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们这里的女人生活好”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6日 10:06
岁月在35岁的立新身上刻下了深深印记:肺病、关节炎、肠胃病。在全乡最贫困的开心岭煤矿干着辛苦而收入微薄的活儿糊口,还要拉扯三个孩子,丈夫根本指望不上。她惟一的愿望是三个孩子将来能靠放牧生活。并且坚持认为:与拉萨街头乞讨的女人比,还是我们牧区的女人幸福。
出生于唐乡牧业四队的立新20岁时嫁给比自己大10岁的三队牧民才多,本以为会像自己的父母辈一样,过上“你放牧来我理家”的传统生活,但是,生活却似乎和他们俩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5年间,两人分分合合,其间恩怨一言难尽。
|
|
|
大女儿才昂秋措:15岁的她看上去远远大于实际年龄,断断续续上过6年学后,她呆在家里料理家务,才昂秋措年纪不大,却已经有了肺病,父母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病发展下去。 |
结婚3年后,在外面另找情人的才多与立新离婚,立新带着两个孩子回到父亲家,不久,传来才多再次离婚结婚的消息。俩人离婚5年后,又一次离婚的才多回头找立新要求复合,一直单身的立新看在一双儿女份儿上,重新与才多生活在一起,并有了第三个孩子嘎卓玛。在数次反反复复中,俩人失去了自己的牲畜,只好帮别人家放牧、垒牛粪、挤奶过生活,由于收入不够养活全家,才多鼓起勇气请求煤矿矿长收留全家。就这样,一家人在煤矿扎下了根,挣到手的一点微薄工资由才多管理,他要买什么东西自己直接做主,而如果妻子立新需要买东西,要经才多同意后由他到15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带回。没有工资时,俩人只好请求富裕的亲戚接济一些,他们感念矿长白玛才让的帮助:“矿长有时会从外面要一些别人不穿的衣服,送给我们这里的人穿。有时自己出钱买烟分给我们。他是个好共产党员。”
|
|
|
嘎卓玛和奶奶 |
立新的二女儿、8岁的嘎卓玛长得乖巧可人。当我们调查时得知由于贫穷,她还没有上学。我的调查同事熊杨老师主动提出负担她的学费,嘎卓玛高兴地换上一身新衣裳,跟随我们到了乡政府驻地——沱沱河沿,这是上学前的嘎卓玛与生活在沱沱河沿的奶奶的合影。一个月后,我得知嘎卓玛又退学回煤矿生活了,退学的原因学校说是家里让她回去帮着干活儿,家里说是因为太小在学校里老挨欺负,对此,我也只能苦笑一下,告诉立新:明年大一点儿,还是送她去念书吧,学费我们管。
与乡上大部分终身没有去过拉萨的女人不同,立新去了拉萨很多次,以至于她自己说“想不起去过多少次,反正很多啊”。25岁时她的大哥去世,立新卖掉自己全部的财产——20多只羊,18头牛,第一次去拉萨拜佛。从此以后,每逢家中有亲人去世或生活面临困难时,她就想办法搭乘相识司机的车去拉萨拜佛祈祷,“回来后就觉得心里高兴,生活也有劲儿了”。说起拉萨,除了令她心神俱醉的大昭寺、布达拉宫,她很同情街头要饭的乞丐:“那些要饭的女人真可怜,当地人把‘女人和狗’一起叫着,比起来,还是我们这里的女人幸福。”
对于佛祖的信仰和对来世的企盼使藏民族无论多穷多苦,都会看见比自身更为弱小的人群,从而令自己保有了一颗不怨天尤人、接受命运安排的平和之心。只是面对这一切,作为外来者的我们,是应该批评他们的“阿Q精神”?还是不遗余力地劝说他们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我们只应静静地转过脸,任随他们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