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洋的中国人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4日 15:08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有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生存在她蓝色的怀抱里。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亲眼目睹过那些海洋生物,亲身体验过水下世界的中国人。他是我国第一位职业水下摄影师。又是在世界级水下摄影比赛上第一个拿到奖牌的中国人。这也是中国水下摄影史上的第一块奖牌。他的名字叫小宝。
来自海洋的中国人
(文:小宝)
随着海面波浪的滚动,照射到海面下的光线开始翩翩起舞。各色的鱼类,珊瑚任凭光与浪在它们中间穿梭往来。游动在光与浪的蔚蓝色中,拍摄那一瞬间的感动这就是我的工作--水下摄影。
与大家想象中的摄影师大不一样,水下摄影师必须有精湛的潜水技术和丰富的海洋经验。我工作时不穿摄影背心,肩上也不背摄影包。更不向艺术家那样风度翩翩。从表面看我更像渔民或者蛙人,身上散发着一股海水味道。头上带着潜水镜,身穿潜水衣。背上背一只一米多长带3~4根橡皮管的金属瓶,里面装的是比我们周围大气压力高200倍的压缩空气。连接空气瓶的橡皮管上,有一个可以含在嘴里的呼吸器用来呼吸。我的照相机要放进金属的防水罩里,防水罩的密封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万一防水罩进水了,不仅昂贵的摄影器材会被海水毁掉,好不容易拍到的照片也保不住。每次拍摄的前一天,都要花2~3个小时来组装它。水下摄影需要的潜水器材很多,这样那样加起来总有50~60斤重。所以,首先要有一个好身体才行!
海洋中是一个五彩缤纷,变化万千的世界。每次水下拍摄让我最受感动的是发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生物。像一些小鱼呀,虾呀,贝呀,珊瑚等。它们的生存环境、方式实在太奇特、巧妙。尽管我总是努力地寻找它们,但是还是经常“空手而归。在长年的水下拍摄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知识。比如说,哪种鱼生活在哪一片海域。哪一个季节是哪一种海洋生物的繁殖期。哪种鱼和什么样的珊瑚生活在一起。像照片中生活在珊瑚的缝隙或枝丫间的金线{周},主要靠食用附着在珊瑚身上的海藻为生。这种海藻是珊瑚与海水进行营养交换的重要媒介。当海水的温度持续过高或过低时,这些附着在珊瑚身上的海藻便开始从珊瑚身上脱离开,去寻找新的生存地。失去了海藻,珊瑚也就不能进行良好的营养交换。于是开始白化死亡。
在水下拍摄时虽然能亲眼看到各种奇妙的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但是,摄影师本人也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拍摄的。我们知道海洋中有凶猛的鲨鱼、长满尖刺的海丹、及触手上带毒、带电的海蜇。今年,在韩国济州岛海里拍摄软珊瑚时,我便被海蜇蜇了一下。
那天,我一下到海水里便觉得露在潜水衣外面的皮肤又刺又痒。我知道这是海蜇类的生物在觅食或防卫时,释放的一种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叫“刺胞”。放眼向四周的水中望去,果然在不远处的水中漂着几只大海蜇。
最大的直径有两米多、托着两三米长的触手,悠悠地游动着。远远地看去像不明飞行物。我迅速地游向它们,并开始拍照。海蜇的触手是分泌刺胞的主要位置,我从不碰它。而且它的速度很慢,比较容易拍摄。由于想从更好的角度拍摄,我便潜到它下面尝试仰拍。正当我为自己抓拍的几个镜头而得意时,只觉得右手手背一阵剧痛,连手中握着的相机也脱手扔了出去。原来,我只顾拍摄角度没有控制水深,使自己渐渐地漂向海蜇。而它也觉得我好碍事似的,转向另一方游去。结果,长长的触手扫中了我的右侧身体。幸亏有潜水衣保护,才只伤着手背。虽然已过了一个多月,受伤的地方额仍然有时痒、有时肿。
海洋中的生物,很少有主动袭击人类的。尽管是凶猛的鲨鱼类,大多数也是见了人就跑。它们的利齿、毒刺,多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及觅食所用。只要人类的行动不使它们受到刺激,或主动攻击对方。便不会受到伤害。
与其相比海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倒是更让人心惊胆战。两年前,我在日本伊豆半岛的海洋公园50米水深处拍摄猫鲨。当天天气很好,除了我们摄制组以外,还有近千名休闲潜水者在此处潜水。下前后,我径直向50米处的礁石下潜。向这样的大深度空气潜水,只能在水下预想深度停留分钟,并在这分钟之内找到被摄物体,完成拍摄后要用比下潜多3~4倍的时间慢慢地返回海面。否则,不仅会在水中用尽压缩空气,返回海面的速度过快也会得上致命的减压病。所以,我们都是格外小心的。就在下潜到36米水深处时,隐隐地听到一阵低沉的轰鸣声。这个海域常有游船通过,我以为是游船的螺旋桨声。同伴的几名摄影师虽也听到,但我们都没在意。几秒钟后又是一声低沉的轰鸣声,接着从四周的海水中传来一股巨大的压力,挤压的我无法在水中移动半寸。这种状态持续了10几秒钟,我们意识到必须马上返回海面。
当我们安全上浮到海面时,海岸巡逻队的两艘救生船和10几艘渔船正忙着救助飘浮在海面上的近百名潜水者。回到岸上我才知道几分钟前,在附近海域发生了4~5级的地震。我放弃了拍摄计划。回到东京后的第4天,伊豆诸岛附近的三宅岛上,火山开始喷发,岛上的居民被疏散到全国各地。至今不能返岛。
每次回想起这些在海洋中的触目惊心的经历,总是对自己说“万幸!。。。。。。”
但,每次置身于那片蔚蓝色中的感动、惊喜、安慰却始终没能改变。每当我看到海面滚动的波浪、海面下流转的光彩、穿梭而过的鱼群时,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海洋,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