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不只是风景 【虫乙】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1日 16:58)
序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人与动物恐怕是近几年最热门的话题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惟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在生物圈内,所以有生命的物质,动物、植物、微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但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总是以掠夺其他物种的领地来换取自身的发展,以夺取其他物种的生命来维持自身的生命。在现代生活中沉溺在楼盘、股票、鼠标、键盘中的我们开始忘却了孕育我们生命的自然和原本属于自然的我们,在不经意间我们变成了城市物种。
挣扎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我们开始梦想那一片绿色,离开了汽车便寸步难行的我们开始思念挥汗如雨,会当凌绝顶。
于是,我们走出了街道、写字楼,于是我们封存了小汽车。于是,我们上路了……
走进自然,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然之美,走进稻城,我们知道什么是人与自然之美
离开海拔高达4500米的海子山,沿稻城河顺流而下,海子山满目荒凉的石头渐渐地稀少,植被也由高山草甸而高山灌丛终于演变为亚高山针叶林。随着空气中氧气的增多,昏沉沉的大脑开始慢慢苏醒。
由古冰川运动形成的稻城河河谷,谷底宽阔平缓,河流温婉地以曲流的形态在冰谷中蛇行,没有水的地方,是稀疏的杉树,树下是茂密的灌丛,在往下碧草如茵,野花烂漫。有人把这段美景称为“欧典风光”,虽不敢苟同,但眼睛所及的景色却确有着海子山、亚丁不一样的美丽。
我们今天要造访的第一个喇嘛寺就位于这段美丽的冰川U形谷旁边。依山傍水的奔波寺藏语意为“草坝之边”之意,因建在桑堆大草坝之边的神山下得其名,海拔3943m,建于南宋淳熙五年,创始人为白教大师噶玛巴.都松钦巴。奔波寺取神山之气势,撷雪水之灵气,寺庙随着山势凿岩而修,错落有序。远远望去,红墙碧瓦、古柏冲天、经幡猎猎,在远处雪山,近处森林(chan)岩的衬映下,具有一种神秘的美丽。
穿过一个插满经幡长约80米的木桥,便走进了佛的神圣之地,给我们当向导的是当地一个二十多岁的乡长。别看年轻,他已经是佛学院的毕业生,对寺庙的了解和藏传佛教的热爱已经达到了让我们十分惊讶的地步。寺庙里一面普通的墙,平常的石头,简单的几行文字,线条拙朴的岩画,在他嘴里渐渐的有了历史和生命。尽管如此,由于我们对藏传佛教了解实在太少,除于感觉寺庙的美和环境的雅致,这座历史悠久的白教寺庙在我们眼中和藏区其他寺院并无更多的区别。
快离开寺庙的时候,年轻的乡长突然问“你们想不想看喇嘛喂鱼?”
喇嘛,喂鱼。这可是新鲜事,我们顿时来了精神。沿着河边绕到寺庙的另一侧,一幅生动图画出现在眼前,在河边的树林里,几个喇嘛坐在草地上,把搁有糌粑的手掌伸入水中去喂河中的高原黄鱼,鲜艳的红色僧衣在绿树、青草、碧水的衬映下十分夺目。
用糌粑的喂养河鱼是奔波寺的喇嘛每天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奔波寺的鱼甚至对藏语形成条件反射,每当听到喇嘛的呼唤,如织的野生高原黄鱼便蜂拥而至。鱼儿毫无畏惧地穿梭在人的手指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这一绿、一红、一动、一静中达到了极致。
藏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每一棵树、一株草、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都会受到他们的尊重。而在离奔波寺不远 的著杰寺,我们看到了另一幅同样动人的图画。
著杰寺距稻城河谷约3公里,寺庙所处的山坡并不陡峭,无论是周边的景色、寺庙的规模都无法与奔波寺同日而语。让著杰寺出名的是生活在寺庙背后树林中的一大群野生藏马鸡。寺庙里的喇嘛每天按时投食饲野鸡,吸引着许多游客去观看,同时也感动着许多游客,这种人与动物和平共处,是著杰寺千百年来一直承袭下来的传统,并非为取悦游客的招徕之举。
野生藏马鸡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二级濒危动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投食喂养野生的藏马鸡的时间,寺庙的喇嘛端着装有青稞的盆子,来到寺院大殿前的坝子,吹了几声口哨,几分钟的时间,体形肥硕,色泽艳丽的野生藏马鸡便不约而同从寺院背后的灌丛中摇摇晃晃地来到铺着青石板的大殿,愉快地接受僧人的食物。听喇嘛讲,著杰寺僧人喂藏马鸡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每天早上的7点,下午5点,生活周围的藏马鸡便会自己走出来接受僧人的食物。就是在粮食紧张的困难时期,寺庙的喇嘛也从来没有屠杀过一只藏马鸡。
稻城这片横断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地貌最特别、生态系统最完整、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得以完整保存,是我们此行的研究内容之一。也许我们可以从地质环境、区位条件、水汽通道、高原热岛效应等诸多方面去论证这片世外桃源存在的理由,但我们决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保存这片净地。
那些将糌粑放入河中,将青稞撒向野生藏马鸡的人们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千百年来,正是由于当地居民善待自然、善待动物,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我们所看到的这片“最后的香格里拉”才得以保存其原始状态。同时,亚丁的居民也在用自己的行为诠释“香格里拉”的真实内涵。这片寓意了人类美好愿望的人间净土,只有在地域上和精神上完美统一才配此称号。
走进自然,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然之美,走进稻城,我们知道什么是人与自然之美。
有人说,到亚丁是为了寻找美,但在奔波寺和著杰寺,美丽的不只是风景,还有那些风景里的人们!
(2004年3月书于成都)
责编:王卉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