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梦徽州——雕琢里的时光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2日 19:24
■作者:SilkEye
徽州的古建筑
徽州,位于现在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领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今划归江西省)六县。“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对于徽州发出的艳羡之声,因为徽州有的不仅仅是象黄山这样天下奇绝的天然胜景,更有闻名于世的徽商,以及徽商的兴盛所带来的文化艺术的繁荣。文房四宝中徽州就独占了徽墨与歙砚两项,在绘画、戏剧、医学、建筑等诸多领域都占据着重要一席。徽商,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乡土观念浓重的徽州商人他乡发达之后,回乡建了无数的祠堂、牌坊、民居,使得现在的徽州几乎县县有古村,村村有古屋。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被誉为古徽州建筑三绝。
祠堂——呈坎宝纶阁
我们最先到到达的古村落是位于歙县的呈坎,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诗云“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整个村子按照“阴(呈)阳(坎)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布局,形似八卦,宛如迷宫,如果不是精通《易》学的人士,在这二圳五街九十九巷中铁定是要迷路的。我们寻访的重点是村中的著名的罗东舒祠堂,也称为宝纶阁。
祠堂的兴建始于明初,官府允许民间建立连宗立庙,祠堂作为宗族祭祀的场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宗族势力的象征。现在的祠堂多作为人们旅游寻访的景点,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我们在歙县唐模村就看到一个荒废的祠堂,门前的广场上零散堆着些稻草,几头悠闲的耕牛或卧或立,俨然将这里当作了它们的天堂。黟县的南屏村本来有一个叶氏宗祠,可惜张艺谋拍摄《菊豆》将那里改成了“杨家染坊”,后来村民将祠堂恢复,竟然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去的人大多要看看电影中的布景,于是乎,祠堂重新变成了染坊。这其间真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宝纶阁有三进两院,第一院中有一棵古老的桂花树,院中曾栽有8棵不同的古树,因为各种原因只剩下了这棵桂花,也正因为没了遮拦,那树便长得极为茂盛,树冠苍郁,荫盖了半个院子。据说八月桂花盛开时分,整个村子都能闻到它的香气。院子的四边有石砌的台阶围栏,围栏板上有精美的石雕,或是奇花异草,或是走兽珍禽,各不相同,甚至还有魁龙戏灵芝这样以往只许出现在皇宫建筑上的图案,由此也可以想见祠堂当初的主人有着怎样显赫的身世地位。更有趣的是台阶旁的石狮子,不似通常的坐狮模样,而是头下尾上,称作下山狮。
转过第二进,一座巍峨高阁陡然出现在眼前,连接天井与楼宇的是三道青石板的台阶,周围有石栏板,装饰着精美的浮雕纹饰,大殿前面的十个石柱呈略微内凹的样子,很像古罗马的石柱风格,后面是几十根木质圆柱拱立,房梁都是圆而粗的仿佛冬瓜形状,被称作“冬瓜梁”,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房梁上绘有色彩绚丽的图纹,据传迄今已经有四百余年,仍然鲜艳夺目,整个彩绘的样子就像是一个四方的大包袱皮对角地将横梁包裹了起来。梁与柱之间还有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荷花托木雕,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我们虽然不懂这些建筑的术语,但也看得眼花缭乱,真有“惊艳”的感觉。与气宇恢弘的宝纶阁相对,有一个不起眼的边门,进去,是一个女祠。女祠只是一个简单的厅堂,梁柱也无任何装饰,不过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能有这样的一个女祠,已经很不容易了。
宝纶阁堪称是徽派祠堂的代表,它的恢弘气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离开呈坎的时候,我们犹自赞叹不已。
民居——木雕楼与承志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各地的古老民居有了兴趣,那些民居既包含地域的特点,又有着历史的印记,全不似现在的房子,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毫无特色的鸽子笼楼群。中国邮政曾经发行过一套普通邮票,图案就是中国各地的民居,我曾经试图收集但没有结果,后来就慢慢地忘了。这次在徽州的古村间游走了一圈,走马观花地看过来,不觉又勾起了我对那套邮票的想念。那套邮票中的安徽民居取景就是我们住过的黟县牛形村宏村的牛胃-月沼旁边的民居,我们在清晨时分漫步在月沼边上,拿着相机比划着月沼边乌瓦白墙的老屋,比划着如镜的水面上倒映出的马头墙,那情景好像就在昨日。
现存的徽州民居大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了,元朝或更久之前的也有,但保存完好的很难见到。位于歙县的潜口村有一个“潜口民宅”,里面有十三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包括石桥、牌坊、路亭、民宅、祠堂、山门等,全部是由散落在各地的古建筑移建而来,在移建的过程中遵循原拆原建的原则,整旧如旧,在此可以全面地领略徽地明代建筑的风韵。潜口明宅中有一石桥,名为“荫秀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为单孔拱桥,据说原来这桥的两端一边是尼姑庵,一边是村庄,所以,“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阴刻,一半为阳刻,隐讳地指点出佛界与人界的界限,令人不禁为当初建桥者如此的奇思妙想慨叹不已。
徽州多山地,耕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谋求发展。无徽不成镇,也是徽州人的胡适先生曾经说:“一个地方,原来只是个小村子,徽州人来了,开了店铺,做了生意,慢慢就繁华起来。”原话记不得了,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徽州有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朝外一丢。”徽州的男子很小就会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一番天下,而家,就留给了妇孺老人,也因此徽州的民居除了具备雕刻精美的特点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性。徽州的民居一般从外观看起来都很简朴,比较讲究的人家会有砖雕的门楼,但内部却及其豪奢。极高的马头墙;厚厚的,用石、铁、木三种材料制成的防火、防盗的门;很小的,甚至不能容一张脸大小的窗。这些出于安全考虑而采取的措施使得房子显得非常的封闭,室内的采光也不好,所以,徽州的民居都会有一个很敞亮的天井,一来解决采光问题,同时天井中修建的蓄水池将天上的雨水收集归拢,“四水归堂”。按照风水学的说法有聚财敛财的功效。徽州留下的民居虽然大多为富商巨贾所建,但那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所谓正路,还是读书入仕。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的民居中都会有“商”字门,即门的上方雕刻了“商”字形状,这样每个从门下经过的人,都不得不对“商”低头了,这也算是“精神胜利法”吧。由于修建住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繁琐精细的石雕、砖雕、木雕技艺成了富商们斗富争贵的手段,特别是木雕,遍布门、窗、梁、柱……一所民居就仿佛是一个木雕的博物馆。卢村的木雕楼和宏村的承志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想领略清朝民居的风采,那卢村的木雕搂和宏村的承志堂就一定不能错过了。出于安全的考虑,徽州富豪们所建的民居大多都是一个很简陋的门面,但内里却富丽堂皇,别有洞天。
卢村木雕楼
卢村离宏村很近,大约一公里左右的距离,那里有着号称天下第一的木雕搂。所谓木雕楼,是人们对卢村志诚堂的俗称,由七家古民居组成,均为卢氏三十三世祖卢帮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卢早年经商,后承袭祖制,任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可谓官商一身,后人称之为“卢百万”。其一生娶妻五房,这一气宇恢弘,精妙绝伦的木雕楼,就是卢百万发迹之后所建的家宅,现在卢家的后人还居住在不同的院落中。游历其中,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看着精美的木雕,同时身边鸡犬之声相闻,路过厨房时,仿佛那灶台还保留着余温,空气中也似乎混杂着主人家饭菜的味道……心中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穿梭在时光的隧道里面,置身在光阴的交界;又好像时光在这里早早就停歇了匆匆的脚步,一切都和昨日的昨日一般,没有任何的变换。居住在古民居中,自然不利于古民居的保护,特别是这样的木雕楼,让我们不免隐隐有对于防火的担心,但不可否认,也正因为有了人的居住,这房子就不至于冷冷清清地尘封在过去,平添了一份人气的温暖。
卢村的木雕楼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木雕楼了。
走进志诚堂,门、窗、檐,梁,无一不是精美的木雕构成。左右各有八扇莲花门。那时的门板通常有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眉板、胸板、腰板、裙板。胸板大多为多宝格的式样,便于透光,图案多为吉祥的动、植物或如意、宝瓶等,取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兆头;眉板、腰板通常都很小,分别在胸板的上下对称,眉板多雕装饰性花纹,腰板则会雕刻些蝙蝠(福)、鹿(禄)、蜜蜂、猴子(封侯)等等中国民间有谐音寓意的图案,或是雕刻二十四孝的故事劝世人向善,渔樵耕读,读书最高,木雕中反映人们求学求仕的内容也很多,或者表现寒窗苦读,或者描绘名就功成后宾客盈门、宅地豪奢。木雕楼中有一块腰板雕刻得尤为精美,表现了一个书生赶考,有书童担了担子相随,身后有邻人倚门相送,书生骑在马上,正要过一个小桥,前面突然跳出一只猴子,拦住了去路。(这也是谐音象征的手法,取其马上逢猴,即“马上封侯”的意思。)整个画面中,亭台楼桥、花树人物等竟然分出了九个层次,邻人与书童的表情、衣服的褶皱走向、柳树枝条的摆动无不精美细致。可惜的是,书生的脸在文革期间被产掉了,那时表现统治阶级的木雕一律被视为牛鬼蛇神,徽州的很多木雕中,人物大多没了脸面。这个“马上封侯”的腰板还因为其雕刻了骑马的书生、担担子的书童、胖胖的邻人以及桥边的猴子四个人物,恰恰与《西游记》中取经的师徒四人暗暗相和,看起来别有一番趣味。我们在塔川(离宏村不远的一个村子,因房屋依山而建远看像宝塔层叠,又因为有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所以村名为塔川。)游玩时,也参观了那里的一座清代民居积馀堂,那里的门板中的腰板极有特色,雕刻的内容是启蒙教育的《千家诗》,共有十六首,蝇头小字书写的诗文,因为日久,很多字迹已经辨别不清了,但根据雕刻精美的画面,也可以想起熟悉的诗句。想来那时的厅堂不单单是家人聚会或待客之地,也许大人们会牵了或抱了稚子孩童,指点着这腰板上的诗句,教他们一一诵读着“天街夜色凉如水”,“夜半钟声到客船”呢。
裙板是卢村木雕楼门板雕刻的精华所在。一般人家的裙板是不做雕饰的,木雕楼却不同,每一扇门板下都雕刻一个故事,有“苏武牧羊”,“太公钓鱼”,“羲之戏鹅”……一副副看过去,就看过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群板中有一块,因为当时被隐藏在柜子后面,有幸逃过文革一劫,人物保存完整,免去了“革面灭顶”之灾。画面表现的是陶潜隐居之后的悠闲生活:你看他半坐半靠,一手支颐,一手持了一杆荷叶,小童儿正忙不迭地往荷叶里面倒酒,他呢,就噙了荷茎,悠悠然啜饮着浸满荷香的美酒。主人看来已经喝了不少了,神色间有半醉的欣喜悠然,身边一个大肚子酒坛倒在地上,也被他就势作了依靠。
前厅的东西各有一个厢房,分别是“卢百万”大房、二房妻妾所居住。花窗下有竹林七贤图,表现了七贤吟诗作画的情景。花窗与腰板下面有小幅小幅的木雕,连起来就是“百子闹元宵”,不过卢的大房未产,二房也只生了女儿,因为她们最终都没能生子延续卢氏香火,所有都受了冷落,卢百万似乎很欣赏陶渊明的悠闲生活,除了上面提到的渊明饮酒的雕刻外,房子的很多花饰都采用了隐逸清雅的菊花,而不是常见的富贵牡丹。
围绕志诚堂还有三座精美的楼屋,分别是卢百万其他妻妾的住所,雕饰略有不同。其中的思诚堂现为卢氏三太太的后人居住,房中有一口小井,仅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竹筒取水,水清而甘甜,如遇战乱年景,房门紧闭,依靠家中屯粮,还有这源源活水,即便数月,也不成问题。思成堂中还有一对完好的石雕竹石墩,竹叶、竹节、竹枝、栩栩如生,难辨真伪,令人叹为观止。
卢村的木雕楼还没有完全被世人所知晓,听导游说,游人也并不是很多,颇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意思。我相信,它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一定可以让每一个来过的人衷心感叹,不虚此行的。
民间故宫承志堂
如果说卢村木雕楼以精美见长的话,宏村承志堂深深打动我的是它的气势与韵味。
承志堂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和其他的民居不同,现在的承志堂不再作为民居使用,而是专门辟为参观旅游的场所,由政府管理起来。所以,承志堂保存得非常完整,如果你时间有限,又想对徽州的民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承志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先看一组数字:
“‘承志堂’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共有7处楼层,九间‘天井’,60余间厅堂,136根木柱。全屋分外院、内院、前厅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小客厅、回廊、厨房;有花园、观鱼厅,有专门用于搓麻将的‘排山阁’,专门用于吸食鸦片的‘吞云轩’;还有保镖房、佣人房、井台、地仓、贮藏室、马厩等。”
环整个院子是一个长长的回廊,在回廊的转弯处的外侧有一个小小的鱼池,因为天凉,鱼儿懒懒地伏在池底,偶尔甩动一下纱也似的尾鳍。旁边依势建有一个三角形的房屋,为观鱼厅,房间虽小,形状似乎也有些怪异,但因为布局合理,与周遭的景色呼应,看起来倒也相宜。若是夏日,斜坐廊下的美人靠,俯身逗弄水中游鱼,也是惬意。转过去,是夫人陪嫁丫鬟的房间,陈设布置比之一般人家的小姐绣房有过之而无不极。突然想起《红楼梦》中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见到模样齐整的丫鬟就一迭声地叫“奶奶”,那时的大户人家,有头有脸的丫鬟实在也算得上半个主子了。承志堂的房间布置依据居住者的身份而不同,在后厅父母、长辈的局所中,每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一个“寿”字。梁坊间雕有“郭子仪上寿”及“九世同堂”图。很多木雕还敷有金粉,显得富丽堂皇,也符合老夫人的身份。前面提到的“排山阁”和“吞云轩”,名字分别起自麻将牌叠推碰撞时声若排山的气势以及抽鸦片烟时吐雾吞云的情景,虽属封建糟粕却也有趣;“排山阁“中有一个小小的暗室,据说那时的大人们通常带着侧室出门应酬,如果不慎与家中的大夫人相遇,小妾就会藏身在暗室之中,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却也避免了一番对面的尴尬。“吞云轩”陈设很简单,一炕一桌,妙的是屋顶绘有艳丽的彩绘,恰恰适合吸食鸦片後,半醉半醒卧于榻上观赏,那时的人们也算动尽了心思。
和其他的徽地民居一样,承志堂也有美纶美奂的木雕。木雕的内容大体相同,不外乎鼓励子孙出商入仕,光耀门楣,或者是礼义孝廉等封建道德修养的内容,还有关于吉祥子孙的祈祷。人们把对于生活的向往凝固在那些精美的木雕之中。承志堂有两幅木雕尤为出色,一处是正对中门的前厅横梁上的一幅“宴官图”,展示一群京城高官显贵,在花园中宴酒作乐的情景,还有一幅在中门上方面临厅堂的正中处雕有“百子闹元宵”图。两幅木雕人物众多,层次鲜明。据说,文革期间村人为了保护木雕,曾经用黄泥覆盖了整个画面,在上面写上标语口号,可惜的是,虽然这些木雕在文革期间没有被损害,但在文革结束后,人们在清洗木雕之初,用小刀铲除黄泥,同时也损害了一些雕刻,后来改用清水冲洗,才使得这些精美的木雕基本保全下来。
民族英雄林则徐留下一副垂训后人的名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徽州的许多民居也都挂着类似内容的对联,我们在承志堂和其他的民居也看到许多劝学劝世的楹联。
【承志堂书房厅对联】: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承志堂前堂对联】: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承志堂后堂对联】: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导游曾经对我们说,承志堂被誉为“民间故宫”,这样的说法可能有夸大之嫌,但如果说,承志堂是一个徽派民居建筑的博物馆,那确实是当之无愧。徽州古村,匆匆而过,无论细微的雕刻、楹联,或是村落布局,我们都可以领略到建筑之外的中国传统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渗透与传承。
留梦徽州——牌楼和牌坊
徽州建筑有三绝:木雕、砖雕、石雕。木雕大多用于居室的装饰,卢村的木雕楼、宏村的承志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砖雕有的用于门楼的修饰,而石雕的主要体现就是徽州大地上的一座座牌坊。
牌坊,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崇高荣誉的象征,它承载着封建礼教的道德标准,标榜着“忠孝节义”的气节。
徽州的牌坊很多,我们在潜口、唐模等地都曾经看到,牌坊是荣耀的标志,或者因为官宦的政绩,或者因为孝义的行为,更多的是表彰妇女的节烈。我们在唐模村看到一座“同胞翰林”坊,就是表彰一门兄弟二人同为翰林学士的。最有名的是位于西递村的许国牌坊,是国内罕见的八角牌楼,还有位于歙县棠樾的牌坊群。这次我们虽然没有实地参观棠樾的牌坊群。但多次从电视、电影、专题片等资料中看到过那一溜七个牌坊,以“义”为中心,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从两头象中间排列,沿着村中甬道井然屹立的壮观情形,也听说了太多的纠缠在那一座座牌坊中的故事。然而,我更听过那些节烈牌坊的传说:年轻的女人丈夫死了,女人决定以死殉夫,她的族人们知道了,奔走欢庆,他们为她建了牌坊,表彰她的节义之举,他们大摆宴席,像过节一样喜庆,而那就要死去的年轻的寡妇,也披上了艳丽的新装,在一干人举杯相庆的时候,那个盛装的女人慨然赴死。那该是多么凄惨的一幅画面,多么愚昧的冷酷人情。会有多少徽州女人的魂灵缠绕在那不计其数的贞节牌坊之上呢?太多这样的故事了,以至于让我面对大理石雕琢精美的牌坊时,总像隔着一层浓重的斑斑血泪,挥不去,看不透。
(未经作者本人或CCTV.com专项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