿人 葫芦洞是汤山镇人民在附近的山上开采石头时偶然发现的,但当时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什么。恰逢南京市委党校组织学习班,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党委副书记钟石兰与汤山镇的镇长同处一室。聊天当中,镇长说他们在一个天然洞里发现一些化石,但没人管,也没人懂。这位副书记立刻就向研究所进行了汇报,于是研究所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的组长叫穆西南,是一位研究无脊椎动物学的专家。 1992年的夏天,徐教授收到老同学穆西南写来的一封信。“信里说他们研究所得到一批从汤山葫芦洞里采集的骨骼化石,但不清楚是什么,问我是否有兴趣研究”。徐教授回信说要是信得过,就把化石拿来看看吧。 9月,老同学穆西南托人坐火车把化石带到了北京。徐教授在研究所打开纸箱一看,眼前的骨骼化石对他来说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 徐教授告诉老同学,这些动物在周口店是与北京猿人共生的,原本属于北方的物种,竟然出现在江南,是否意味着古人类也一起迁徙到南方?他在回信中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引起了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兴趣和重视,于是他们邀请徐教授亲自去汤山走一趟。 第二年元旦过后,徐教授乘坐南下的列车来到位于江宁县汤山镇的葫芦洞。 一天中午吃饭时,徐教授对开发葫芦洞的旅游公司顾问说,通过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推断,这个洞穴里也有可能埋有古人类的骨骼化石,哪怕是找到一颗人牙,葫芦洞的科研价值与旅游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饭后,工地上立刻宣布了一条新规定:谁发现人类骨骼化石,奖励人民币一万元。 当天下午徐教授就忙坏了,人们无论找到什么东西都拿来让他鉴定,他也就趁这个机会对老百姓和当地的政府官员进行了一些化石知识的普及。一场大雪过后,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徐教授决定暂回北京,临走前对已和自己相熟的人们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回来。”然而仅仅两个月之后,就从南京传来了出土猿人头骨化石的消息。 “原来在葫芦洞内的南侧还有一个小洞,当时只露出一条缝隙,我曾经跳下去观察,感觉地面的土质很软,而且当即就发现一块犀牛的骨骼化石。于是我告诉工人们,向那里深挖下去肯定还有化石”。当徐教授离开以后,工人们挖开了缝隙,就在清理小洞内的堆积物时,一个工人一锄头下去,刨出一个像是死人头骨的化石,他立刻交到旅游公司,要求兑现一万元钱的奖励。 “当时旅游公司的人给我的同学穆西南打了电话”。 不久,课题组的另一成员穆道成带着拍下的化石照片匆匆赶到北京。照片上头骨化石的眉脊非常粗大,显示出猿人的特征,经所里古人类专家的鉴定,他们也一致认为这是属于猿人的头骨化石。 修复头骨化石 在南京发现远古人类踪影的事件,立刻成为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更吸引了全世界有关学者的注目。3月底,南北两方面的专家聚首金陵,徐教授与所里研究古人类的张银运研究员、专门修复化石的张宏高级工程师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时的古猿头骨化石已经移交南京市博物馆保管。会上,当这块珍贵的头骨化石从锦盒的丝绸里被取出来时,第一个为化石拍照的人穆西南首先吃了一惊。化石埋在地下的时候,因为吸收了大量的地下水非常湿润,形状也很饱满。不料刚刚出土不到20天的时间,由于干燥收缩,头盖骨原本啮合的骨缝出现了空隙,骨头与骨头之间甚至变得可以摇动,整个头骨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形。 “头骨化石是进一步研究南京猿人的基本资料,事关重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紧张,会后请我们务必帮忙”。徐教授记得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修复头骨化石的小实验室就在南京市博物馆内建立起来了,经验丰富的张宏高级工程师对头骨化石展开了精心的修复工作。 “他先用蒸馏水浸泡头骨化石,将化石中的酸碱物质泡出来。然后仔细地清除泥沙,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就拿到显微镜下一点点查看。等头骨化石慢慢舒展开来,再将特制的化学药品渗透进化石里,把内部的空隙填满,这样化石就变得坚硬而有韧性,再也不会轻易地损坏了”。修复工作进行了十多天,妙手之下,头骨化石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就在专家们为这个南京猿人的头盖骨激动不已的时候,汤山镇旅游公司又送来另外一个头骨化石。经专家鉴定,这也确实为猿人头骨化石。 两个猿人头骨,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遗骸,这些都印证了葫芦洞埋藏着一段地球与人类的生命史。 揭开南京猿人的面纱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7年,中科院下属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才真正对南京猿人及其遗址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从事古人类研究的学者们认为,南京1号头骨化石应该代表一位女性,年龄在21岁至35岁之间,而且通过两侧顶骨上存在的病变,推测她生前可能患有骨膜炎。头骨还拥有高耸的鼻梁,这在中国其他人类化石上很少出现,而在欧洲的出现率就比较高。于是专家们又推测,中国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接受过外来的基因。2号头骨则代表一个壮年男性,与周口店猿人和女性南京猿人相比,他都更进步一些,有可能处于猿人向智人过渡的阶段。两个头骨之间可能存在着十多万年的差距。 如何通过头骨判断性别,徐教授曾请教过所里的吴新智院士,他是主持研究南京猿人的古人类专家。“他告诉我,通常男性的头骨比较粗糙,头骨的骨缝比较粗,突起比较明显,而女性的则相反”。对于南京猿人呈现出欧洲人的血统,徐教授一点都不感到奇怪,“自古欧亚大陆就是相通的,生物之间一定会存在交流。在古动物中,大规模的迁徙和血统融合就很常见,比如狼,欧洲的和亚洲的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类自然也会有往来,产生基因交流就更不足为奇了。与北京猿人相比,南京猿人似乎漂亮一些”。 由于从各自的领域出发,运用不同的材料和依据,专家们得出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专家们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南京猿人生存年代的判定,徐教授通过对葫芦洞内古脊椎动物骨骼的研究,推测南京猿人生存于距今大约12.7万至50万年前,和20万至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与这两种猿人共生的动植物也大致相同,表明在几十万年前,南京地区曾跟北京周口店地区的气候相似,同样拥有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 但是专门研究地质年龄的专家们通过对洞内沉积层的同位素测定,认为南京猿人的年龄应该比60万年前更加古老。著作中保留了学者们各自的观点,分歧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解决。 葫芦洞是猿人的住所还是鬣狗窝 尽管葫芦洞出土了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和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但人们却没有在那里发现一件猿人打造使用的石器。而且无论大洞还是小洞内,都包含着一层鬣狗的粪便化石。“那时的鬣狗,头有现在的狮子那么大。它们的粪便之所以没有腐烂,是因为它们吃肉时常常不吐骨头,因此粪便含钙量特别高。”由此推断,徐教授认为,“葫芦洞也许并不是我们祖先居住的洞穴,很有可能是一个鬣狗窝。凶猛的鬣狗吃掉了许多动物,也可能包括那两个猿人。” 葫芦洞内还有大量的堆积物和十多米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这些都有待于科学家们继续发掘研究,南京猿人并没有将他的面纱向世人全部掀开。(颜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