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城市--吐鲁番:古墓、葡萄、葡萄沟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8日 15:13
上次到吐鲁番时,在亚尔乡坐那个维族小伙的马的,他就告诉我们,8月下旬,葡萄就熟了。这次赶到葡萄沟时,正是满沟卖葡萄的季节。
一、
到吐鲁番市区已经是凌晨1点了,白天的暑气还没散去。
找了几家宾馆都客满,想想也是,正是旅游旺季。记得非典时期,吐鲁番所有的旅游景点免费、房间打掉6折还没人来,现在,我们问的吐鲁番大饭店仅剩的一间套间的价格是880,即使打完折还在800,我就拖了疲惫的身子牙在使劲磨。
找到市宾馆的一套套间,800的价格打到600,半夜值班的女服务员还声称,不住你们去别处吧。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跑了5家宾馆,连小招待所都问了。只好“屈尊”这么豪华的房间。
8月的晚上,30多度的高温,套间的空调坏了,粤新就唤了服务员,服务员说空调早坏了。再问她们为什么早不修,她就扭头走了。
我躺在套间的沙发上盖了毛巾被睡了。
二、
骄阳似火中看完了交河古城、坎儿井、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就去了阿斯塔纳古墓群。
阿斯塔纳是我喜欢的吐鲁番景点,全因了那三座开放的墓地中的墙画。
大凡壁画都有其历史意义或典故,抑或有少许文字说明,让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有所考证。然而,古墓群中的一号墓虽然考古学家未发现任何墓志,也无法判定它属于什么人的墓,但它总是吸引着众多的人前去欣赏,全因了墓中的“列圣戒训”。
那组“列圣戒训”故事壁画像屏风一样被分成六幅,每幅都有其含义。
第一幅绘着一个欹(QI,二声)器,画面简洁。欹器像一个倒悬的钟,上口大,下无口,中间有一根像铁杆的东西横穿着,两端固定在木柱上。当人往里面灌入适量的水类液体,它就平衡了,灌多或灌少,欹器都会往一边偏倒。这是说的“中*庸之道”(不偏叫中,不变叫庸),暗示人们为人处世要保持中*庸,不可过激。
第二幅绘的是一个胸前写着“土”字的少年人。土是万物之根本,少年人初入尘世要像泥土一样踏实、守本分。另一层含义是,少年人是土,把他捏成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引导最重要。
第三幅绘的是写有“金”字、嘴上包着一块布的青年人。青年人走向社会以做事为主,少说为佳,少一些血气方刚,少一些鲁莽冲动,因为“沉默是金”。
第四幅绘着一个中年人,胸前写着“石”字,表情稳重,但嘴巴微张。人到中年,经历曲折坎坷,在世事不平时,石头做的人也会开口抨击。
第五幅绘着一个胸前写着“玉”字的老年人,老人胡须很长。“冰清玉洁”是中国古人崇尚的做人的最高品质和境界。
最后一幅绘着一束丝、一把青草、一面镜子,它象征着人们的衣食所需和回忆前尘往事。人走过一生,回首往事,竟是平淡、恬静,何须名利仕途、尔虞我诈?
看似粗扑而简单的一组“列圣戒训”,道出了古人为人处世的真谛,令今人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阿斯塔纳在突厥语里是“首府”的含义,从汉唐以来就是高昌王国公民的墓地,且基本上是汉人墓葬。
三、
穿过约有50度高温的火焰山,从312国道向北去了葡萄沟。
吐鲁番到处都是葡萄,从乡村到城市,312国道进入吐鲁番市区的8公里大道两边几乎就是由葡萄组成的长廊。葡萄是吐鲁番的支柱产业,而且形成了葡萄旅游。
葡萄的传说在吐鲁番流传很多,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贡萨尔.雅林记载的,说大洪水间,诺亚乘坐的方舟上有人偷了一些葡萄籽,诺亚问所有的动物,谁是偷葡萄籽的?但没一个人知道。接着,诺亚抓住了那个疑犯--魔鬼。魔鬼说他愿意找到葡萄籽,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允许他种下葡萄籽并给葡萄籽浇三次水,不然他就拒绝交出籽种。诺亚低头了,因此,魔鬼种下了葡萄籽,先用一只狐狸的血浇了,再用一只老虎的血浇了,第三次用野猪的血浇。魔鬼后来用葡萄酿酒,结果谁喝了谁就像狐狸一样聪明,并与以前没见过的人交上了朋友;接着变成老虎那样凶猛,无所畏惧;再后变成猪,干尽了一切肮脏的事。诺亚本人为葡萄浇了两次水,使葡萄变成人们喜欢的两种酒:甜的葡萄酒和酸的葡萄酒。
再一个是当地的传说,玄奘从西天取经回来,到了吐鲁番这个地方(实际上他回来时并没到过吐鲁番),见火焰山下的两条壕沟之间烈焰蒸腾,寸草不生,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生活困苦,而玄奘也干渴无比,便取出从西天带回的葡萄吃了几颗,吐出籽在地上。不久,葡萄籽变成了葡萄苗,玄奘便告诉百姓一定要引来雪水精心浇灌这些幼苗。后来,葡萄终于改变了百姓的生活,那条引了雪水的沟里繁殖成了茂密的葡林,这沟也就变成了葡萄沟。
第二个传说我虽不大信,但我还是宁愿信其有。
四、
以往来葡萄沟,总是沿着东边那条小河慢行而不沿公路去那个已经成为国家4A级的旅游景点。沿沟渠走,即使是8月冒火,也不感觉酷热,全仗了沟底的那条潺潺的溪水。
溪水是从天山上引下来的,至于是不是玄奘告诫人们引的那条就不得而知了。
裸露在吐鲁番地面的河水很少。在我的吐鲁番足迹中,也只见过为数不多的几条,供应吐鲁番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水资源90%以上是坎儿井--古时有7000多条,1万多公里连线,现在,剩下不到700条。
葡萄沟的水很清冽,燥热的8月却使人精神爽快。
葡萄沟全是维吾尔人家,居住在这条长约8公里,宽约500米的两山夹着的窄沟里,单一地种植着葡萄。这些维吾尔人归属于吐鲁番市葡萄乡。
葡萄乡的每户葡农每年产生的收入在1-2万元之间,8月,售鲜葡萄,紧接着售卖葡萄干。
葡萄的品种大多由两种组成:无核白和马奶子。前者个小,无籽,蜜甜,含糖量高,一般我们的吃法是用沟里的雪水洗了,撸一把塞进嘴里;后者因其形状像马的奶头而被人们这样称呼,个长,有籽,带点酸甜味。
还有不少野生的葡萄,比如男人香、女人香、梭梭之类的,具有药物作用,针对不同的疾病人们会告诉你怎么食用--但它们大多是干的,没鲜的。我在新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它们长在何处。
葡萄不是树,长不直,搭在架上,架子高了,就形成了葡萄长廊,满枝缠绕盘在一起,成了一堵墙和一个硕大的顶棚,遮住了阳光,但进不了风。夏季采摘时,蹲在架下,很辛苦。
葡萄沟的葡萄或许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天山博格达的雪水融化后,渗入沙质岩地里,再在断崖处渗出后就被过滤得清冽甘甜,自然,浇灌出的葡萄就更甜了。所以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会吸引众多的游客。
黄沙山或戈壁滩上出现一片滴翠的绿洲是新疆、吐鲁番的一个奇观,新疆人不稀奇。在葡萄沟,往往人们会在土屋间搭了架子让葡萄爬上去,遮了燥热的阳光,再在树下搭一个土炕,摆上鲜葡萄、哈密瓜、西瓜之类的,自家人享用或招呼客人。
五、
沟口有家“老巴依”农家小院,对外开放,请求让人们去探访维吾尔的家庭生活。
较早以前的葡萄沟维族农人只卖葡萄不接待游客家访,现在,钱是最重要的,于是,今年满沟里一下冒出许多农家乐园。
“巴依”是过去对地主的称呼,现在,再有钱也没人叫你地主,而且还披红挂绿鼓励你成为巴依。
我们进了“老巴依”家时,正赶上一拨四川游客在葡萄架下家访。
院子里有两张大炕,地下摆了桌子,靠东的院跟葡萄架下引来了一渠雪水,雪水哗哗地流淌,里面还有几只用水冰镇的西瓜--水浸泡过的西瓜,吃起来沙甜、凉爽,解暑。
我们是第二拨。坐在炕上,我就卷了T恤猛擦汗,老板见状说我不如去冲个凉,水是太阳晒的,很舒服。
那拨四川游客在导游的吆喝下开始吃拌面,然后吃葡萄西瓜。这过程中,一个维族大爷操了弹拨尔,一个小伙打了手鼓,两个姑娘就开始跳舞唱歌,基本上是歌颂吐鲁番的,有“甜甜的歌儿迎宾客”,“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
歌唱的很一般,有几处还跑了调。但舞却跳的不错,美丽的脸盘加上细细的腰枝引来不少掌声。
大约演了半个小时,姑娘小伙便跳起了麦西来甫--维族歌舞往往是这样,歌、舞完后就是麦西来甫,自己跳,邀请客人跳,增加气氛。
但两个姑娘向那些四川游客鞠躬邀请了几次,都没人响应,害得两个姑娘有点生气地坐在炕边。
我便溜达过去问那小伙是什么使姑娘在生气,小伙说,你们不长面子,她们肚子涨了(维语:有意见,生气)。明白他的意思后,我就唤了大爷奏响曲子,伸手拉了姑娘一起在场子上跳起来,这才跟上了几个四川游客。
我就鼓励小伙子跳起了吐鲁番的“那孜库姆”,最后那个动作是用双脚支地,倒身,用嘴将事先放在地上的一束花叼起来,但小伙子的功夫不过硬,脚没站稳,侧身时跌在地上,引来一场大笑。麦西来甫结束后,小伙子撸起裤管,朝我说,你看,膝盖破了。我说,你得好好练练功夫啊。
呵呵笑了。
六、
这个季节的葡萄沟,路边的葡萄用柳条筐装了卖,一公斤1-2元。葡萄最好鲜食,而且要在葡萄沟里吃,要的就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有时间,最好自己到架下摘,挂了一层霜粉的葡萄最甜。
每到8、9月,我们总少不了来葡萄沟几次,钻进任何一家葡农家摘几箱,算是对酷热的一种尊重--没有酷热,就没有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用“葡萄故乡,阳光灿烂”来描述葡萄沟再贴切不过了。
“黎明时唱歌的夜莺,傍晚停止了歌唱;总是朝我微笑的姑娘,却没有再朝我张望。”
在我们今天舒适的年代,火焰山边葡萄沟的山谷和小村里的生活一样舒适,无疑,他们活得比我们更愉快。
(网络原创,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