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第四季 > 正文

疾驰梦之秋(川北—甘南自驾游记)【(小今)】 2004-10-25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1日 16:11)

  (一)背景资料

  时间:2004年9月29日18:30—10月7日18:30

  线路:西安——宝鸡——凤县——成县——武都——文县——九寨沟县——九寨沟口——川主寺——黄龙(雪宝顶)——川主寺——尕里台——麦洼——瓦切——唐克(黄河九曲)——若尔盖——朗木寺——尕海——碌曲——则岔石林——碌曲——合作——夏河(拉卜愣寺)——临夏——临洮——定西——天水——宝鸡——西安

  成员:望岳、小今、周周、XIXIHA、泾河水、六必居、毛毛、老唱片、豹妹

  全程约2560公里,九人两车八天,人均花费1100元。

  (二)起程

  请了假,我们从2004年9月29日傍晚起,就开始了国庆假期的“逃亡”。那是一个蒙蒙细雨的傍晚,心情有一些苍凉,但山那边、河那边、云那边的诱惑,使每个人禁不住想高歌,让欢乐飘出车窗外,与风一同疾驰。车轮上的风景是流走的,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视觉与听觉去感知,再通过记忆去过滤,最终将还能够保留下来的,拼在一起组成回忆。

  我是第一次参加自驾游,自然会给自己行程的伊始注明“新奇”、“兴奋”与“怯怯不安”。但是一路上的“有惊无险”和“化险为夷”,为我们的行程填满了激情与快乐。整个行程与计划中的2500公里相差无几,个人花费计划误差也在100元左右。

  行程由于天气、路况等特殊原因做了微调,而计划中曾涉及却未曾引起大家注意过的“麦洼乡”,在我们回来后,会重重地将它添在行程之中,因为“麦洼乡”神奇地成为了我们这一程艰辛而快乐旅途的转折点。相信在今后朋友们的游记中,都不会忘记这个可亲的藏族小乡村。

  (三)疾驰

  去川北及甘南自驾的朋友们通常都会选择“甘南—川北”一线,而我们的行进方向恰恰相反,并没有特殊的用意,只是在慎重地放飞想象后,让它能够“择路而逃”。

  ——奇水故乡梦九寨——

  提起“九寨沟”,似乎平日里自称“驴子”的人们早已不屑在那里表现自己,可是我们的车子偏偏将传说中的九寨作为行程的第一站而驻足,因为我们还是愿意回味一下九寨沟里的色彩与怡然。

  西安—宝鸡—凤县—成县—武都—文县—九寨沟,这一路除了在凤县住一晚外,是整个行程中连续驾车时间与路程最长的一段。似乎因为一切美妙的风景都被神奇的九寨吸纳去了,这一段路途略显枯燥。好在一个个小县城、小乡镇像糖葫芦般被穿成一窜,总能让驾车的人在不经意路过的岔路口略做徘徊。问路,成了我们与当地人勾通的第一要务。

  清晨由陕西宝鸡的凤县出发,午后于甘肃陇南的成县用餐,一路将近14个小时的疾驰后,夜幕时分就可到达四川阿坝境内的九寨沟县。这一日三省的跨越像是梦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壮举。

  九寨县城远没有九寨沟景区那么出名,甚至有被游客们忽略掉的可能性,因为大家会形象地称九寨县“藏”在闻名于世的九寨沟景区“背面”,主要是因为多数访客选择从成都到九寨沟的路,根本不会经过九寨沟县,只有继续前行才会找到这个其实挺幽静的小县城。

  我们早在到来之前就熟知九寨的山山水水了,“看景不如听景”的俗语在这里已不符实,因为只有我们用步子丈量过每一条沟、每一片海之后才知道,九寨的神奇是要亲历的。放弃了环保空调大巴,步行于弯弯曲曲的栈道,荡漾的碧波与浮动的绿屏将阳光也反射成生机勃勃的颜色,怪不得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赞美之辞。

  我们几乎是作为最后一批游客被送出景区的,相机可谓是这一天来的有功之臣,不但记录下来了能够映射天空颜色的湖水,还能拷贝回郁郁葱葱的山林和如玉碎珠散的飞瀑,当然更少不了孔雀蓝海子中的我们的倒影。

  ——近邻雪山醉黄龙——

  从“九黄机场”的名称中就可以知道,黄龙似乎与九寨是一对孪生的姊妹,虽然景区风格截然不同,可是引人入胜的仍然是绮丽的水和巍峨的山。由川主寺出发到黄龙,本该一个来小时就到达的车程,我们却耽搁了两个多钟头,因为途中的风景同样不容错过。当我们翻过海拔4007米的雪山垭口时,不觉将一声惊叹给了远眺的连绵雪山、一声惊叹给了面前的滔滔云海、一声惊叹给了脚下当年的长征之路。

  因为很难得见到雪山,更难得见到一阵冷风过后突现玉颜的雪宝鼎,海拔五千多米的伟岸身躯和一身素雅的冰雪披风,使频举的相机镜头锁定了清晨雪宝鼎的迷茫。大概它也正面对镜头思忖着,该如何身披白纱睡去这逼来的又一个冬。

  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那黄龙内大小无数的钙华的成因时,已被有着青、蓝、黄、绿、棕等色彩的池水搅得“眩晕”。如果我有一支巨大的毛笔,定会当这五彩斑斓的钙华池为调色盘,恨不得在其中饱食浓重的色彩,将它染向天空、海洋和沙漠,便得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彩。

  显然这奇特的钙华群是黄龙所特有的,可是抬着滑竿的轿夫们却和各地“山头”上奔走着的没有太大区别,个个都热情周到、步履轻快。服务于黄龙景区的滑竿队是由两家运营商经营的,这一点让人可以直接从轿夫的服装颜色上区别开,他们分为蓝、黄两队。乘滑竿的收费标准是按路程的远近严格计算的,而且每隔一段路都会将它明码标价式地公示于路标牌上。一路跟着轿夫小跑,磨刀不误砍柴工地与他们攀谈。这些一日挣几十元辛苦钱的青年或中年汉子们,对这样的生活方式还算满意,也不知道是否因为这片秀山丽水能够给人带来坦然享受安逸的理由。

  ——回望夜幕念麦洼——

  川主寺,如同是九寨与黄龙永远的配角,因为在川北旅游的饕餮餐单上,充其量能够见到它被不起眼地列在“夜宿川主寺”的注释中,而后再无人问津。可是川主寺的的确确起着不可被替代的枢纽作用,即:北往九寨、东去黄龙、南下松潘、西插红原。川主寺始终以它的沉默支撑着四周极具风格的山水、古城、田园,并将它们自然且和谐地连接着。

  我们按计划由川主寺西行,由于事前太信任213国道,于是在汽车油箱半饥不饱的状态下就匆匆上路。但尴尬的事情由此接踵而来,致使川主寺至瓦切的一百五十多公里路,成了我们苦闷与欣喜掺半的一段艰辛的行程。

  艰难地颠簸在川主寺至尕里台的路上,我们几次都怀疑是走错了路,可是沿路询问过往的车辆,当最终确认它为213国道时,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个动作——再翻看一遍地图,似乎想从中挖掘出另一条可以选择的路。最终的希望破灭后,注定要在跋涉中硬着头皮应付颠簸,而比这更糟糕的是其中一辆车因散热器风扇的故障,引发汽车频繁“开锅”。

  面对起初的走走停停我们还不以为然,或是取水或是“纳凉”,毕竟一路的高原风光能让我们暂时忘却“病车”之苦。但当车子最终罢工于尕里台至瓦切这段相当笔直且宽阔的柏油公路上时,美丽的高原湖泊、沼泽、草垫也正被夜幕渐渐吞噬,只留满空的繁星陪着我们一起无助地守望。从里程表上推算,离我们最近且有人烟的是一个叫“麦洼”的地方,而我们根本不敢奢望将修车的重任托付于它。

  路边被迫的停留凝结着同伴们的沉默,而打破僵局的则是一辆途经的藏族朋友的小卡。两位藏族大哥帮我们简单检查了车子的毛病,认为那只不过是常见的故障,于是束手无策的我们顾不得考虑太多了,跟着小卡潜进麦洼乡这位藏族老乡家的大院。

  这户麦洼乡的藏族人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不等一碗奶茶凉去,藏族大哥便一身尘土地从车下钻出,一边收拾着他的配件与工具,一边指给我们下一段路的方向。而我们除了留下一份感激外,都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在离开了马胡托藏族大哥一家后,我们仍透过车窗回望,回望危难之中草原深处几点拯救了我们的“灯光”,回望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亲切名字——麦洼乡。

  由川主寺沿213国道至尕里台后继续西行,于是就拐出213国道颠簸的“阴影”了,尕里台至瓦切的路两侧的高原草垫、沼泽惹人喜爱,如果有机会再去,一定要让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徜徉在这条大道上,因为这里孤寂的草原有它的宁静与大方,这里的水泊与灌木有它的丰美与盎然,还有偶遇的藏族老乡有他们的开朗与热情。

  ——高天流云酣九曲——

  连夜赶到瓦切的亮点之旅营地,其中另一辆车子的误陷泥坑,似乎给这晚的行程又添一则小插曲。玩笑声中托车、扎营,直到沉沉地坠入红原大草原的梦乡。次日,草原上的清晨静静地移向我们的帐篷时,唏嘘的落雪又惹出了我们一串的惊呼。新一天的行程该是瓦切至若尔盖,而其中的唐克是必经之路,也是不容错过的饱览黄河九曲之地。

  常听陕北民歌中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那么来到唐克一眼就能够望尽的黄河九曲,是不是就代表了其中的十一分之一呢?古老的习惯中常以“九”字代表“多”的意思,于是我认为自己能够望见的黄河在这片平坦且广阔土地上扭动的身躯,其实远远不止“九”曲。立于山顶远望,打着褶子的丘陵期间,偶尔地“摆放”着几户人家,像是孩子撒在地毯上的堆堆积木,似乎有些随意,但也将唐克草原及黄河弯道点缀得恰到好处。

  木板铺就的阶梯路,能够顺利地引领游客登上拍摄黄河九曲的最佳地点。如果腻烦了这样的攀登,还可以骑马上山,藏族孩子们会热情地手牵缰绳招揽生意。正午的阳光使白云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色彩更加明快,同时它也将云朵的影子绘在了广袤的草原上,缓缓地浮动着,仿佛是在配合着同样缓缓东去的黄河水的节律。我们没有耐心在山顶上等到夕阳西下了,于是决定放弃残阳染红河水的那一幕美景,选择了品尝早已让人垂涎三尺的“黄河鱼”。

  午后的阳光晒在大草原上,暖洋洋地让人几乎可以联想到春天。如飞一般行驶在唐克至若尔盖的一段平坦大道上,心情也似阳光一样灿烂。我们被湛蓝的天空吸引、被“剪贴”在湛蓝天空上的云朵吸引、被湛蓝天空及洁白云朵下成群的牛羊吸引、被看守在牛羊旁藏族孩子阳光般的笑容吸引……禁不住停下车,立在风中贪婪地呼吸着高原上的悠远与恬静。

  ——误闯则岔掠花湖——

  由若尔盖一路北行,从能搜集到的许多资料中得知,有一处名曰“花湖”的地方被推崇有佳。于是我们一路顶着风雪,再一次执著地颠簸在213国道上,为了寻找心中的“鲜花盛开之湖”。听说花湖的美景源于春,而我们到来的这个季节恰恰相反,于是“有心赏花花不开”,加之当日气候恶劣,于是大伙留了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就便匆匆上路。

  提起通往花湖深处的这段路,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将近三公里的水泥路面,竟然只铺设了一个车道的宽度。于是过往的车辆都需要遵守“单行”的交规,常常有大大小小的车辆会头对头地在这段路上进退两难。我们的两辆车自然也不例外,在经历了两个来回的倒车再前行之后,终于抓住了一线机会得以长驱直入,最后我们在嬉笑中称自己游览花湖的过程为名副其实的“倒此一游”。

  比起花湖来,美丽的则岔石林却成了我们意外的收获。甘南一行的朋友们一般都不会将碌曲明确列入行程表中,而我们却为了“道听途说”来的则岔石林而直奔碌曲县城。由于手头上没有关于岔则石林方位的确切资料,只好一路打听着由碌曲县向东行的路况。单单到达则岔乡的里程就收集到了三至四个版本的说法,茫然间却越来越坚定了找到它的信心。

  碌曲至则岔的公路修得十分好,几乎是让人可以边开车边欣赏两侧形状与色彩不断变换的山峦。偶尔路过的小村庄旁边,已经可以看到耕种的农田了,大片白色的羊群也替代了几日来在高原上看惯了的黑色毛牛群。

  石林的真正的出现是距碌曲县大概六十多公里的地方,虽然景区门票的价格不菲,可是从大家撒满整个山谷的欢笑声中可以得知,的确不虚此行。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及“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的佳境,而将这些句子用来描写则岔石林也丝毫不会夸张。

  ——闲游藏寺枉转经——

  由于我们将甘南行作为收尾的一段行程,因此为它预留出的时间显得非常充裕。从风雪连天的郎木寺,到阳光明媚的拉卜楞寺;从热心为我们指路的小喇嘛,到大活佛的管家。这些事物离我们的城市和生活都非常遥远,于是在我们的眼里看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听来的故事似乎都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的。而对于那里成片的藏寺及成群的喇嘛来说,我们只不过是途经的成千上万瞪大眼睛的游客之一。

  郎木寺傍晚的风雪带给它夜幕前的宁静,我们踏着两脚泥泞转在大寺周围。无意间立在活佛家的廊下避风,听取了一段传奇的藏教故事;突然又被后寺的一阵唱经吸引,于是告辞了招待我们进屋取暖的几位喇嘛。风雪中的郎木寺太过安静了,如同家家户户关门闭窗的小村庄,我们这些闯入的访客,只能徘徊在盘山的小路上。如果不是薄雪的覆盖,我一定不敢在夜幕时分前往天葬台,对此后的所观、所感,我想还是不写出来的好,毕竟自己对它懂得的太少,理解得也少,领悟得更少。

  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游走在拉卜楞寺的心情要轻快的多,无论是就着和煦的阳光与小喇嘛们踢毽子,还是同“课间休息”的喇嘛们聊天;无论是坐在寺院前的台阶上接听电话,还是顶着 “太阳雪”挑选自己喜爱的藏式小饰品。整个拉卜楞寺更像是自己所熟知的一座校园。转经,被我们当成了似懂非懂的礼节,长头客们的虔诚让我们感动,相信这里能显现在面前的一幕幕场景,只是这种氛围里人们生活的一小部分,而我只能仰望苍穹下红、白、黑等明快色调组成肃穆的大殿及无数膜拜着的男女老少中,想象遥无边际的心灵深处的震撼。

  在藏寺闲游的两天里,如果要评价收获最大的东西,那么我会拿出两张特殊的收条。它们是用藏文写着的“住宿费180元,停车费10元”和“10月4日晚上面片9碗40元”小纸条。饭店的小老板说不会写字,于是委托一位小喇嘛帮我打收条。阿王东珠非常认真地留下一行藏文,并一个个地给我指认,鉴别我只能送他一支圆珠笔作为感谢。

  (四)回望

  路上所经历的故事太多太多,无法用文字列举,更多的感受只有从同行朋友的慧心微笑中体会。旅途中的照片也翻看了许多遍,每一段坎坷历程都能用我们的同心协力铺平,每一片灿烂阳光都可用我们的微笑反射。大概能够用来形容这一程的词语,比“不虚此行”更贴切的还有一个就是“回味无穷”!

  回到家很久了,在朋友的督促下才勉强开始整理思绪,而且月初的行程直到月底才真正用文字来说明。虽然被遗漏掉的故事情节有很多,但也不愿再回头去拾取了,经过半个多月来的过滤与沉淀,能够留下来的回忆才是回忆中的精华。

  因为有了以车代步,所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以艰辛修饰出的行程;

  因为有了车载台,所以我们多了每一秒钟都可以共同分享的快乐;

  因为有了最微型的三角架,所以我们随处记录这个“临时集体”的完整欢笑;

  因为有了数码笔,所以我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岔路口的激情;

  因为有了前路朋友的地图和攻略,所以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因为有了所有朋友共同的志向,所以我们顺利完成了全程;

  因为有了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我们才得以有这片疾驰的天地……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