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未被打扰,我心也不宁静 【真戈弋】 2004-07-26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3日 13:06
暑天,呆在家里怕捂出空调病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了一个往秦岭山脚下库峪的中巴车上去就走。
|
|
|
护国兴教寺的山门 |
不料,因游客太少,车竟不肯开到南山。我们就临时决定就去兴教寺转转。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的樊川的少陵塬(又称凤栖塬)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曾葬于白鹿塬;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墓塔全部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塔通高21米,形仿七层高的大雁塔,也是唐代早期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
后来玄奘的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圆寂后也在此建立了墓塔,各是三层,与玄奘地舍利塔呈等腰三角排列。
兴教寺坐北朝南,寺院倚塬边而建,东西长,南北狭。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周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此瞻仰过玄奘墓塔。
兴教寺自建成至今千余年间,几度枯荣,历尽沧桑。建寺约百年之后,即“ 塔无主,寺无僧”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重修塔身。清同 治年间(1862 — 1874) 遭兵燹 , 除三座舍利塔外 ,全寺付之一炬 ,几成废墟。
|
|
|
日本宗教团体的纪念物 在陕西的许多寺庙都可见到 |
不久前,社会上流传黄巢起义军“发塔”以致“玄奘顶骨、遗骸”被迁葬的说法,经省考古所十多位专家学者根据大量史料和佛教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学证明,一致认为:自公元669年后,葬于长安兴教寺的玄奘法师之墓塔从未有记载被发掘过。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对寺院重修的记载甚多,但寺塔始终完好保存着,有关被发掘破坏的记载绝无一字。且黄巢起义军从未殃及兴教寺,更无“发塔”举动,义军在长安期间与佛教界及僧众相处甚好,也不缺钱用,毫无理由去破坏寺塔。
兴教寺内珍藏的“贝叶经”相传是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回的真经,经文用古巴利文刻写在印度当地的贝多罗树叶上,目前在我国存藏极少,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文化研究价值,省文物部门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经文保存在抽成真空匣盒内。据兴教寺僧人介绍,由于无人认识巴利文,对此经文的破译和研究受到影响。
寺院内大多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物,住的僧人又大多江浙口音,真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之感。又见有日本宗教团体在此种樱花,立石碑,叫我这个秦人,心里蛮不舒服的。
返程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距西安约12公里),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祠堂,称杜工祠,也可一游。
(图为师徒舍利三塔)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