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长城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十):长城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26日 11:11

  文化遗产:长城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二十多个朝代和众多的诸侯国修筑过长城,而且每个朝代和各诸侯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

  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城墙和城堡相连接的军事防御工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大力修筑城墙。并在敌对国方向的战略要地构筑军事据点,并派兵把守。后来又把这些小城和要塞连接了起来,长城从此就产生。战国时期的7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等都筑有自己的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防御匈奴、东胡骚扰中原,秦始皇在吞并六国以后的十五年中,将原有的秦国、燕国和赵国的长城连通加固,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万里长城的名字,就是从秦始皇时期才开始有的。

  到了汉代,北方匈奴的威胁更加严重。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一方面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一方面则积极修筑长城。

  汉长城西起今天新疆,东止辽东,工程规模远在秦长城之上。汉武帝主要修筑了通过河西走廊的长城,有力地阻止了匈奴的进犯,对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促进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对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拥有万里长城称号的就是汉朝所修筑的和烽燧亭障。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在明朝统治的过程中,有二百七十多年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

  明朝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工程之大,自秦皇、汉武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也更大了。

  此外,还有金代的长城也将近万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总长度加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是明代所修建的长城。

  长城的设置本是为了防范漠北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有无数次的游牧民族突破长城的防线南下,甚至入主中原,建立政权。

  历史上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并引起政权更移的有三次,第一次是两汉之后的“五胡乱华”;第二次是辽、金与两宋的对峙和元的统一;第三次是满族入关建立大清。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开始定居内地。这五个少数民族又被称作“五胡”。

  五胡在长期的纷扰之后,渐渐趋于统一,也逐渐汉化。其中,匈奴汉化最早,鲜卑汉化最深。 “五胡”在中国北方与汉人杂居,中国北方也陷入了长期的纷乱状态之中,史称“五胡乱华”。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136年之久。

  隋唐统一全国后,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均出自拓拔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也出自鲜卑族。

  中国古代第二次大的民族融合开始于唐朝末年。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族渐渐兴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辽。辽的治国方略与中原汉人无异,而且朝廷内任用了许多汉人。辽不断地派兵南下侵扰北宋,逼迫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北宋以向辽进贡岁币的方式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岁币也腐蚀涣散了辽人的斗志,于是崛起于他们身边的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趁虚而入,一举灭掉了北宋与辽国。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逃杭州建立了南宋。从此,南宋与金又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斗。但是不久,在长城北部的广阔草原,又有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兴起了,这便是后来威震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

  1234年,蒙古灭金。1279年,蒙古灭南宋。

  第三次北方少数民族跨过长城入主中原,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古势力赶到长城之外的三百年后。崛起于东北的女真人的后裔满族再次越过长城,问鼎天下。

  汉满民族长期杂处,文化交融不可避免。到康熙末年,关外已经出现了满汉杂处,满人不能说满话的现象。到了晚清,能说满语,会写满文的满族人就更少了。

  长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工事,修建它的初衷是为了把不同的民族分隔开来,但是纵观中国的历史,长城从来就没有将不同的民族真正隔离开来,而是全景般的目睹了他们的融合。

  由于历代长城的走向与我国半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的分界线基本一致,所以实际上,长城成为了我国农耕区和游牧区分界线的标志。它分别保护了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发展,让双方长时间的和平相处、互相交往成为了可能。

  历史上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长城的位置也在随着这种力量的变化而向北或向南移动。明长城的位置就比秦汉长城向南后退。

  两千多年来,我国北方的农牧界线历经变动,形成了一个动荡不定的农牧交错带——农牧过渡区,也即长城地带。长城地带的自然地理环境既适合放牧又可以扩耕。在你进我退,或我进你退的长期对峙、拉锯的过程中,这里成为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融合带。

  如今,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作用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人类世界的一个奇迹,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像一条巨龙奔腾在神州大地。她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