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SilkEye > 正文

人 在 西 塘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1日 12:48

  ■文: SilkEye

  引子

  江南有六个古镇,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周庄,然后是同里,西塘,乌镇,南浔,甪(LU) 直。同里在几年前去过,只是那次出游正好赶上身体不适,实在没了欣赏美景的心情,加上去的时候正是中午,太阳炎炎地照着,不过是一个一个宅子地看过去,没留下什么印象。而周庄,慑于它的威名,我是越来越不敢亲近的了。如果周庄曾经是一个清水出芙蓉的美女, 现在一定已经是珠翠满头了。“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太多的人告诉我那里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 我想, 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她了 - 没能在她美丽的时刻里一亲芳泽, 终究是有些遗憾的,还好,她的姐妹里还有守着那份质朴的魅力等待着的 - 那就是西塘。

  西塘古名斜塘、平川,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相争之地,有吴根越角的说法。古镇依水而建,千米廊棚,百座古桥宛然就是一座江南园林。

  夜雨西塘

  我们是在夜色微合的时分来到西塘的。

  从上海去西塘很方便,从上海南站搭上去往嘉善的火车,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嘉善。 因为比较晚,去西塘的公车已经没有了,我们叫了一辆的士,20元的车资,在大约20分钟之后,车,停在了西塘镇。

  这就是我期待中的古镇西塘么?小小的镇子里竟然有农工商和华联两家连锁超市,街道, 店铺和所有的小镇子一般无二。 我们不肯下车,让司机再往前开开, 司机笑道:“再开, 就出了镇子了。”话虽这么说着,司机还是把车往前带了带,停在一座古色古香的桥上,左右看看,嗯,白墙黑瓦,有些江南的味道了。

  下了车,放下肩上的背包, 在桥上一时有找不到北的感觉。 翻出临行前打印的资料,在桥上坐定忙着翻阅。 桥外是细密的雨,暮色慢慢拥了上来。

  我们的举动是外乡人的标签, 旁边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大爷笑着用乡音和我们打招呼, 只是十句里勉强只能听懂三句。我抱歉地冲他笑笑,示意自己听不太懂。大爷努力地扳着自己的口音,问我们是来玩的吧,然后指点着住宿和吃饭的地方。说实话,大爷的热情反而加深了我的戒备,这也许是都市人的通病吧,我们慢慢地变得难以相信别人,然而,在后面的日子里,我才知道,我的这种戒备是对西塘的一种亵渎。因为后来我碰到了许多西塘人,无一例外地质朴而热情。

  这座桥的名字叫做胥塘桥,桥边就是网友推荐的“俞园旅店”, 和老板娘谈了谈价格,住下。闲聊间打听着西塘的风景人文。 旅店的服务员是一个贵州姑娘,帮我们找来了西塘的旅游介绍,甚至还有一页打印的文稿,一看就是来自网上。她说,也是原来的客人留下的, 只找到这些,其他的都散落到不知什么地方了。 小姑娘很高兴地和我们谈着,但言语间对我们大老远到这样的一个地方来很不理解:“就是那边的一条街。”她手向外指了指,言下之意实在没什么好看的。我们道了谢,她连连摆手,神色里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说:“我知道你们是北京来的,大家都是外地人么,互相帮一帮,要是这些浙江佬, 才不要理他们呢。”我忍不住笑,看来,即便是西塘,劳资矛盾也是会存在的。

  窗外是细细密密的雨,而江南是宜雨的。天色已黑,擎了伞,我们想先看看夜雨里的西塘。

  天很凉,特别是在这晚冬初春的细雨之中,南方的湿冷不似北方的暴虐,隐隐的,不动声色地浸人肌骨。我们庆幸着在上海的英明决定 - 临出发前买的大衣此时派上了大用场。

  “沾衣欲湿杏花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这样的雨只能在江南。

  小镇上的人歇息得似乎很早,不过七点多钟的光景,老街里已经没什么行人了。厚厚的木门木窗紧闭,只从缝隙间挤出些许的微光。 偶然的,从木门中传来一阵阵翻动麻将牌发出的嘻哩哗啦的声响,在寂静中透着一种闲适。脚下是青青石板,人踩雨敲已经是坑洼不平。 我们走着,低低地说着,生怕自己的声音扰乱了那份静谧。街边有迟收的铺店,见我们来, 便等着,看能不能做成一笔生意。卖的是荷叶粉蒸肉和烘烤的青豆,想来是这里有名的吃食。 我们摇摇头。老板便说:“没有了,都关门了!”走不多远,是永宁桥。 上桥,桥边是个很大的酒馆,酒幌招摇写着“钱塘人家”。走进,店里挂了很多的照片,多是电影的剧照等等, 想来这里常被用来拍摄影视吧。 探头向里,主人摇摇头,屋里的人都在忙着打烊,饭是没有的了。旁边就是有名的烟雨长廊,在这样的雨夜走过也颇适宜。想起网友倍加推崇的“又一村”,想凭水临窗温一壶酒,该是何等的惬意。河面不是很宽,河的两边挑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就算是刻意的吧,反正看起来很美。迎面一个中年男子,怀里爱怜地抱着一个小囡, 走上前问路,听说是“又一村”,便很热情地指点,原来竟然在河的对面。走了两步,男子又回头急急赶上,关照道:这时去,应该是已经关门的了。我们笑着谢过 - 本是醉翁之意, 赶不赶得上饭,倒也不是很在意的了。

  沿着长廊走,雨,就被阻隔在廊棚之外。这样的廊棚可以遮阳,可以蔽雨,在江南这样的地方,很实用。

  走着,转过一弯烟柳,前面是送子来凤桥。桥是双桥,一边是阶梯,青年男子从桥下摄级而上,取步步登高之意;另一边是斜坡,方便过去小脚女人在桥上行走。

  终于转到河的对岸,同伴笑我的执拗,怎么就认准了这家酒馆呢?小巷中没了廊棚的遮蔽,伞小小的,罩不住我们。一路蹦蹦跳跳躲着石板路上的积水,等站到“又一村”门前时, 两人犹自嬉笑不止。果然是已经关门闭户了,我们趴在黑漆漆的大门上,从门缝里向里窥探, 一对五十岁上下的男女在里面忙碌着,想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吧。我们在外面的声响惊动了屋里的人,我看见老板娘侧耳听了听,就朝着门口走来。

  “咔哒”,门闩抽掉,我们微有些窘迫地站在老板娘的面前。

  “我们,我们听朋友介绍这里……已经关门了是吧……我们来吃饭。”有些语无伦次。

  “进来进来。”老板娘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去。

  很普通的江南木房,上下两层。

  “来的晚了。还有饭么?”我们问老板娘,有点歉意。

  “可以的,可以的。”老板娘将我们往里面让着。

  只有我们一拨客人,便上楼,楼梯旁有天井,上面罩着油布,而雨水犹自淅沥地滴下。

  我们低声问老板娘,是家中有什么方便的吃食还是要我们点菜?老板娘拿了菜单给我们,连声说:“你来点,你来点。”心中实在有点不好意思,这里的人歇得早,不像北京24小时饭店开着迎客,一路上走来大大小小的饭馆都已经关门了,我们这一来,是要再麻烦老板娘一遭了。

  到了河边,当然吃河鲜。酱爆螺蛳,清炒河虾,旁皮鱼汤。旁皮鱼是种长得很奇怪的小鱼,不过乍长,头大身子小,味道颇鲜。我是尤其喜欢粥汤一类的,乳白色的鱼汤端上来, 不免垂涎,汤中有鲜笋,香脆爽口。正吃得高兴,老板娘上楼来,拿着一个小小的锡壶,在小瓷茶杯中斟满,说是自家的米酒,送我们品尝,放下,转身下楼。很少饮酒,但此刻,人在木楼之上,对着窗外夜雨声声,一串串的红灯笼摇在河的两岸,有酒,自然当饮。酒色是浓浓的乳白,闻之微醺,尝之味甘。一饮之下,满口清冽,全无酒精的辛辣。不觉高兴,二人就推杯换盏起来。刚刚一杯酒下肚,朋友已经是桃花上脸,醉眼流波了。终是不善饮的, 白望着一壶酒,心里叹着可惜。

  边吃边乐,不觉差不多两个小时过去了,和老板娘道了谢,准备离开。老板娘犹自说,你们专门来我的店,我当然要好好招待,又说,常有客人来说,都是看了网上的介绍寻来的。 不由慨叹网络真的是无孔不入啊。

  告辞而出,街巷无人,小镇如睡去了一般,只有我们,兀自流连着,不肯回去。沿着河, 重又转到廊桥之下,雨敲在廊棚上的沉闷,落在石板上的清脆,溅在水坑中的叮咚之声,合着身边汩汩的水流声,在这样的雨夜里,轻轻地向四周播散。心还醉在里面,醉在香甜的米酒之中。就算是借了酒兴吧,忍不住扬声轻笑,听着笑声在雨幕之间穿梭往来,想着自己就是身在桃源啊!你知不知道呢?

  天晚,回旅店。等到洗了澡,缩在被中,听着窗外檐下水声滴答,忍不住想念。

  “明天就走了,这样的雨夜怕是再也没了。”

  “是呀,是呀。”

  “那,再去走走?”

  “好啊,好啊!”

  一拍即合,重又穿了衣服,老板娘已经睡下,见我们如此兴致,只能苦笑,开门让我们出去。

  小街还是静静的,除了雨声和我们踢踏踩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再无别的声响。青石板坑洼不平,哪些是被雨水敲出来的?哪些又是被人踩出来的呢?

  更深人静, 才是真正的西塘。

  西塘人

  想,人对于景观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曾经在牡丹花开的时候造访洛阳,倾城看花,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牡丹在无数相机的捕捉之中,甚至露出了疲态。而攒动的人头远比花要多得多。我们在人流中钻来钻去,一边慨叹来不逢时 - 没有办法啊, 花开人来,本来就是不可得兼的。人多是注定要扫兴的,人气太重,就要占了天地的精气。一向不喜欢和旅行团一起出游,除非是比较危险的地方,不得已,否则,宁愿自己背了背囊,自在地逛,所谓景致,有多少是在天造地设,有多少是在人心感受呢?

  然而人,注定要是景致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里说的人不指游客,而是当地居住的人们了。

  曾经说过,不想去周庄,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关于那里人的口碑。商业化的地方,人难免要利欲熏心一点了,原属于人性中质朴的东西被侵占得难保一席之地,这样的人,即便拥有着美轮美奂的景致又如何呢?再好的景致因了这样的人,也不免要造作起来了。

  也是为此,我庆幸,能够在西塘尚且仅能薄施粉黛的时刻,看到了她。

  西塘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夜雨中的静谧,静谧中的长廊,长廊旁悬着的昏红的灯笼,不只是小桥流水,乌瓦白墙,更是那里的人们诚挚而略带羞涩的笑意。

  “又一村”的老板娘,胥塘桥头为我们指路的老人,那个抱着小囡的中年男子……

  本来是想在清晨早早醒来,看一看薄雾中酣然欲醒的西塘的,可能是因为前一个晚上太兴奋的缘故吧,醒来时,雾,已经散了。梳洗出门,小镇已经起来了,不过,似乎和我们一样,还有些未醒的睡态朦胧。已经是8:00多钟了,北京的街上一定是挤满了匆匆上班的人们吧,忙碌得无暇看一眼身边同样行色匆匆的人。而西塘,依然是一种不急不缓的节奏,有人拆了门板,噼里啪啦地立在门旁,昨夜里昏昏的店幌此刻也先亮亮地在风里招摇。一路走着,一路看着,想着用什么打点早餐。

  “五芳斋” - 粽子唉!自从在广州吃了糯米鸡,就开始喜欢南方的咸粽了,不像北方常吃的豆沙红枣的甜糯,另一种清香。坐定,张望着木板上罗列的粽子的种类:蛋黄肉粽,豆沙粽,干菜肉粽……我们一边看,一边听老板娘说,这里是嘉兴五芳斋的分店,而嘉兴可是粽子的老家了。最后选了小小的一口粽,也是肉粽。老板娘有点遗憾: 只这么点,够吃么?当然不够,不过,总要留些给别的美食么。

  吃了粽子,依旧往烟雨长廊去了。长廊中有许多小小的店铺,应该就是当地的住家,我们碰到了一对卖芡实糕的夫妇,早晨时曾见到女人在河边淘洗碗碟,便与她搭讪,再见就认出了我们。夫妇两个都很腼腆,看着客人们到了此处就转过环秀桥,也不来光顾自己的小店, 但只是守着,很无奈的样子。就和他们说,得吆喝啊,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你们卖什么?那丈夫只是喃喃地说着他们的芡实糕是现做的,很好很好,但似乎很难开口吆喝。不过还好,等我们从街里转过来时,他们已经可以开始小声对着游人招揽了。问他们要名片,因为那芡实糕味道的确不错,淡淡的甜。老板很高兴,但名片还没有,慌慌地将商标撕了一个给我们, 看去,上面写着:西塘特产,一线天芡实糕。问了这里最老牌的粉蒸肉在“阿牛”,就在河的对岸,于是和糕点夫妇告了别,撕着糕寻粉蒸肉去了。阿牛的粉蒸肉也是一个当街的门脸, 里面却摆了一张老板桌,看着有点怪怪的。问主人,可以在这里吃么?主人高兴地搓搓手, 让我们进去。在哪里坐呢?主人就指着那张老板台。 呵呵,头一次在外面的小馆子里就着老板台吃饭呢。只要了一块粉蒸肉,两个人分食,左一口右一口地这么吃过来,胃已经有点胀胀的了,何况还有碳烤的青豆 - 每次出门,不怨美食多,倒是埋怨胃口小了。

  西塘的老街也就是这一片保留着的。因为没有买进镇子的大门票,很多诸如纽扣博物馆一类的地方就不能进了。不进就不进,功夫在诗外,美景也不是圈起来的么。有当地人将自家的私宅也辟了出来,供游客参观,而这样的景点,是不受大门票限制的。

  我们就参观了两个这样的“景点”。

  一个是“姚宅”,到姚宅,是要看看旧时小姐的闺阁绣楼。姚宅里保存着很完整的旧式厨房,其中有许多盛各种吃食的用具,过去的人很讲究,清明祭祖,上京赶考,走亲访友用的都是不同的提盒装饭菜。上面的阁楼中一个小小方方的窗,窗上垂了一个食篮,问了主人才知道,以前的女孩家是不得随便下了绣楼的,一日三餐就这么提上提下。想想那时生在大户人家当小姐其实蛮可怜的,何止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啊。怪不得《牡丹亭》,《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崔莺莺碰到个书生就要神魂颠倒了,想来也是禁锢太甚,物极必反啊。上了楼, 看小姐的绣床雕花刻凤,妆台也是,和当今的组合家具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沿廊棚走到尽头,过青石板路,便是“醉园”,主人王家父子的版画是西塘的一绝,折回不远,便是“桐庐雅居”。 现在雅居的主人姓钱,擅长剪纸,尤其是剪纸连环画。院中有许多盆景,都是主人19年来亲手制作的,所以院子又有个别名叫做“些子景”(些, 是微小的意思)。初见到主人的时候,很不起眼的感觉,一身普通的夹克, 手中捧了个紫砂茶壶,悠悠地叙述着宅子的历史。宅子原来是江家的,后来大宅子就被4、5户人家分了,而钱家就开了这么个景致。和主人慢慢聊着,主人的儒雅也如茶,慢慢地浸透了出来。等到说到院中一块方砖,不过寻常地垫在盆景之下,主人说,那砖叫“金砖”,也叫“京砖”,本是和紫禁城里铺地的砖一样的,现在多用来闲时练字了。边说,边提了笔,蘸了清水在方砖上写起来,未几,水干字无。与主人聊的兴起,主人便在地上的青石板上为我们表演双手反写,一时间笔走龙蛇,趁着清水未干,急忙忙照了一张照片。临走,主人推荐“水阳楼”,该是在烧香港那一边,去了,但没进去看,知道“水阳楼”的主人是镇上的一名物理教师,犹擅竹雕,在厅中看到墙上有画,工笔的猫,憨灵可爱,问,才知道是主人的女儿十六岁时的作品了。这三处的版画、剪纸、竹雕是被称作“西塘三把刀”的。不由得又想起在桐庐看到厅中悬挂的条幅,据钱先生说,那是镇上一个下岗工人的作品,也看到镇上许多店铺的牌匾都有“文镛题”,才知道这文镛就是那个工人了。 想想江南也真是人杰地灵啊,仿佛人人都可调墨弄文一般。 临离开西塘的时候,想起桐庐中有一个墨色竹帘,隔了可以望见院中的芭蕉,忘了拍照,急急赶回去,主人已经认得我们了, 打了招呼,就随便我们在院子里照来照去了。

  当晚就离开了西塘,晚上宿在嘉兴,想着西塘形形色色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透着本质的善良。

  其实有点后悔, 不如还宿在西塘, 也许可以请了桐庐的主人一道喝酒品茶, 谁知道呢? 反正总比呆在嘉兴这家毫无特色的酒店中, 感觉好些。

  (未经作者本人或CCTV.com专项许可,请勿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