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篇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篇 > 正文

建 水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9日 14:22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为明、清年代滇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中心。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城池,明洪武15年开始建设,高2.3丈,宽2丈,建了60年才完工。建新街分布着几十栋保存完整、建筑考究的清末民初古民居。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都可以随意走进居民家中,与大家谈古论今,欣赏滇南民居艺术,其乐融融。

  建水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东山坝和城东燕子洞都发现距今3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遗址。建水古城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其代表景点有:始建于元代的全国最大的文庙;始建于明代的朝阳楼(小天安门);民居典型朱家花园;云南古桥中最大的双龙桥;明清两代的学政考棚等。建水民居从哈尼族的草顶房、竹顶房,彝族、傣族的土平房到汉族的平瓦房,保存相当完整。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惟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变不多见。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朝阳楼位于建水县城中心建中路东端,又称迎晖门。公元1389年修建,系当时建水城的东城门楼。楼有三层,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许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坚固的构架,再以砖石砌成城墙及城门。楼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积414平方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在顶层檐下,东面悬有清代书法家涂卓“雄镇东南”几个大字,笔力刚劲,极有气魄。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笔法龙飞凤舞,潇洒飘逸。

  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隅。始建于公元1285年,后历代又增修扩建,现占地114亩,是除了山东曲阜外的第二大文庙。走进文庙大门,游客首先看到的是一个20多亩的大池塘,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名为“学海”。文庙现存一殿一亭一阁二庑二堂三祠八坊,其中龙以大成殿最为壮丽,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精工雕刻有近百飞禽走兽的图案,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殿前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每字长1米,宽1.5米,笔力遒劲雄浑,气势不凡。殿前有高大的铜香炉一座,其上铸有大大小小的游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庭中古柏下有石象一对,背上顷着5尺高的青铜花瓶。庙内有两人合抱的苍天古木一株,枝繁叶茂,仔细辨认,才看得出实际上是两树共生同体,一株是万年青,一株是柏树。万看青紧紧把柏树包缠起来,已完全连理同根,共生共长,合二为一了,民间戏称之为“万将军搂抱白小姐”。相传此树是在元朝种植的,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