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雨雾兴岛沟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5日 14:20)
9月6日晚,从因喀寺拍摄归来,乔迁新址的玉科公安派出所继续自发电举办晚会,四邻的藏族青年男女在院中尽情地狂欢,我再次去发电机旁为数码相机充足了电。看着雨后夜空中终于露出了一些闪烁的星星,大家祈盼着7日能有一个好天气。虫乙与县里的吴工、范主任商量好第二天行程,决定早饭前用3个小时去兴岛沟看看。尔后我们仍回到十余平方米的房间,5条汉子,4张木床,一夜拥挤,一夜无话。
7日早起,遗憾的是天仍未晴。7点刚过我们就在巴玛书记的带领下,冒着蒙蒙细雨向兴岛沟进发。来到因喀寺旁的沟口,一股难闻的焦味儿钻入鼻中。正想问问是什么,身旁的范主任告诉我,是河边火葬飘过来的气味。没见识过藏族火葬活动的我,赶紧寻味儿往河边跑,无奈仪式已毕,只看见远远的河中小岛上,有一堆架着尸体的木柴在熊熊燃烧。虽然黎明时分雨中光线不好,我还是将其作为记录摄影的内容,匆匆拍了两张火葬的远景资料照片。半个藏族血统的范主任说,一般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才选择火葬,富余家庭大都将死者送色达县的天葬台进行天葬。
沿着泥泞的河边小公路追上同伴,我早已是气喘吁吁。3600多米的高海拔空腹进沟,对我们这帮老高原也算是一个考验。但为了革命工作,再苦再累,哥几个也得往里走呀。溯溪上行,沟谷两边是牧草茂盛的宽谷草原,山坡上是曲线舒缓的高山草甸。缠绵的小雨淅淅沥沥,虽然温润了空气,平添了情趣,但也加重了步履,为我们的考察增添了难度。
我们沿着公路游走,天色正湿漉漉地奔向黎明。随着光影在逐渐明亮,我们的视觉范围也逐渐扩大,四野的风光景物慢慢地明晰起来。大约进沟两三公里后,巴玛带我们离开了小公路,从左边草地开始爬山,斜上山腰的高山草甸。因草上沾满露珠和雨水,没走出多远鞋就浸湿了。有的地方草深没膝,连冲锋裤也被浸的湿漉漉的。来到半山腰,连绵起伏的草甸上,一棵枯树孤立草丛中。县里的同伴说,这几座山以前全是原始森林,后来都被伐光了,因而变成了草甸。迈着沉甸甸的脚步,怀着沉甸甸的心情,我为此树“立此存照”。好在1998年国家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不然离沟口再远一些的森林也将难逃厄运了。
来到三岔口,巴玛书记告诉我们,左边大沟是兴岛沟的主沟,往右的沟叫其呷科沟。虽然“天保工程”前,从甲宗乡到此处的森林都被砍伐光了,但从三岔口往里,两沟内的森林保持完好,原始古朴,未被砍伐。其间还有瀑布飞泉,天气好时还能遥望美丽雪山。只因雨雪天透视度差,我们无缘远眺沟内雪山,但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在朦胧中已向我们展现出了兴岛沟上段保持完好的高原植被。由于雨雪越来越大,我们只好在此开始撤退。
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冒雨协助牟工拍摄植物标本,什么大蓟、草目樨、异燕麦、马先蒿、狼毒等,我都认真拍摄,偶尔也拍些自然风光。先湿足又湿身的我们,尽管又饥又寒,有些狼狈,但也有些收获。基本完成了对兴岛沟下段的初步考察,也拍摄了一些喜欢的照片。
回程路上,我和省摄协会员牟工因采集标本和贪恋拍摄,远远的落在了队伍后面。先是遇见了一对藏族青年男女骑马进沟,当他们淌过路中一处水洼时,我回头一摁快门,远处的森林草地,中景的炊烟藏房,近处的马背情侣,便被我瞬间定格,其生动的倒影平添画面情趣。回到沟口,又见一牧马少女赶着一大群马,要从很有藏族特色的伸展桥上过河,我和虫乙赶紧跑到桥边等候,争拍“群马上河图”,并将河边的经幡、藏式的小桥、远处的甲宗乡一并囊括于取景框中。
10点左右回到乡里,刚进院,房东那位能歌善舞的PL小女儿就对大家高喊:“沙玛沙罗!沙玛沙罗!”又累又饿的我们犹如听到了天界仙乐,忽然来了精神,加快步伐向她家跑去,一边跑一边快乐的回应着“吃饭罗!吃饭罗!”
黎明时分就进沟的兴岛沟之行,尽管时间短暂,雨雪交加,又累又饿,但我们却是“痛并快乐着”!的确,人本质上是喜欢劳累的,尤其是我等喜欢户外运动的老驴。劳累能赶走无聊,劳累使人有所渴望,这种渴望一旦得到满足,其快乐的感觉要远远强烈于别人拱手相送的快乐!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王卉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