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人物专访

曹明——执著的文化交流者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27日 20:02

  (CCTV.com记者陈玥、红立、王卉报道)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堪称人文地理类刊物中的旗帜。采访前,我们对采访对象——本次活动的总策划曹明女士——有过种种猜测,像美国国家地理这样严谨致刊、精益求精的机构,能把在中国的首次展出权交给她,那么她必定是个职业的策划者、曾多次组织过大型展览或文化活动、有着丰富承展经验、并对美国国家地理非常熟悉。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却得到了恰恰相反的答案,以至于原来准备的采访提纲都没了用武之地。曹女士旅美归来不久,应朋友之邀加入了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这是她首次组织并策划大型展览,甚至她对美国国家地理的了解也是随着合作的推进才逐渐增强的……好在有一点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曹女士有着很强的沟通能力,热情而健谈。随着我们的提问,她滔滔不绝的讲述了这个梦想从萌发到实现的方方面面。听着她娓娓道来,我们甚至觉得,这个展览的筹办过程,从萌生的欣喜和期望、过程的艰辛与曲折、到诞生的自豪与欣慰,对曹女士来讲就像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凭着她的激情、诚恳与执著,最终打动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使梦想变成了现实。

  初衷: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基金会品牌

  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是一个桥梁,北京市委发起这个文化发展基金会,是想通过民间的沟通使北京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快,让老百姓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资源确实是很好,这里面有顶尖的国宝级专家季羡林、侯仁之、启功、宿白、吴良镛、梅葆玖等等。但遗憾的是,它现在在北京市的认知度还比较低。我最初的想法是通过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把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知名度带起来。因为我在美国居住多年,我很了解,在美国,基金会的作用之重大。很多企业,包括私营老板,都非常愿意把钱放到基金会去做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去赞助文化的发展。而美国国家地理又是西方主流媒体之一,而且他在美国以致全世界的信誉和知名度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想,和他们合作,可以把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的知名度打起来。办展之初,好多人都说,你去宣传人家美国国家地理干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的初衷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基金会品牌。


曹明 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 外联部主任 本次活动的总策划

  缘起长城:与美国国家地理的第一次接触

  我最开始的时候看到的是麦可·山下的图片,因为我们起初定位要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想这个题目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是海外华侨,由于我们做文化保护事业要得到社会的捐款来支持,所以我们一开始定位在这儿,而且决定先从长城做起。因为我经常去美国,也常常想是不是能跟美国国家地理合作做长城。随后我通过EMAIL联系,并利用探亲的空隙去美国国家地理,说想跟他们合作。我想我们有这么多国宝级的专家,在文化交流这方面能互相促进的话,这对中国的文化研究也有好处。而且那时候北京市委也强调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北京也要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作为文化团体,就想为北京奥运能够多做一些贡献。

  因为北京奥运特别提出人文、环保、体育这三大理念和支柱,所以我想人文和环保都是美国国家地理最关注的,而且美国国家地理的照片有它鲜明的特点,它绝不是单独的一张照片,图片都是一组的,都是来拓展世界某一个角落的人文的故事。他的任何一张照片后面都有很丰富的内涵。

  我一开始与他们联系,他们似乎不太感兴趣。后来我非常执著,非要去面谈。终于,我应邀到了美国国家地理总部,美国国家地理创建115周年了,历史悠久,他们的办公大楼就在白宫后面,非常漂亮,经常有一些合作和讲座,我去了以后,正好看到麦可正在做长城方面的拍摄策划,我想我们也在做长城,要是合作那不是两全其美么?可遗憾的是,他们已经找到了国内的合作伙伴。是一个专门做探险旅游的外籍旅游公司,都已经签了合同了。当时,他们的合作很顺利,只是麦可记者签证老是办不下来,所以一直不能成行。

  后来,为了争取和他们的合作,我就把帮他办护照的事务包揽了下来。虽然我一开始也不了解,真正用记者身份进中国,是要通过外交部的,所以审批特别困难。后来,我把签证办成以后,他就看了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料,看到我们能提供很多文化方面的东西,他们也感兴趣,因为我们有我们的优势,他们有他们的优势。后来,我的助手赵阳还跟麦可去了好几次长城。我们的合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美国国家地理:魅力的背后

  在美国,很多家庭都收藏国家地理杂志,像美国前总统卡特这样的名人也常说,“我是看着国家地理长大的”,并引以为傲。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似乎成了高品位文化的象征。我本来对他们的照片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在展览进程中,我深深的被这些图片震撼了。我就想,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的图片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贝尔(电话发明者)家族的血统,造就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美国国家地理的决策权,一直掌握在贝尔家族的手中,现在已经五六代了。你可以看他们的封面,第一个激光摄影是他们发表的,他们在探索这方面确实是非常优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出类拔萃,一是它独特的视角,二是它的深度。他们图片的魅力不在图片本身是否漂亮,而是每张或说每组图片的背后,都有着他们对某个地区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都有着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更难得的是,他的理念和宗旨始终如一,就是要让人类了解世界,普及地理知识,虽然它的地理知识远远超过了狭义地理这个范围,但这个理念使他们照片的沟通能力非常强。从1888年开始发行第一本杂志,到现在已经有27种语言的版本了,而且在各个国家都非常受欢迎。

  美国国家地理有着严密、规范的运营机制,形成了运作的良性循环。

  美国国家地理是一个最大的非盈利企业,但他并不是不赚钱。每年一千万册的发行量,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可他们把所有的利润都放在基金会,来资助各类科学探索家们,比如说泰坦尼克号的挖掘就是他们赞助的。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考古各个方面,他们赞助了很多,一共七千多个项目,其中有二百多个项目在中国。另外,他还给他的摄影师们提供最好的条件来创作。麦可就曾讲过,他不会到别的地方,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已经做了二十三年,也曾有很多其他杂志找他,但没有一家像美国国家地理给他们那么好的条件,非常宽裕的预算让他到别人无法到达的地域拍摄,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质。同一个地区至少在不同的季节拍摄两次,每次拍摄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新的发现。还有,美国国家地理选片率几乎是千分之一,有可能一千张还选不出一张。我看麦可的图片从七万多张才选出三十多张,这就保证了图片的高质量,高的质量保证了杂志的高发行量,赚到的钱又可用于更多方面的探索。这样,就行成了良性循环。

  执著和诚信:最终把我推向了成功


赵阳 本次活动项目经理 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外联部

  这次展览从策划运作到成功展出,前前后后一共持续了两年。这两年我和助手赵阳(此次活动的项目经理)东奔西走,从策划、选题到选场地、拉赞助,都经历了许多艰难,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忙忙碌碌的摸索中前行。美国国家地理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从合同的签订,他们的专业条款有一寸多厚,光LOGO的使用说明就有60多页,颜色、尺寸、比例要求特别严格。我是深有体会,赞助商还得由他们审批。那什么样的人他们批,什么样的人他们不批呢?他们说了九条,经营者品德不好的、企业信誉不好的,涉及烟草、部分酒精制品、军火、赌博、贩毒等等行业的都不能赞助。我感觉他们特别强调三点,第一是信誉,第二是知识产权,他们对中国最不放心的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就是一定要高质量,就是你们作图片的水平必须要达到他们的要求。另外,还有场地选定问题,他们专门派一个人先来选场地,那时候美术馆正在装修,历史博物馆、故宫这些场地都看了,他最喜欢的是太庙,就是现在劳动文化宫里面的大殿,但是那里面放了一个大钟,要搞演出,现在不让办展览,所以就没谈下来。他们的原则是要不就最古朴,要不就最现代,所以最终选中了世纪坛。

  美国国家地理十分重视这个展览,先后派了六批人,这个展览从一开始筹备,第一拨人看我们所选的场地;第二拨来的人最多,主要是了解我们文化发展基金会及我们的领导,看看我们是不是有能力来办这个事;然后等签了合同以后他们又来了,第一拨人来检查场地的设计等等,第二拨是新闻发布会,美国国家地理副总裁专门来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然后在装板的时候,又派了一个人监督,最后开幕式又专程派摄影师来参加开幕典礼,所以说他们对这次展览的质量是非常非常重视。这还只是美方来中国的次数,我来回跑了更不知道多少次了,包括谈判,一开始我都是先报到他们那儿去,再等他们来确认的。而且美国国家地理也是首次跟中国合作办展览,他们就更加谨慎了,他们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机构,我写十封信他们都没回一个,这样使我非常着急。另外,北京和华盛顿两地还有十三个小时的时差,我们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我先生常说,你又不挣钱,还比我忙,呵呵,说实话,这两年我都没顾上看电视。要让我总结的话,这个成功就在于我们的执著。

  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诚信,他们办事十分注重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的诚信最终打动了他们,使他们决定和我们合作。我发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反感的是别人抄袭他的东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有悖诚信原则。国内很多媒体想通过我们和美国国家地理合作,可他们一旦发现这些杂志或是使用与他们相似的LOGO,或是不经允许使用他们摄影师的照片,就会断然拒绝,非常坚决。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正在寻找国内合作者:

  美国国家地理特别希望他们的杂志在中国发行,但现在为什么不行呢?据我了解,他们的副总裁到中国已经四次了,为这个事跑了很多趟,他们谈这个事谈了三年。我总结他们对合作者的要求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中国本土有很强的能力,他这个能力一是指和政府沟通的能力,二是你在社会中的拓展能力;第二是他要看你有没有非常广泛的营销渠道;第三是他要看你的信誉和质量,就是你这个企业的信誉和你印刷出版的水平。他们说目前已经考察了很多企业,但是这三个条件都达到的很少,可能有很好的渠道,可能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三个全都具备的现在还没有找到。


曹明(右)和赵阳(左)在展厅接受记者的采访

  展览的反馈和意外收获:

  这次展览的定位在以下几个人群:首先是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这是好大的一个群体,第二方面定位是在青少年,因为美国国家地理是一个科普性的读物,它的知识面非常广,在美国的青少年都是读美国的国家地理长大的,而且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你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第三我们定的是白领阶层,因为白领阶层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都很认美国国家地理这块品牌。

  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记者采访美国国家地理执行副总裁的时候,他曾说过:这是他所见到过的,美国国家地理在世界范围内所举办的最好的、最大的展览,他们非常的满意。另外,从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反馈信息显示:此次展览不但美国国家地理满意,而且领导、专家、老百姓也满意。这样,我就感觉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另外,这次展览还有些意外收获,在展览举办的同时,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举行了首届大师班培训。经过精心挑选,中方的学员都是国内顶尖的专业摄影师,虽然只有短短四天的时间,却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从观念上有了质的飞跃。看来,我们的工作,还为中国的摄影师和美国国家地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采访即将结束时,曹女士念念不忘在策划运作过程中给过他帮助的家人和朋友。她说要感谢她的先生,在外联方面给过她的许多帮助,使她有机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学习;感谢她的助手赵阳(本次展览项目经理)陪她东奔西走,度过了许许多多不眠之夜;感谢文化发展基金会前任秘书长韩路,给了她宽广的操作空间来实现她的心愿;她说,在这次展览的筹办过程中,她几乎动用了所有能用的上的社会关系,并希望通过媒体,对给予过她们帮助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用她的话说,“恐怕这回欠下的人情,我一辈子也还不清了”。

  采访结束后,我们也参观了此次展览,那的确是一种深入心灵的震撼。我们也应该感谢像曹明女士这样孜孜不倦为文化事业忙碌着的人们,毕竟,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我们生活不会如此丰富多彩。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