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城市--去喀什,逛小巷巴扎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8日 16:54
去喀什,逛小巷巴扎
一、
去喀什,我最喜欢进小巷,逛巴扎。散布在喀什的巴扎有几十座,除了著名的中西亚国际市场外,还有艾提尕尔广场北侧的安江热斯特巴扎(当地人称“香港巴扎”)、吾斯塘博依路和欧尔达西克巷的民族手工艺街巴扎、坑尼扎路的手工业品巴扎、恰萨巷巴扎、库木代尔瓦扎路小作坊巴扎等。喀什的巴扎多坐落在宽敞大街、高楼大厦后的小巷子里,从市区的任何一条街道都可以钻进小巷,钻进小巷就进了巴扎。巴扎上有我看不完的景。
库木代尔瓦扎路巴扎不如以前那么热闹了。从市邮政局大楼边的小巷进去,再从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出来,大约有500多米长。
小巷不热闹的原因是很多经销商户搬到了吐曼河边那个能容纳5000个摊位的中西亚国际市场(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巴扎”),这里就剩了越来越古老的小作坊和越来越陈旧的民居小巷。
小巷里有点乱--乱摆的摊位、乱停的车辆,更乱的是那种很早很早就存在的古老民居建筑物。也正是这“乱”,使得我极喜欢--在这里,我可以找寻到藏在现代化后面的粗朴和原始。
从宽敞的大街走入古老的小巷,现代化的气息便荡然无存,感觉一下子就掉入了中世纪的“冰窟”里,时空在这里停滞了,现实离我远去,剩下的就是一种视官上的错觉--迷乱的景致包裹了我。
巷子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贩人扯着嗓子的吆喝声以及录音机里传来的快节奏的维吾尔音乐声提醒我,我还在现实中徜徉。
保留着中世纪原貌的喀什古老民居,凌乱错落地肩并肩矗立了不知多少年,叮当敲击声不知响彻了多少日,坐在门前闭目养神、打盹的老人不知延续了多少个世纪的混沌。
谁也没有真正去描绘过这存在了多年的小巷。这里是时空的留驻,更是现实的留驻。
二、
我停在一个制造红铜器的小作坊门前,那个二十多岁的伙计正聚精会神地敲击着他的“产品”--一只直径有30公分的铜盆。我蹲下来,就在他身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生产”过程。气温大约有20多度,伙计穿着一件白T恤,汗从身上的毛孔里渗出来,敲几下,他便用胳膊肘子擦一下身上的汗水,然后再继续地敲击。
他居然一直没有发现我。当完成那件产品的制作,抬起头来忽然发现我默不作声地看他时,他一点也不奇怪地冲我笑笑,露出了一副天真的模样。
在他面前,已经摆了一大堆制作精美的器皿,棕红色的,造型大方、图案装饰秀美:盛水用的阿不都(手壶)、接水用的其拉布其(盆)、汲水用的乔贡(壶)、盛饭用的里干(盘),还有炒菜的亚格鲁噶、烧水的沙玛尔、泡菜的恰依乃克、蒸包子的曼塔哈赞……
三、
我继续往前走着。抬眼看见一家作坊店内挂了许多乐器。一个巴郎小伙计低头在制作着一件艾杰克。见我进去,他放下手中的活,忙向我推销他的产品。
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乐器--都塔尔、弹拨尔、热瓦甫、艾杰克、达甫、萨塔尔、卡龙琴、纳格拉、沙巴依......这些乐器名字有很多我叫不出来。
那伙计见我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地看了这个看那个,便给我逐个介绍着这些乐器的名字。
在我的邀请下,伙计逐个地给我“表演”了每个乐器的使用方法。然后,我走近他制作乐器的桌旁。桌上摆满了用核桃木、桑木、杏木制做出来的半成品乐器。
对着满墙的乐器,我仿佛听到了节日里维吾尔人欢快的音乐和舞蹈,我的每根神经和细胞都随着这些音乐舞动起来。在新疆,在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音乐和舞蹈。在荒凉的地方,人们更需要有音乐来“料理”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书写自己的一切。于是,便有了“维吾尔人把历史写在音乐里”的说法,便有了维吾尔人13种40多个品种的乐器,便有了丰富多彩的维吾尔人的生活。
四、
再往前走,一阵车床镟木的声音吸引了我。一个留着小胡须的小伙子在仔细地制作着一个木器。走近,作坊门口挂满了用尼龙绳捆绑着的白杨质的小木器。
见我走来,小伙子放下手中的活,问我要买些什么。其实我连这些小玩意的名字和用途都叫不上来,也没有购买的欲望。但那小伙子很热情,从捆绑的尼龙绳上解下一大堆小木器,一一给我介绍着它们的功能。于是,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小木器的用途:擀面杖、烤馕用的锤眼、蜡烛台、小孩的摇床、小孩睡觉时为了不让他(她)尿床的撒尿用具……面对这这些奇特的用具,我情不自禁地来了购买欲望。
街上稀奇古怪的作坊太多了,金银首饰店、玉石加工店、地毯售卖店……继续朝前走,小巷又分出两条更小的巷子。
五、
我感到迷惑了。还有多少条这样的小巷?还有多少个这样的作坊?我不敢往前走了。我怕迷失在这深深的小巷里。
于是,我掉头往回走,钻进了一条不知名的巷子。不时地有人从小巷里走出来又走进去。那些走进走出的人盯着我,猜想着我的去向,仿佛我是外星来的人。
巷里真的复杂到了极点,小巷套着小巷,走不出几步,抬眼便是一家居民的土屋和架在土屋上的天桥。我感到前途叵测,但我还是壮着胆子向纵深处走去。
土屋上的天桥遮住了春日暖洋洋的阳光,挡住了和煦的春风。几个小巴郎和小克孜脚上套着凉鞋,头上戴着花帽蹲在地上玩着什么游戏,旁边几个胖胖的老妇人坐在椅子上聊着什么。
然而,小巷并没有使我失望,很远处看到了马路上汽车疾驰的身影。有了汽车的身影我便没了怯意。
招呼着那群小孩。小孩们也不陌生地冲我围拢过来;“宁包了代?(干什么?)”
这些小孩是见过“世面”的。这条小巷里来往穿梭的人很多,包括很多游客,很多大鼻子、黄头发的外国人,也许这些小孩还当过“导游”哩!
在春日的晴空下走进库木代尔瓦扎路里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入了这巷子持久的生活气息,穿越了中世纪与现代化时空的隧道--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纷繁,更远离现代化的侵蚀。我在古老的时空隧道里穿梭。
巷子里散发着烤馕、烤肉的味道又提醒我回到了现实中来。
小作坊里几个世纪以来留传下来的气息依然回荡着,巴郎克孜们开心的嬉笑、过往行人轻盈的脚步、晒太阳老人的闭目养神、慢节奏的生活。
路的尽头,便是那座有着悠久历史、辉煌建筑艺术、宏大朝拜场面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
一位内地的作家奉出版商的委托来了喀什“开发”西部的“文化资源”。当他走入小巷后,没走几步,便逃也似得蹿出了小巷,第二天便飞回了他来的地方。事后,他对人们说:“那小巷,真不是人呆的。”
但维吾尔人就这样几个世纪地呆在这儿了。我想对那位作家说,你根本不了解这小巷里的精髓,尽管它脏、乱。
走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我不停地转动着思绪:这种小巷巴扎还能持续多久?
(网络原创,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