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呼图壁 【木末之风】2004-12-29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9日 10:41)
呼图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制州的一个普通小县。乌鲁木齐到伊犁的高速公路就从县城的南面擦肩而过,东面里乌鲁木齐七十五公里,西面距石河子七十五公里。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也恰在此处,亚欧大陆桥的中点也正在这里。因此,呼图壁周围的广大地区,就是亚欧大陆的腹地。你来到这里,就等于进入了亚欧大陆的肚子。
呼图壁,是蒙语,它的意思是“有鬼的地方”。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说来,还有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故事呢。
康熙年间,也就是一七六四年,康熙帝在平定了准葛尔和大、小和卓木之后,为了加强西北防务,边抽调八旗军队入疆。居住在当时盛京一带及所属诸城的锡伯族官兵便在抽调之列。一千多名官兵及其家属,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才到达伊犁。这次远迁,在历史上是有案可稽的,锡伯族的民间史诗《迁徙之歌》描述的就是这次经历。但关于“呼图壁”的故事,却不见经传,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当这些远迁的锡伯族人来到现在的“呼图壁”这个地方时,队伍损失过半,为了休整一下,他们决计在此驻扎一段时间,再继续奉旨前行。但没想到,这天山北麓水草丰美的地方,却闹起了瘟疫,他们本已损失惨重的队伍,又折去了大半,只剩下了几百人。他们不明白命运对他们为什么如此残酷,他们不明白如此美丽的地方,为什么如此的可怕?他们不敢继续逗留,回首望着这片寄予了他们许多幻想的地方,无奈地呼之为“呼图壁”——有鬼的地方。
(一)
在大比例尺的地图上,你看不出呼图壁县是个什么样子,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就可看出,它是南北细长,东西狭窄的一条,宛如一块长长的丝巾。
呼图壁的地形地貌,是南部高山、中间平地、北面荒漠戈壁。
南部山区,草木秀美,风光旖旎,是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其中以石梯子、石屋山庄最为出色。该地区属天山山脉的中段,不少山峰常年白雪皑皑,山坡上松桦杂生,云杉挺拔,下面是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其间溪流淙淙,风光十分宜人。而雀尔沟一带,有不少山丘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突兀高峻,形态奇特。有的似万卷经书,有的像千年古堡……著名的康家石门子岩画,可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古代岩画宝库。刻画的大都是表现远古时代的先民对生殖现象的崇拜,造型奇特而且极度夸张,毕加索来此的话,看后也会自愧不如。南部山区的居民,以哈萨克为主。这儿,是呼图壁牧业的主要地区,也是旅游产业的黄金地段。每到七、八、九月份,总有不少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中部地区,沿乌伊公路一线,是一马平川的繁庶地区,是呼图壁粮食、棉花、甜菜的重要产地,也是瓜果的主要产区。一到收获季节,到处是一派喜悦忙碌的景象。尤其是收获棉花的时候,全县上下都要全力以赴,支援农业,个机关、事业单位都要轮流下乡,帮助农民采摘棉花。此时,也是外地民工云集的季节,打粮摘棉,弥补了新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缺憾,使这儿的粮棉得以及时收获入仓,而北部地区,是准葛尔盆地,确切地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也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地区。
(二)
呼图壁的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温变化剧烈,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冬天漫长而寒冷,有的年份九月份就飘起了雪花(我在新疆时的1999年9月17日,就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雪),一直到来年的三月份。夏季短促而炎热,但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气温一般都高达三十多度,但夜晚却凉爽得很,睡觉一般都要盖上一些东西,否则就可能着凉。俗话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极形象的写照。我在新疆的近两年,就是春夏秋冬都是一床棉被。
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气候差异更大。在春、秋两季,县城下雨,南部山区下雪是极平常的事。一场南风常常使北部的气温要下降几度甚至十几度,让人顿觉凉爽。所以在呼图壁,夏天虽热,但人们并不觉得难过,每天太阳一落山,不论大街小巷,还是房间院落,顿觉清凉。
这里的冬天,异常寒冷,零下二十多度是很平常的。一连几个月,外面的积雪不见消融,到处冰天雪地。所以在冬天,这儿露天摆摊的极少,除非那些买不怕冻的东西的小贩们,在寒冷的风里叫卖,像那些卖蔬菜的商贩,都要搭上铁皮房子,里面生上火炉,要不,再新鲜的蔬菜也会冻成冰疙瘩。只有卖水果的吃得消这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用棉被捂严了水果在路边露天叫卖。但,由于这里的房屋墙壁极厚,又是双层窗户,再加上取暖设施齐全,虽然外面雪花飘飞,异常寒冷,在房间里依旧温暖如春,君子兰等花木,甚至像巴西铁、发财树、绿椤等亚热带的植物,在这儿依然生长的很好。
(三)
也许是这儿相对封闭的缘故,当地人,经商意识非常淡薄,至少同口里人(新疆人将新疆以外的人习惯称呼)相比是这样。在呼图壁,做生意的,尤其是做得比较大的,绝大部分是四川人、河南人和山东人。当地的居民对经商并不是多感兴趣,似乎还有对挣几个小钱看不上眼的意识,因而大街上闲逛、打台球、坐喝啤酒之人就特别多。虽然不像四川人那样把麻将桌搬到大街上去打,但象棋摊在呼图壁县城里,是很常见的。沿大街两边一字儿摆开,一弄就是围坐几十甚至上百人,开局是悄无声息,等到后半截,一方的老将要没的藏时,便会渐有声响,甚至到了最后,甲乙双方连带也分做两派的看客会脸红脖子粗地在那儿唱一会儿“红脸”“黑脸”。
在呼图壁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乌伊公路原本就从呼图壁县城通过,后来重修拓宽时,县政府硬是不同意从县城里过了,理由是怕搅乱居民的生活,最后公路只好从县城挪到城南几公里的地方。还有在呼图壁县境内建造一座大型电场和一大型化肥场,但县政府也硬是不同意,最后都让玛那斯县争取去了。如果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我们还可能要说这个领导班子有远见,但后来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是怕拓宽道路要拆迁沿线的一些楼房。
每每同呼图壁人谈及此事,他们也牢骚满腹,但只要你一同他们谈一谈去做点生意,他们就不甚感兴趣了,不是嫌挣钱少,就是嫌太脏太累,怕失面子。呼图壁人很矛盾,他们羡慕有钱人的潇洒,但不想去做有钱人辛苦劳作的事业;他们颂扬南方人精明、勤劳的精神,可每每到自己身上时,就又会放不下架子。因而他们始终在一种大钱挣不上,小钱又不乐意挣的矛盾中,因而在呼图壁摆小摊的都是外地人,就在他们的犹豫时,外地人都富了起来,因此,他们成了自觉的落后者。
(四)
在呼图壁,要说饮食习惯,可谓有特色的很。
呼图壁人一天也不能少的饭,就是拉条子,也就是拌面。这儿的拌面与兰州拉面,是不大相同的,兰州拉面以纤细如丝者居多,却讲究面汤的色、香、味,而呼图壁的拌面,以粗如木筷者为众,清汤煮来,将做好辣子、洋葱、西红柿等炒出的羊肉拌上已将汤水沥尽的面既是。而盛面的盘子都是大大的茶盘,每每一盘拌面端到眼前,都有一种信心十足、仿佛自己真的就能吃下去的样子,可每次都吃不下,要剩上许多。
拉条子,在呼图壁人的生活中,是不能少的,一天不吃就像这一天少了什么似的,用他们的话说,只要一天能吃上一顿拉条子心里就踏实了。
呼图壁人吃饭,离不开辣椒。新鲜辣椒上市后自不用说,每餐必有辣子,但又不像四川人那样麻辣。在鲜辣椒少见、价格不菲的漫漫长冬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就是要买上几十公斤红辣椒,从中间劈开了,拿到房顶上、院落里甚至是野地中去晒,因而,一到这个时候人家黄土高原上是家家房前挂满了鲜红的辣椒,在这儿却是到处都是一片红。晒干了的,就是辣皮子,这是他们在冬天所不能少的。
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一开始大都习惯不了,吃多了肚子发胀,隐隐作痛,可一旦吃上瘾,一天不吃都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肚子里空荡荡的,好像只有一天吃上一两顿拉条子,才叫吃了饭。尽管如此,这儿的维吾尔人爱吃的馕饼子还是长久不衰的,而南方人爱吃的米饭,北方人爱吃的馒头虽然有,只是呼图壁人吃的少一些。
既然,谈的是吃,不能不提新疆的四大盘。所谓四大盘,就是大盘羊肉(其实就是手抓肉)、大盘肚、大盘鱼、大盘鸡,其中以大盘鸡最为闻名。做法是介于炒与炖之间,即鸡大都先用高压锅煮过一小会,然后又放到油锅里去炒,再放上辣椒、洋芋(土豆)、西红柿炒熟即可。大盘鸡,以石河子市沙湾县做的最地道,因为那儿才是大盘鸡的“原创”地。一般都是一只鸡炒一盘,面一般不收钱,所以在新疆吃大盘鸡和拌面时,你只管放开肚皮去吃,如果说拌面七元,并不是说就只是给你端上的那些,不够可以免费再加面。大盘鸡也是如此,四、五个人吃一只鸡儿正合适,至于面随吃随添。
至于其他一些小吃象烤羊肉串、烤羊腰子,只要爱吃,几乎是随处可见。
提醒你一句,因呼图壁少数民族占的比例比较大,因此汉民在生活上也基本上向他们靠拢。所以,在这儿大肉(猪肉)不比羊肉销得快。
(五)
呼图壁一带的方言极富特色。
在当地人听来,芳草湖话,大丰话是大不一样的,但在我们听来,却都是一个样。
在这一带,很少能听到“家”这个词,均以“房子”、“门”代之。如“在门上蹲着呢”,意识是在家闲着没外出,并不是在家上蹲着耍戏法呢。“没事了,到房子里去玩啥”,意思就是没事了到我家来玩。
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后面往往带一个“啥”字,说的时候极轻巧、婉转,富有韵味。“坐啥”就是“坐”,“去看看啥”就是“去看看”。等等。
在这儿,“歹”就是“好”的意思。“房子里没什么歹饭,随便吃点啥。”就是“家里没什么好吃的来招待你,就随便吃点东西吧。”“歹的很”就是“好得很”,是赞美之辞。另外,“零干”就是“惨”的意思,“单干”就是“差劲”的意思,“仰干”就是“差不多了,受不了了”的意思。
(六)
在呼图壁有“三多”。
首先是银行多。小小的一个县城,居民有三万多人,却人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城市信用社一应俱全,并且又都在县城内设了若干个储蓄网点,所以,在这个感觉上,呼图壁县城里到处都是银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个金融行业竞争特别激烈,有许多银行已面临关门的问题,储源不足,无法支付庞大的开支。只有几家经营有方,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银行,尚搞得红红火火。
其次是商店多。呼图壁外来人口多,大都是四川、河南、安徽一带的民工,他们一般都是先打工,后摆摊,最后买门面开店铺。所以在呼图壁的主要大街边,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这本来在城市里是很正常的事,因呼图壁人本来就少,工厂又少,所以就显得商店特别多。
再一个就是出租车多。小小的呼图壁县城,竟有三百多辆出租车,这个比例恐怕在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也是够前列的吧。就这个问题,我曾专门询问过消息灵通的人士,他们说,主要原因是企业少,就业有困难,而开饭店、办商店的本来就已过剩,只有出租车还是个新热点,因而大家一哄而上,或拿出多年积累,或从亲朋那里转借,或从银行贷款用来买车。另一个原因是政府鼓励,据说呼图壁县正申请撤县改市,所以对象出租车、街道门面、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硬件都在大抓特抓,以期能早日达到县改市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一哄而上,不知害了不少人,客源有限,而车辆激剧增多,小小的市场被这么多人分割开来,到每辆车上就少得可怜。所以不少人买了车,因客源少,生意清淡,有时连油费都挣不出,何谈利润……车又出不了手,压着本钱也无法干别的生意。
呼图壁,是我商旅生涯中,逗留最久的地方,前后算来有一年之多,对她可以说是比较的熟悉,从东风大街数来,几乎说得出她有几家商店、几家饭馆、几家书店。总记得,东风大街旁的台球案子,那儿是呼图壁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总记得,大街旁那极具特色的新疆大叶榆树,奇大的榆叶,带着短短绒毛的榆钱——夏天,她总带来片片浓荫,邀几位朋友,来几十串烤肉,来几瓶啤酒,边吃边喝,或带了雨来,或带了雪来,或带来远处人们的欢笑及烤肉的香味……
呼图壁,一个虽不十分发达,但却过得自得其乐的地方。
2002.1.28山东济宁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