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钟表是不可缺少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但是,在古代还没有钟表的时候,人们是怎样测定时间的呢?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出没估计时间,他们观察到阳光下树影、房影的移动,进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创造了最初的“表”,时间不停地前进着,“表”的影子从早到晚不停地移动着,由此人们可以了解时间。随后,古人又创造了“圭表”、“日晷”等,但是这些仪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怎么办呢?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壶又叫“滴漏”、“刻漏”,传说黄帝时即已出现。《周礼》记有“挈壶氏”,专司其职。 中国最早的漏壶是在壶中插入一标杆,称为箭。箭下用一只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壶时,箭下沉,指示时刻,称“泄水型漏壶”或“沉箭漏”;另一种为水流入壶中,箭上升,指示时刻,称“受水型漏壶”或“浮箭漏”。泄水壶多为一只贮水壶,即单壶。这在中国和埃及都有出土。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和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均发现过西汉初期的单壶。西汉末,已发展到叠加漏水壶,用上面流出的水来补充下面壶的水以提高流水稳定度。东汉张衡的漏水转浑天仪里已经使用二级漏壶。晋代时又出现三级漏壶。到唐初,已经设计出四只一套漏壶。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件元代延三年(1316年)漏壶,这套铜漏壶由日壶、月壶、星壶和受水壶4部分组成,通高264.4厘米,依次放在阶梯式的座架上。在受水壶中央立一铜尺,上刻十二时辰,铜尺前插一木浮箭,下为浮舟,随着受水壶中水位的升高,舟浮箭升,以铜尺刻度测定时间。日壶的外侧有元代延三年的刻铭,并刻有工师和监造及主管官员的姓名。这套铜漏壶原置于广州城拱北楼上,清咸丰七年(1847年)拱北楼失火,漏壶略有损坏。咸丰十年修复。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和最为完整的一套漏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也收藏有两套铜漏壶,一为交泰殿清乾隆九年(1744年)制,另一为皇极殿清嘉庆四年(1799年)制,时代都晚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一套漏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