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驴”在黔南 【真戈弋】2004-10-12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15:19)

  国庆节旅游是不能去热点景区的。今年“十一”长假我和妻子选择了黔南,收获还是不少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都匀市,距贵州仅143 公里,汽车不用两小时就到。

  今年“十一”,“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第二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恰在都匀举行,我们先凑了个热闹。


荔波漳江风景

  “一节一会”期间有“魅力都匀”大型巡游踩街活动。 四十多个来自都匀城乡、黔南各县、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方队集中了全州的少数民族的表演,先让我们开了眼界。中国摄影艺术节上中外摄影家的作品展更是大饱眼福。亚当斯的摄影作品,1913年的第一款莱卡相机首度步出德国莱卡公司大门(光保险费就达200余万欧元,合人民币2000余万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值钱的相机)亮相都匀,此次有缘见到,实为万幸。


价值连城的135相机鼻祖

  都匀的摄影活动很有群众基础。在都匀,剑江河岸沿街展出的“摄影展一条街”上,我们看到有300余位摄影爱好者参展,共展出各类照片6000余幅,展示长度达2.3公里,叹为观止。

  开幕式上有人说,摄影是影响文化最快的(大意)。细想确实如此,快门一按,几十分之一秒,送去冲扩15分钟,可称快餐文化。但是快餐喂养的队伍难免良莠不齐。开幕式上无序的中外摄影家,让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大伤脑筋;开幕式结束后,场地上到处见到乱扔的胶卷纸盒和废电池,令人心寒。我更见不得是那些摆布被拍对象的摄影者,在都匀石板街上我见到一个摄影者摆布挑着重担的妇女,按他要求的路线和速度走,我真想大喝一声,你凭什么?这两年,一些摄影者外出采风遇到被摄者要收费时,常叹人心不古,我看像如此摆布被摄者,收费是合理的,你要摆布,你去雇模特啊,模特能不收费吗?模特也是劳动啊。


小七孔桥

  摄影艺术节还组织了几天的民族采风,我们不感兴趣,压缩了看展览的时间,结束“色友”扮演,且往黔南州最南端的荔波县赶去,开始“驴友”生涯。

  10月2日下午5点到荔波县,街上行人很少,可住处较多,但因是旅游旺季,好一点的房子没有了,50~70元的房子还好找,找一处住下,还可以。晚饭后,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多是游客,三五成群,典型的旅游城市特点。据说旅游收入占该县的收入40%。

  10月3日一早,赴较有名气的大、小七孔景区,大、小七孔皆以景区有七孔桥命名。

  大七孔是一条山谷,谷中流水潺潺,顺水而上,可见一狭而高的山洞,山洞顶被水冲刷的石灰石呈獠牙挂壁,有几分恐怖,故名恐怖谷。沿路穿过山洞,回首望,俨然一座天生桥,又被称东方凯旋门。这是喀斯特峡谷早期的原生态,估计过不了多少年,在水和空气的侵蚀下,天生桥将消失,再也没有凯旋门了。

  再往里走就是妖风洞了,洞深无尽头,游人到此就只得返回了。妖风洞里一条暗河流出,缓缓的,水碧蓝碧蓝。

  大七孔景区,90分钟就可游完,那些从小七孔出来到此地游人,直呼没意思,门票30元是上当,我对这即将消失的风景还是挺感兴趣的。当然,吃甘蔗要从不甜的那头吃起才渐入佳境,谁让他们先从小七孔逛起呢。

  进小七孔景区,果然风景不一般。一进东大门,没走多远就见那座小七孔桥卧在碧蓝的水上,再往上是谁也数不清的68级瀑布和一路的景点:原始性强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树在石上长水在石上流的水上森林、港汊交错的水上鸳鸯湖迷宫;湖瀑相连的卧龙潭……。山、水、洞、林、湖、瀑、石多种景物景观散布在14公里的公路两旁,令人流连忘返。

  景区各风景点之间的路程可坐小马车代步,就使时间更充裕些。景区中部叫翠谷的地方可食宿,一个标准间318元,打九折,也贵得可以。荔波的门票也贵得离谱,小七孔景区门票57元(含2元人身保险),本地人凭证件免票,真是不公。

  小七孔风景的诗眼在“水”。雨季旱季都不宜观赏,因为水小了无味,水大了水色就不蓝。好像以暑假为佳。

  小七孔的西门到麻尾和到荔波一样远,都是34公里,车票10元。我们当日返回荔波住下,准备第二天去茂兰喀斯特森林。

  如何去茂兰喀斯特森林,问了许多当地人,都说不出所以。凭网上下载的游记,只知搭乘荔波去广西金城江的客车到接待站下车(巴克)。


茂兰喀斯特森林里的野花

  10月4日一早,我们匆忙吃过早点,就搭上去金城江的车赶往茂兰,车票10元。行42公里的路到接待站,用了两小时,日近中午,匆忙办好手续(每人交森林保护费30元),花100元请了个向导就出发了。途中就在向导家住的寨子里的农家饭店要了碗面吃,紧跟向导向我们选中的路线疾走。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的方式以徒步旅游为主,其旅游路线共4条:

  (1)景区入口——青龙潭——五眼桥——神仙洞——九洞天——金狮洞。

  (2)五眼桥——燕子窟——花洞——野兰谷——旺牌山漏斗森林。

  (3)三岔河副入口——水中林——螃蟹沟——拉滩瀑布——黄杨沟——瑶所田园风光。

  (4)板寨——瑶寨——白鹇山——黎明关。

  我们放弃溶洞和民族村寨(别处可以见到),选择了(2)五眼桥——燕子窟——花洞— —野兰谷——旺牌山漏斗森林,这要穿越茂兰喀斯特森林景区的东北角,这对我们岁数加起来111岁的夫妻来说,是个考验,当然我们还是为资料上风景的描绘所吸引——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该区由森林和喀斯特地貌组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科学内容,它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喀斯特森林、植被、动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博物馆,而且它以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喀斯特景色奇丽,风光优美著称的桂林及阳朔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等,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为世界各国所罕见,但是,这些地区生长的森林早已遭到破坏,大片地区演变成喀斯特石漠景观,而茂兰喀斯特森林作为一处珍贵的风景资源,却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超脱了喀斯特风景的固定程式,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情调,把千姿百态的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的森林景色糅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色。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四周群山封闭,底部分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绿色窝穴。漏斗底部至峰顶,海拔高差一般在150米--300米之间。在飞鸟难以通行的密林里,可以看到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内部景观。在漏斗底部的石沟石缝,在悬崖峭壁及崩塌巨石之上,各种树木藤萝,灌丛花草,咬定青山,繁茂生长。在这里,是不能从外貌来判定树木花草的老幼尊卑的。胸径仅几厘米的小树,已经是五六十年的高龄,胸径三四十厘米的树木已阅历了几个世纪的沧桑。这满山的芸芸众生,乍看去貌不惊人,但它们当中,分布有古老的孑遗珍贵植物,有的列为国家保护树种,还有名贵的中草药材和珍奇的野生观赏花卉等。”

  我们选的这一线既有槽谷森林,更有漏斗森林,这对我们北方客是难得的。

  来之前我们试想不请向导自己穿越这段深林,但很快我们明白,没有向导是很危险的。

  林中几乎没有路,已是秋季,当地又一个月没下雨,草木依然几乎把人踏出的小径遮严了,也不知向导如何辨别方向的,我直担心他带错路。

  向导姓姚,布依族人,今年26岁,初中毕业。个子不高,背上我们的大背包显得他更矮小,但他很称职。他走得不快不慢,走过的路上有活动的石板,他会垫好嘱咐我们小心通过,遇上横在路上的树枝、树干,他会挪开。他还主动为我们介绍一些药用植物和珍贵树木,虽然是当地的叫法,我们不太懂,但见识增加不少。

  茂兰是个生态博物馆,据资料上说:现已采集鉴定的维管束植物有115科514属1203种,其中种子植物144种494属1172种,蕨类植物11科31种,约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的1/6以上,属国家保护的树种有20多个。另外,还发现了被誉 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的单性木兰和40多个动植物新种以及54个兰花品种,较为珍贵的有春剑、线叶春兰、寒兰、美花石斛、绒线斑叶兰、硬叶兜兰、带叶兜兰、鹤顶兰、万带兰、开唇兰等。另外还有中草药植物345种,苔藓植物有68种,大型真菌163种。向导小姚给我指看路边的一个灵芝,冠顶直径有近20厘米。

  小姚还告诉我,由于一个月没下雨,林中的小鸟都飞往有水源的地方了,平常鸟很多的。资料上说,这里的鸟类有37科139种,占贵州鸟类总数的1/4。可惜无缘看到。

  由于季节不对,林中的野花不多,相机拍了几处,却也精彩。

  穿过槽谷森林,爬上一座山峰,就到漏斗森林的入口。往下走向漏斗底部,果见树木茂密,与沿途见到不一般。一些高大的乔木,趋光性的竞争使其笔直指向云天,但其树干上的寄生植物也生气盎然,别有洞天。至于攀援在树干树枝上的藤、葛,点缀在石上的兰草,枯木上如花朵的菌,匍匐在地面的小草,……构成一部生命之歌的交响乐,它们在各自的位置上,获得生命的权利。

  小姚几次说,带科学家走这条线,听他们介绍,真是长学问呢。我也为我们来之前没有很好准备生态路优质是而惋惜。

  林中的路很难走,有的地方很陡,屡遇滑倒之险,也真跌倒一次,擦伤我的膝盖,走山路拐杖是不可少的。

  全程徒步约五六个小时,中间无一村寨,要翻两座山梁,体力消耗是很大的。我的深蓝色的衬衫汗水浸透后,汗渍干后一片花白。由于估计不够,下午4点感到体力不支需要补充时,发现我们带的一瓶水早已喝干,仅有一包牛奶、一包盐酸菜、六个“一口吞”的小馒头和几粒牛肉干。我和向导分食了馒头和盐酸菜,妻子喝了牛奶和那几个牛肉干,恢复体力后,下午六点前终于走出森林,到返回荔波的公路边上的一个煤矿,距立化镇不远。搭“机三”每人2元到立化,每人6元有汽车返回荔波。

  此行不虚,是黔南行最值记忆的。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