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埃及印象记 > 正文

埃及印象记(5):地摊般的国家博物馆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5日 16:14)


  埃及国家考古博物馆,是每个到埃及旅游的人必去的一个点,哪怕你只有一天的停留时间,也得挤出半天来这里,剩下的半天就是金字塔。

  每天这里都人头涌涌,金碧绿眼的洋人多些,排着长长的队伍,轮候进场。买票要排队、寄存行李要排队、进入博物馆接受安全检查也要排队。

  人一多,杂音也大,还未进场,就如趁墟之势。经过安检的时候,因为照相机也需购票入场,且一张票只能携带一部照相机,只能把另外的两部机子寄存。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安检处堆积了大批的人,有检查的、被检查的、等人的、找人的,以及各旅游团的导游都在大声吆喝着自己的客人,一时人声鼎沸,一浪高过一浪。高大、空荡的大厅就不停的回旋着这人间俗音,真替那些文物们烦心。

  遇着这样的环境,感觉古人也挺幽默的,它们干脆也来个地摊式的展览,你搁哪它就乐呵呵的坐哪,一点脾气也没有。所以,参观完整个博物馆,本来脑子里就有限的东西更是被搅得一团乱麻麻。

  埃及国家考古博物馆,建馆已一百多年了,据说馆藏文物多达30多万件,目前展出的仅大约7万件,即使是这些,也得安放得密密麻麻才行,能跻身其中,必得有其辉煌的历史不可。许多展馆,简直就是仓库,看着就像人们随意、暂时摆放在那的。

  虽说这博物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每天都在补充“新”展品,亲眼见有很多编号的箱子等待解封,还有很多用大沙网网住,就像正在施工的工地一般,也见一队工人正在用吊机把一座约5米高的雕像竖起来。看着工人们工作的态度,你会感觉得到,这只不过是他们平凡的“每一天”。

  这博物馆不但是埃及国家级的,从展品来看,它也是国际级的,但它不像我们常见的博物馆,灯光、玻璃罩、仿造物比比皆是,这些附加物在这里不派上用场,所有古物真迹都很阔气地摆在那,灯光也离奇的少,以至你想拍拍照,根本就不用考虑玻璃的因素,惟一的你就等着高高的顶窗那一抹阳光照射的时候了。真想不到在博物馆拍照也得靠老天爷。

  在博物馆最气派的,要算图坦卡门的展厅了,占据二楼的半壁江山。其实图坦卡门在古埃及里只是一个未真正掌握实权的年青法老,年仅18岁就去世了。但图坦卡门墓的挖掘却是埃及考古学上最重要的成就。

  面对如此珍贵的展品,现代埃及人也只不过将其黄金面罩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也不需额外收费。

  不过,也有例外的,且收费不菲,单一个展馆就是参观整间考古博物馆的2倍,那就是小型的木乃伊展馆,只展出约10具木乃伊。本来开罗还有专门展览木乃伊的博物馆的,但算计一下我们的时间,实难挪出富余的时间了,惟有参观一下这个小型展馆吧。

  从小对尸体之类的物体既敬畏,也心存有恐惧,如果不是从小书本里的灌输,一般我不会选择这明知道会令自己头皮发麻的事情,虽然这样会有利于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但太刺激的东西不爱碰也是做人的原则。虽然心理已经准备很充分,但森然的气氛,还是严严的裹着我,紧紧拉着女伴的手,虽然她比我小多了,但好像她的胆量在这里比我大。满身是沥青黑乎乎的物体,只露出几个刺眼的大门牙,,紧贴骨骼的皮肤直让人怀疑那还能说是皮肤吗,张狂的卷发不知道是否向世人诉说些什么......

  懵懂中不清楚如何走出展厅,午后的阳光透过高高的天窗散漫地照亮了博物馆。人很慵懒,倦倦地来到约好的大门旁,倚着门槛,看着裹着黑纱的伊斯兰妇女从面前走过,我的眼里满是慢镜头晃动的人影......

  岁月对记忆的磨损是异常惊人的,或许一个博物馆并不能盛载历史的重负,但毕竟它还是无力地向世人诉说过去的一些点滴。

  埃及在历史上曾无数次遭受其他落后民族的入侵,古老的文明遭受过多次打击,从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后,其文化开始衰落,并再也没能够恢复过来。

  这次粗线条的大致走完埃及全境,我想在世界其他地方,已很难找到像埃及这样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差如此巨大的地区。尼罗河水依然泛滥,金字塔依然屹立在沙漠中,然而人种改变了,古埃及人融入了无数征服者的人海之中,不可辨识;语言被遗忘了,古老的象音文字被凝固在墙壁上,无人释读;宗教信仰被改变了,先是接受了基督教,后来又变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一员。

  更重要的是,历史被湮没了,面对那些被盗墓者挖出来的木乃伊,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都干过些什么。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历史长河里,人,仅微尘一颗。

  网络原创,严禁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络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责编:王卉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