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觅踪:巴蜀滕王阁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3日 19:46
四川盆地东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那就是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阆中。去阆中游玩,竟然能登临滕王阁游玩一番,说来或许难以让人相信,其实我当初也还是不信呢!但阆中的确有一个滕王阁,但此滕王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彼滕王阁。
众所周知,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并因由王勃作序而闻名于世。 在四川古城阆中,的的确确也有一座千年古阁叫阆中“滕王阁”,它位于古城北郊嘉陵江边的玉台山腰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李元婴所建。阆中滕王阁的名气虽没南昌的大,却也因杜甫题诗而颇值得一游。 杜甫旅居阆中时曾游滕王阁,并有《滕王亭子》和《玉台观》诗各两首,极赞滕王阁风光的秀美和奇异,其中“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句,被后人千古传唱。
阆中滕王阁坐落在古城北郊,在即将踏上归途返回成都之际,大家响应孤客的建议,临时决定去滕王阁看看。 驱车从古城北面出城到沙溪场桥头,远远望去,只见玉台山腰一群黄碧灿烂的宫殿式建筑隐现在一片翠绿之中。 我们沿着一条逶迤的石路,穿过高大的牌楼,左弯右拐地将车开上了古阁大门前的停车场。
滕王阁是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
沿石阶而上来到大门前,购票入阁,每人10元。一看门票方知这里是一个公园。1986-1987年在古滕王阁的基础上,阆中新建滕王阁和玉台山庄,并配以石坊、石桥、长廊、亭台,开辟为滕王阁公园,该园依山就势,起伏跌宕。
进园是一段缓缓的石阶路, 顺山而上,首先见到的是屹立在玉台山悬崖峭壁上的六角亭,亭檐下挂着一横匾,上刻“夺锦亭”三个湖蓝色的楷书字,亭前石碑上刻着北宋诗人陆游诗句:“夺锦轩中醉依栏,锦屏苍翠插云端”。步入亭内,凭栏远眺,碧绿的嘉陵江水和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俯视,则给人以亭和人都悬吊空中的感觉。
夺锦亭和其旁的临江长廊,均在悬崖峭壁之上。嘉陵江自西北蜿蜒而来,汇为一潭,又折而南去。临江长廊建在90度的陡峭崖边,凭栏下瞰212国道阆中至广元的公路和滔滔的嘉陵江,车行水移,贴崖而过, 让人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仿佛置身于沉沉甸甸的历史。 右上方古阁前的树林中,铸有张飞跃马持戈铜像一尊,俯视着山下汉城遗址。此塑像与城中的不同,阳光从树枝间洒下斑驳的光影,更添猛张飞的威武豪气。
拍过张飞塑像,便来到了滕王阁前。古阁坐北朝南,是一座王宫式建筑。这座两层的石柱楼阁大殿,上盖黄色琉璃瓦,下是红褐色土墙,门窗雕花,飞檐翘角,有石梯百级直通正殿,保持一派唐代风格。楼上楼下二十四根朱红大立柱,顶着两层檐的大屋顶巍然屹立。阁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阁的四周,间以配殿,长廊短亭、绿树广场,以及花圃等,环境很是清幽。
跨进古阁,详看介绍,方知滕王李元婴,是高祖李渊之子,太宗李世民之弟,高宗李治之叔,高宗调露元年(公元六七九年)由寿州刺史调到隆州(今阆中)接任其兄鲁王灵夔任刺史。据《舆地纪胜》记载:滕王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照皇帝的规格在阆中修建宫院,称“阆苑”,又在苑后玉台山建玉台观的滕王亭,供游乐,他在阆中竟五年不思返回长安。登楼南眺,锦屏之秀,蟠龙之奇,伞盖之丽,远山近水,尽在一望中。
滕王阁前大坝,有座六层螺形舍利石塔,石质坚细,古朴秀美,形体别致,有浮雕、佛像、莲台,系唐朝的佛塔。该塔为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形,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一佛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石塔高8.25米,保存基本完整。该塔早建于滕王阁200多年,从不同角度望去,塔身均成倾斜状,令人惊叹不已。据今人研究,此塔即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现只存一座。石塔风化严重,佛像模糊,是滕王阁最古老的遗迹之一。
滕王阁左边有一组绿光闪闪的建筑,那便是玉台山庄,内置许多碑刻书画。稍事休息和简单拍摄之后,我们从滕王阁右边上行数十步,穿过一个狭长的爬壁长廊, 来到颐神洞和慈氏洞。这两个古石洞为道家修炼之所,洞顶题诗清晰完整。洞外有二十余米长的摩崖石刻,刻有杜甫、陆游、杨瞻等人咏滕王阁诗文。有的因风化难辨认,其中明代邵元善写的杜甫《滕王亭子》诗,行书苍劲秀丽,字大如拳,刻工精细。那是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春天,大诗人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时,借景抒情写下的《滕王亭子二首》: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沿着山崖建有保护的长廊,平台上设有石桌石凳,可立可坐,居高临下,纵观全景,使人心旷神怡。我一路不停地用相机拍摄山上的风光和名胜,为这座千年古阁做些记录,为自己日后的写作积累点儿素材,以便向没来过四川滕王阁的朋友们,慢慢讲述这个隐匿千年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