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风沙星空 > 古道乡村 > 正文

古道乡村--摇落满地桑子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9日 16:09

  小时候,有次老爸去吐鲁番运送物资,回来时给我和弟弟带回一篮白紫相间的“好吃”的东西。这东西因天热,两样颜色粘在一起,上面盖了一层嫩绿毛茸的圆叶子。老妈用水洗干净,盛在盘子里,端给我和弟弟。两兄弟风卷残云地吃完了,才问老爸,这“好吃”的东西是什么?老爸笑着说,是桑子。

  以前没吃过桑子是因为我们那个小镇不种植。甜中有酸、像蚕茧一样的桑子留给那个“好吃”东西很少的时代的我很深印象,往后,就老想桑子。

  上大学时,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特漂亮,像维族,大眼睛,浓眉毛,家在吐鲁番,会一口流利的维语,但汉语却很结巴。后来才知道,她是在吐鲁番农村长大的汉族人,那个村子只有她家是汉族,剩下的全是维族。至于她的父母是怎么到的维族乡村,现在才明白,是60年代插队去的。

  那个暑假她邀请我们几个同学到她家玩,坐了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匆匆忙忙地在她家只呆了几个小时,又得返回离她家有200公里的学校。但那天,我却饱吃了她家桑树上的白桑子。

  后来我便常去吐鲁番,不是去考古、探险等户外活动,就是带内地的朋友参观吐鲁番的文物古迹,从一个景点匆忙地到另一个景点,给他们讲吐鲁番的历史,极少去长满桑树的村子。

  这个周末,和几个朋友去了吐鲁番。这帮朋友是了解农村风俗的,恰适我的口味,于是,一口气、一脚油门踩着汽车跑了200多公里到了火焰山下。

  火焰山南麓很奇特,从天山发源的河水渗入坎儿井后,再从山中渗出流到地面,形成地上明渠,滋润着南面的几片小小绿洲,每个绿洲都是葱郁的林田和搭在架上正在生长的葡萄。

  葱绿的林带里长着桑树,每棵桑树几乎都有几十年的树龄,高大、伸展,遮护着烈日下的土屋以及土屋里居住的维族乡民。

  桑树上挂着白桑和紫桑,遮天蔽日地遮住了乡村小路,也遮住了林中土屋。

  老远就看见树下有好多巴郎(小男孩)爬在树上摇桑树,克孜(小女孩)蹲在地上往花裙子里拣摇落在地上的桑子。小雷5岁的女儿丫丫嚷着要下车和维族小朋友玩(她不知道维族小朋友在摇桑树)。等到了树下,丫丫就自来熟地和语言都无法沟通的维族巴郎、克孜蹲在地上拣桑子。她学着他们拣了一手心桑子,再到树边的河渠中用清水冲洗一下,塞进了嘴里。

  其实还没到桑树林时,我就想起自己生活在新疆已有10多年没吃桑子了,尽管往年也在城市的巴扎上见到推了板车的维族商贩叫卖,但总没前两次吃桑子的那种甜蜜和诱惑,也许是那时吃桑子的滋味更特别。

  看着丫丫和那帮维族小朋友爬在树上、蹲在地上,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进去。

  熟透的桑子呈白色、紫色,不熟略显青嫩。桑子夹在桑叶中,拽着桑树枝轻轻一摇,熟透的桑子就跌落满地,然后,一帮大人和小孩开始低头仔细地拣着。

  这个季节,农村没人管摇桑树、吃桑子。吐鲁番盆地的桑树太多,桑子十天半月的成熟期,人们无法保留这种季节性很短的应景水果,于是,人们便大多在树下铺上一块大布单,摇,摇下的,捎到城里卖几个零花钱,卖不掉的,喂羊。

  桑子只是桑树的副产品,主产品是桑叶,给蚕吃,蚕吐丝,丝织绸。

  几个维族老人坐在路边的土屋旁看我们摇桑树,还不时地用维语对我们说着什么,小巴郎就喊着大嗓门纠正我们落在地上的桑子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据说蚕桑传入新疆大概是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蚕桑到了西域,极其适应这里的气候。在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吐鲁番等地尽情地茂盛着,给西域这片荒泽沙碛中的片片绿洲带来了绿意,继而也就形成了蚕吐出的一条路--丝绸之路。

  火焰山正当丝绸之路的北线要冲,丝路上繁忙的驼队在这里歇脚的同时,也把东西方的文化带到了这片干爽地带,并历经千年演绎成佛教、伊斯兰教甚至景教、摩尼教积淀很深的文明绿洲,供后人们去挖掘去研究。

  当我们拣拾完可以吃的桑子后,一位穿了艾德丽斯绸的维族胖大妈提了个小篮子蹲在地上拣我们扔下不拣的桑子去喂羊。

  小孩子们还在仔细认真地摇着桑树。我就想,摇落的桑子预示着新疆水果上市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

  图:吐鲁番的维吾尔村民会这样提醒游人。

  (2003-05-11 乌鲁木齐)(网络原创,严禁转载)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古道乡村--摇落满地桑子 (2004/09/09/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