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十七章 山有五色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6日 19:11)


科考队来到一个叫“五彩沟”的地方

  在发现古代采玉人遗迹的地方,考察了一整天,科考队继续向发现蛇纹石矿的地方前进,经过八个小时艰难跋涉,科考队来到一个叫“五彩沟”的地方。

  “五彩沟”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它好像在预示着什么,我们到达的时间,大约是上午十点多,只见山坡布满了道道沟纹,随着一天中太阳光线的变化,其色调也随之变化,青白碧墨黄,色彩斑斓,扑朔迷离。


发现的蛇纹石矿

  经初步考察采样,发现这是一处蕴藏极其丰富的蛇纹石矿脉,山体高达一百五十米,绵延纵横十几公里,由矿脉形成的山峰布满了条条沟壑,与其他山谷沟壑不同的是,这些沟壑没有任何植被,完全是由一条条断裂的雪白的碎石组成。

  这一带蛇纹石的储量达几十亿吨,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脉。

  蛇纹石主要产在辽宁省的岫岩县,它是和我们这次所要考察的和田玉完全不同的一种矿物。从辽宁的岫岩到新疆的和田近万里之遥,竟也有完全相同的蛇纹石矿。这一发现,令科考小分队激动不已。

  无疑这一次的重大发现意味着,历史上许多有关用玉的记载确实需要重新改写了。


专家在采集蛇纹石样本

  过去,就有人曾提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蛇纹石不一定都产于辽宁。他们认为不少被定名为岫玉的文物有可能就产自新疆。这次在于田发现的大面积的蛇纹石矿为这一说法提供了证据。同时这个发现也证明了一个地质理论,那就是在生成透闪石的地方很有可能也会有与之相伴生的蛇纹石。

  蛇纹石,当地人又称“五彩石”,这恰恰又暗合了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之时,战败的共工撞不周山,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的碎块散落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古代所谓和田玉,最确切的指向就是那些从河水中拣到的籽料,随着开采的发掘和进展,和田玉的范围又囊括了山流水和山料,不过这些玉石的性质还都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和田地区又发现了如此大量的蛇纹石,是否也能纳入和田玉的范围呢?《红楼梦》里说:“女娲补天所用的就是五彩石,其中剩下一块,最后幻化成贾宝玉”,看来贾宝玉从广义上来说,也属和田玉,再确切一点,他应该是出自和田的蛇纹石,这样一种推论,虽然说有点牵强,但是,应该是没有脱离实际。蛇纹石一般体积都比较大,非常适合雕琢一些大型的艺术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大型玉雕,其实都是用蛇纹石作原料的,过去一提蛇纹石,我们就把它的老家放到了辽宁岫岩县,看来这一点也要变一变了,古代的采玉人并不蠢,他们绝对不会忽略产自新疆的蛇纹石,在专家考察这片蛇纹石山体时,他们就发现了许多人类开采的遗迹。应该说这个发现也是很早的,蛇纹石由于它的硬度比较低,所以它更适用于为古代人所利用。按照我们这种推理,当年西王母送给周穆王的那车玉石恐怕有很大一部分,或者说全部都是蛇纹石,只是由于和田籽玉的地位随着皇室运用和认知度的提高,才最终取代了蛇纹石的地位,以至最后把新疆所出的蛇纹石,这样一个事实都淹没了。

  从蛇纹石矿再往上走,这段山路更加陡峭,驴子也上不去了,只能凭自己一双脚,奋力向上攀登。

  时间在我们的脚下,最初是一秒一秒的消失,后来就变成十几秒十几秒的消失,以至最后每走一步都差不多需要半分钟左右。

  这里海拔5000多米,科考队决定在此宿营,跟我们一起上来的还有八九个民工,他们身上背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从身材上看,他们也远远没有我们魁梧,可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跋山涉水而露出痛苦的神色,我们找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搭上帐篷,民工们却把宿营地选在了一处山脊上,两块巨大的石头中间,正好是一个落脚的地方。


民工们弹冬不拉

  他们用石头垒了一个小窝棚,上面搭上带来的塑料,然后用石头垒起一个灶火,此刻天色已晚,民工们升起灶火,开始围着它谈起了冬不拉,他们又弹又唱又跳,好像是一群刚刚来到风景区野营的大学生。而我们这几位队员,靠在行李上,似乎只剩下喘气的份了,民工们的篝火晚会逐渐地感染了我们,他们跑过来两个小伙子,拉着我们这里最年轻的队员,一起参加他们的舞蹈,队员此刻狼狈极了,拖着疲惫的身躯,舞动着他们慢了整整一拍的腿脚,活像一只喝醉酒的狗熊,其他的队员,再次鼓起勇气,虽然说跳不动,但是也配合着他们的节拍,在海拔几千米的山顶上,燃烧着一丛摇曳的篝火,干燥的木头时不时爆发出无数火星,与天上的星星融为了一体。

  “昆仑高万仞,手可接星辰。放声歌一曲,诚邀天上人。”

  这几天除了跋山涉水,就是骑驴赶路,周边的美景实在是无暇顾及,还真是有些沉闷。今天,随着这种歌舞的节奏,让精神振作起来,我们发现这真的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分布在新疆南部的玉矿,属于田县的最为著名,其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这些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势险峻、交通不便的地方。现在的采玉方式和几百年以前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现在开矿用上了炸药,过去则是凭着手里的钻子和锄头一点一点地刨,采玉行业应该说是高危险行业,工人们缺吃少穿,每天还要手拿铁器,与石头较劲。由于玉矿成矿面积都很小,按当地人讲,都是一窝一窝的,所以开采总也形成不了规模,更不易使用现代工具,所以只好靠人力,采玉的工人一般在山下的宿营地准备好一个月的干粮,然后上山,一个月以后,才能等到第二批供给到达。

  据肉孜老人讲,他去过不少采矿点,一般都是步行上去,一个来回最少也要一个星期,他说这些矿点,大部分都建于清朝,后来来过一些英国人和印度人,是他们首先使用炸药,这个技术为采玉节省了不少劳力。解放以后,这些英国人都跑了,而这些矿点也都废弃了,我们去的阿拉玛斯矿区,是目前地处最高的一个矿区,实际上那里的玉矿已经不多了,而且大部分已经废弃。跟我们上山的这些民工,有些就是当年的采玉人,他们在山上之所以能自娱自乐,恐怕也是环境所迫形成的吧。但是人的极限真的是很惊人,现在的登山队,如果要上到6000米,恐怕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而这里的山民们拿上几个馕,披件羊皮袄,牵头毛驴,抬腿就是海拔几千米。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