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闲情 - 拜庙【SilkEye】03-02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5日 16:01
有一句话是形容在中国旅游的,说是“下车看庙,上车睡觉。”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不过,在中国看庙,确实是旅游的一大重点。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起于印度,约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已经是大盛。人们熟悉的《西游记》唐僧取经说的其实就是唐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洛阳有白马寺,据说那寺前的白马就是当初驮取真经的白龙马呢。
封建时期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于佛教推崇有加,也使得佛寺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名山大川常有寺庙庄严,如此,访名山,拜古寺便相得益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的道场,山以佛扬名,便并称了佛教四大名山。礼佛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些,信仰佛教的人说,心中有佛,处处有佛。每到古寺,总能看到虔诚的信徒顶礼膜拜。我虽不信佛,但也不敢对佛不敬,庙,还是喜欢看的。
北京也有许多的寺庙,大大小小的几十处,无暇离京外出的时候,在京城拜拜古庙,也是一大乐事。
说起北京的佛寺,当然首先要说一说潭柘寺。潭柘寺在京西的门头沟,北京有句老话“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足见潭柘寺经年之久。潭柘寺建于晋代,最初叫嘉福寺,唐朝时易名为龙泉寺,金时重修更名大万寿寺,而后元、明、清诸朝修缮,清康熙曾赐寺名岫云禅寺。然而因了寺后的龙潭,山上的柘树,这“潭柘”一名却经久不衰。潭柘寺有一宝-石鱼,就在寺中的龙王殿中。石鱼长约三尺,宽约一尺,用小木锤四处敲击,声音清脆,抑扬不同,宛如奏乐一般。据说石鱼身上分为十三个区域,分别代表过去中国南七北六十三个州省,如果哪个地方遭了旱灾,只要敲击相应的部分,焚香礼拜就可以求得雨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实际上,据考证石鱼是陨石,含铜量高。不过,原来的石鱼已经被毁,现在看到的是仿制品了。潭柘寺还有一个佳处,就是行宫院内的流杯亭。亭中匾额 “猗玕” 是当初的乾隆皇帝所提。流杯亭的地面为汉白玉砌成,地面上的水槽蜿蜒,呈南龙北虎的图案。 “曲水流觞” 是过去的文人雅士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一干人围坐四周,玉杯盛酒,置于水槽中,杯子随流水缓缓而行,行到谁的手边,饮了,再吟诗场合。其乐融融。坐在流杯亭中,看看周围的竹林古松,体会清风徐徐,有兴致就效仿古人雅兴,不失为乐事一桩。潭柘有十景,“御亭流杯”是其一,其余“九龙戏珠”是山景;“千峰拱翠”、“万壑堆云”、“平原秋叶”、“锦屏雪浪”应对春、夏、秋、冬四季时令;“雄峰捧日”、“层峦架月”为早晚日升月落的时光;“殿阁南熏”言毗卢阁鼎盛的香火;而“飞泉夜雨”则是夜晚独自探幽的感受了。四时有景景不同。徜徉寺中,身心荡涤,突然想起佛家一句话“的大自在”!心欣然。
说到潭柘寺,当然不能不提戒台寺。戒台寺也在门头沟,两寺相距不远,所以常常被一同提起。戒台寺始建于隋,其中的戒坛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浙江杭州的昭庆寺的戒坛共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又是三坛之首,称“天下第一坛”!“潭柘看泉,戒台赏松”。戒台寺以奇松著称,那里的古松时间久的已逾千年,短的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松、虬枝苍劲的九龙松、树干粼粼如龙身的卧龙松、形态奇特的抱塔松都是古松中的佼佼者。更有舒展自如的自在松,仿佛真的得了佛门真谛,潇洒自在了。
不独潭柘、戒台两寺,北京郊县很多地方都有古刹。怀柔红螺寺有近千年的紫藤,房山的云居寺对面的石经山藏着中国惟一的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春时玉兰盛开的时节到大觉寺赏玉兰品香茗都是雅事。即便不去拜寺,对着京郊大地的绿水清山也是享受了。
如果嫌远,近一些的就是西山附近的碧云寺和卧佛寺了。这两处古刹都在香山脚下,碧云寺在香山公园内,建有五百罗汉堂,我拜寺一向喜欢看罗汉堂的,五百罗汉行色各异,忧喜悲怒无不神肖,若有了闲暇,不要匆匆忙忙的时分,一尊一尊地看过,就好像看过了世间人情。卧佛寺内有北京植物园,其中名花奇树,数不胜数。植物园中更有新建的热带温室,那些在北方难得一见的热带植物也可尽情饱览了。卧佛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于菩提树下,向12位弟子交待后事的情景。佛像为侧卧式,左手自然放于腿上,右手托头,神态安详平和,身后的12尊菩萨神态悲悯。卧佛寺始建于唐代,原来寺内有紫檀木雕的卧佛,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元代的铜铸卧佛了。香山红叶是北京秋天的盛景,碧云寺和卧佛寺都在香山脚下,秋高气爽,霜叶如火,那时拜寺,是一举双得了。
北京城内也有许多的古寺,这从现在北京城许多的地名就可以看得出来:黄寺大街,天宁寺,西四大街白塔寺,法华寺,护国寺……这一个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一座古寺存在着,只不过,有的寺被征作它用,有的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驱车从北京的二环路从西向东,过了钟鼓楼,安定门,看见桥边有红色的宫墙和明黄的琉璃瓦,如果是日落时分,那瓦上流动的日华分外美丽。那就是雍和宫,北京城内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原为雍亲王胤真的府第,到了乾隆年间改为喇嘛庙,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的寺庙。庙内佛像众多,造型生动,与惯常见到的佛像不同。因是喇嘛教的寺庙,雍和宫比之寻常的佛寺多了一份神秘,寺中紫檀木雕的罗汉山,白檀木雕的弥勒大佛,金丝楠木雕的佛龛是寺中的木雕三绝。在寺中还可以看到布堆绣的佛像,据说是某个皇帝的母亲亲手贡制的。雍和宫中还供奉有欢喜佛,不过平时是见不到的。每年的正月里,雍和宫有法事,宫里香火缭绕,热闹非凡,是北京城佛界的一大盛事。
台湾的作家李敖写了一本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开篇是明代末年的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他的余姓家人悄悄收尸并于法源寺作法事;结于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慨然赴死,血祭变法,大刀王五也是秘密地将他的尸首移于法源寺。书的最后康有为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法源寺。那一座古寺见证了两个英烈的慷慨正气,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余氏的后人一直遵从祖训,守候着法源寺里的英魂,前些日子看到北京旧城改造,一余姓老太为法源寺的去留奔走,那老人是当初余姓义仆的后人。历史是过去,那过去令人扼腕,那时代不仅仅令人叹息,李敖在书的最后说,“所有地面上活动的,都化为尘土、都已躺下;剩下的,只有那静止的古刹,在寒风中、在北国里,悲怆的仁立着。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多少悲怆因你而起、因你而止、因你而留下串连、血证与碑痕。…… ……你是长远的、永恒的。你带我们走进历史,也走出历史,只有从你的“法海真源”里,我们才看到中国的“血海真源”。
徜徉于北京古老的寺庙之中,看历史的脚步悠然而过,在低首沉思的瞬间,听到那些远去的声音回响,我们来了,走了,而它们,却是永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