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第三集 天下同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8日 11:56 来源:CCTV.com

  序

  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 “郑和下西洋”。

  从这一天起,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引领人类的航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这一天起,中国人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后,又大规模经由海洋向世界伸出了友好的臂膀;从这一天起,万里海路见证了中国人的意志,智慧和领先于世的航海科技。

  六百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七下西洋,播下了多少友好的种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更是无论怎样庞大的船队也装载不了的传世财富。

  正片

  【解说】

  今天的远洋货轮,与六百年前已经大相径庭。从中国的青岛到阿曼在回到青岛,一万三千海里的航程,只需要四十天。现在这艘载重六万吨的“民河号”轮,即将离开新加坡港,将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时速,穿过马六甲海峡,沿着郑和曾经走过的航线,朝着波斯湾前进。大海和航行在海上人们仍然记着那位开创了人类远航的英雄。

  当郑和的船队第六次航行在同一海域的时候,他并不知道,那个始终主张下西洋的大明皇帝去世了。

  1421年5 月9号,新建的三大殿在雷劈下失火。1424年的8月,朱棣,这位创造永乐盛世的皇帝,病逝在返回北京的路上。

  【采访】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主任

  朱棣是1424年,就是永乐22年,他当时是第五次北征,走到榆木川这个地方的时候,病死的。

  【解说】

  在大明永乐朝期间,郑和下西洋,朝廷中就有人以财力不支为由加以反对。但是,永乐皇帝以宽广的眼光,过人的智慧,意识到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于是郑和航海事业有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使得郑和完成六次不可思议的远航。郑和的船队一次比一次走得更远,实现着永乐皇帝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那么,在朱棣死后,郑和的航海事业将面临如何境况?这支船队,以及郑和本人的命运是否会发生改变?

  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在他继位的第一天,即1424年9月7日,就下了一道停止航行的诏书。

  【采访】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主任

  洪熙元年,也就是1425年,他就提到了下西洋官军的“宝船悉皆停止”,他只是提到停止,它不是禁海令。另外他说呢,把当时带的货物,一概交到内府去。

  【解说】

  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国海岸,骤然沉寂下来。我们无法确切得知郑和此时的心情。宝船厂就在他的身边,那里是他航海事业的起点,转瞬之间已物是人非。巨大的船厂给人一种空寂之感。所有曾经发生的奇迹,都像一场尘封的旧梦。二十年来往返于中国和印度洋之间,五十四岁的郑和也许并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将被载入史册,他所往来的三十多个国家,从此加深了与中国的友谊。

  那是在1405年,郑和首航印度西海岸的科泽科德。那里是当时印度西南的大国古里。访问古里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护送朱罗王朝的王子回古里继承王位。郑和前三次下西洋,都是以古里为终点。中世纪古里是一座自由港,任何国家的船舶都可以在此停泊。郑和七下西洋,在海外建立过四个官厂,用来储藏各分遣船队的货物、船,这些地方也成了郑和船队船员的休整之地。其中一个就是在古里。

  无论对于东方还是西方,这里一直是海船航行的中转站。古老的渔网是这里的显著标志。据说是宋代远航印度洋的中国人带来了这种捕鱼方法。今天的当地人仍然将它们称为中国渔网。这种捕鱼情景几乎是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的翻版。一千多年来以来,中国和世界的交流绵延不绝。

  曾经多次跟随郑和船队任翻译的马欢是这样描述古里国的。

  【历史人物再现】马欢 《瀛涯胜览》作者 1451年成书

  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升赏各大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批宝船到古里国,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暤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解说】

  古里国盛产的香料,引起了欧洲的极大兴趣。

  【采访】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从十一到十三世纪,欧洲为了掠夺东方财富,当然它是打着宗教旗号,就所谓十字军东征,最后当然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毕竟他们在这个时期,也培育了对东方的这些奢侈品,消费品和奢侈品,培育了他们的习惯,等于他离不开东方的香料了。因为你要知道香料在欧洲是没有的。一些只能在古里生产的胡椒,还有马鲁古群岛,这些香料欧洲都没有。

  【解说】

  和古里一样,柯枝国也是西方人向往的胡椒产地,素有“世界胡椒之都”的美誉。

  【历史人物再现】马欢 《瀛涯胜览》作者 1451年成书

  柯枝国土无他产,只出胡椒,人多置园圃种椒为业。每年椒熟,本处自有收椒大户收买,置仓盛贮,待各处番商来买。

  【解说】

  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就不断追求东方香料,不惜跨越半个地球到达印度,香料贸易的收益是成本的六十倍以上。巨额的利润,驱动着那些船只,在海上络绎不绝。整整几个世纪,胡椒促使欧洲人横跨半个地球,到达遥远的东方。

  从1406年12月,到第二年四月,郑和船队可能一直停留在古里,他们一边等待季风,一边进行贸易。按照当地的习惯,当地国王的代理人和船队的官员就中国船队带去的货物进行估价,并签订合同,将货物提走。等胡椒等货物收齐后,装上宝船。

  【采访】孔远志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

  在马欢《瀛涯胜览》里边提到很多做生意的情况,各地的物产,做生意的情况。很多是用货交换货的,或者是用中国的铜钱来买卖,但是用货交换货比较多,当地商人来看我们的货,我们也看他的货。那么一些传说就是商人定下来,有的手伸到对方的袖子里边去,弄三、四作为数字,定了以后,拍掌定价,不能后悔。

  【解说】

  马欢在他的书中说,这里的人们非常诚实,一些易货贸易的时间有时超过一年,但交货时仍然分毫不差。

  今天的远洋货轮,已经有了非常现代化的导航仪器,然而由古代航海者发明的牵星板演变的六分仪,仍是航海必不可少辅助工具。

  从古里西行,船队进入浩瀚的印度洋。在没有任何地标的大洋上,航行者把星空作为他们惟一的参照物。他们手中的牵星板,使他们能够通过星辰位置的变化,来确定方位。《郑和航海图》中附有四幅《过洋牵星图》,这四幅图透露了他们航行的秘密。

  【采访】朱鉴秋 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牵星的时候,板的下面对好水跟天的交界线,上面就看那一个星,这样的话,就可以按照星的高度来确定用哪一块板,大的,距离比较高的,就用大的板;距离、高度比较小的,用一块小的板,下面对好水跟天的交界线,上面对好那颗星,那么这块板是五指,就是这个星的高度是五指,这板块高十一指,根据他这个两边的夹角,就决定它这个星的高度。

  【解说】

  一指相当于一点九度。今天看来,古代牵星板对于海船位置的判断,是否准确呢?

  【采访】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用现代的天文学软件,我们可以精确地模拟出古代任何一天,任何一个时刻在任何一个地点看到的实际天象。如果留下一个记载,比方说某年几月几号,他在什么样的地理纬度和地理经度上,到达过这个地点,我们就可以模拟出那天晚上(它)应该看到什么星象。纬度是二十六度四十,经度是五十五、三十四,当时的写法是忽鲁谟斯,跟现在不一样。

  【解说】

  我们将这个度数还原到当时的地理位置,确信郑和的船队已经接近了伊朗南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当时叫忽鲁谟斯,船队对这里并不陌生,洪武年间绘制的《大明混一图》上早已标明它的存在。

  【采访】李宏为 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办公室主任

  《大明混一图》是保存在我馆一张非常珍贵的古地图,距已今有六百多年历史。从《明史·地理志》可以考证这个《大明混一图》绘制在洪武二十二年的六月到十月之间。

  【解说】

  专家们根据《明史》中地名的变化推算出了这张图绘制于1389年。

  【采访】李宏为 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办公室主任

  《大明混一图》参照的底图蓝本应该是元代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濬的《混一疆理图》。这是因为1402年朝鲜人金士衡,李茂等人绘制了《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幅图在题跋中是明确标注是参照了元代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濬的《混一疆理图》。

  【解说】

  1399年,为了庆祝建文帝登基,朝鲜派使臣金士衡来贺。他在中国见到了元代李泽民的《声教 广被图》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图》,并将这两幅图的复本带回国制成了浑一疆理图。大明混一图正是根据这些图绘制的。

  【采访】汪前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

  当时还没有地理大发现,我们认为从现在所收集到的世界地图来看,它所画的范围,它表现的领域,我觉得在当时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世界地图。李·约瑟,英国的著名科学史家,专门研究中国的科学史的,他其中说到,中国人在那么早的时候能够把非洲的那个角,非洲的那个角就是好望角那一块,它是南指的,它的那个方向是特别指着南方的,他所见到别的地图,西方的各个地图方向是稍微偏东南。

  【解说】

  《大明混一图》是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它已经把东起日本,西迄欧洲、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的大半个世界都囊括了进去,郑和下西洋正是在《大明混一图》的版图中,到达任何他们希望到达的地方。

  【历史人物再现】马欢 《瀛涯胜览》作者 1451年成书

  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北,好风行二十五日可到忽鲁谟斯国。其国边海倚山,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地赶集买卖,故国民皆富。

  【解说】

  古代的忽鲁谟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通行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两种语言。十六世纪初人口超过五万,雄踞印度洋诸国之首。伴随着航线的不断延伸,郑和船队在这里也建立一座官厂。由于宝船过于庞大,很多时候,船上的货物由一些小艇分送到岸上进行贸易。这里有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各种货物。

  离开忽鲁谟斯,航行一个月,船队抵达阿曼的古港口佐法尔,这里是《天方夜谭》中水手辛巴达的故乡。近年佐法尔发掘出大量远东陶瓷,其中包括中国瓷器,时代约在十四至十六世纪之间。

  【采访】纳依玛·迈曼妮 阿曼国家文化和遗产部文物保管部

  阿曼文化遗产部总共收藏有四枚中国古钱币,其中两枚发现于阿曼的马斯拉岛。这两枚中国古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清晰可辨,钱币上的文字和图案非常清楚,这表明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中国朝代。

  【解说】

  一切仿佛都在见证郑和的旅程。乳香是中国从阿拉伯进口的最主要的香料之一,自汉代以来,中国就大量进口,明代达到高峰。乳香在明代大量进口中国,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本草纲目》中,记录着来自海外的药材达几百种,其中很多都是来自阿拉伯地区。甚至有些完整的药方都来自遥远的异域,中国不但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技术,也把其他国家的文化瑰宝融入了华夏文明。

  【采访】宋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乳香就是阿拉伯索格特拉岛产的,原产地在那儿,没药也是,这些都是阿拉伯半岛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原产地到现在还是原产地,没有移植到中国来,但是这一千多年,和他们医药交流,而且尤其是中国大量的长期使用这些阿拉伯药,使这些药,乳香、没药就成了咱们的常用药。

  【解说】

  这里是郑和第四次航行时到达的阿丹国,今天的也门共和国的亚丁。马欢在《瀛涯胜览》提到1421年曾来到了这里。令人兴奋的是,当地的历史档案详细记录了这批来自中国的官员。

  【采访】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这个日本学者叫加岛彦一,他在七十年代,在巴黎的法兰西图书馆的阿拉伯档案里,那里有几百万件阿拉伯文书,他在那里发现了郑和的档案,就是拉什鲁王朝记录的当时郑和的使者,一个姓周,一个姓李。当然没有名字。

  【解说】

  在国内的史料中明确记录了访问者的名字是周满和李兴。而拉什鲁国王档案包括了谈话记录和中国使者所赠礼物的详细清单,包括瓷器、服装、香水和蚊帐等。

  郑和七下西洋,最后三次都访问过阿丹,并第一次将一头长颈鹿带回了中国。

  【历史人物再现】马欢 《瀛涯胜览》作者 1451年成书

  阿丹国有一兽曰麒麟,前两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

  【解说】

  中国人把这只从未见过的动物称为麒麟,沈度《麒麟图》描绘了这只长颈鹿出现京城的盛况,将它命名为麒麟是为了表达一种美好的期待。

  【解说】

  在历经十二年的营建之后,汇集了中华建筑精华的北京紫禁城终于在1420年竣工。郑和于1419年第五次下西洋的回航的船队中,也来了参加迁都盛典外国国王和使臣。

  【采访】晋宏逵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迁都大典应该说就是在新的宫殿了,就是在刚刚建成的紫禁城宫殿里面,进行了第一个大典活动,就是永乐十九年的春天正月,也就是说,春节以后进行了迁都的仪式,他正式的活动就是他到奉天殿去接受大家的朝贺。

  【解说】

  朱棣给郑和船队所有成员以丰厚的赏赐,并于永乐十九年八月初八,公元1421年9月15日,在新建的宫殿里接见了来华的全部外国使节。万国来朝,证明了永乐皇帝的“厚往薄来”的睦邻友好政策受到了各国的欢迎。一些因病离开船队,漂泊在外的船员,也陆续回到祖国。《明英宗实录》记载了一个叫赵旺的水手,从西洋“卜国”今天的索马里返回北京的情况。

  这幅《职贡图》,描绘了浡泥、满剌加国、苏禄东国等国使团访华的场面。郑和下西洋期间,访问中国的使节达到了三百多次,每年都有十几批各国政要到中国访问,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巅峰。

  迁都庆典结束之后,正月癸巳,也就是1421年的5月9日,郑和奉命启程,开始了他的第六次航行。这是永乐皇帝生前见证的最后一次航行。

  【采访】杨秉曦 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他的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他要把十六个国家的使臣送回去,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送,这十六个国家的使臣,少则也有几百人,是吧?您想这些人他都是有相当规格的人,所以郑和这个时候运外宾、运国王,也就是旅客运输。所以应该说他开辟了旅客运输的先河。而且这个里边还有厅,所谓的厅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海上的大台间,像泰坦尼克号跳舞这样的地方,可惜它没那么大,但是说明他有公共活动场所。

  【解说】

  前来参加迁都庆典的十六国使节,乘坐郑和的宝船回国。来自各个国家的使臣们同时出现在大明王朝的船只上,这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少有的景象。这种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和睦相处的场景,是对永乐皇帝成功的外交政策的最佳注解。郑和船队也开辟了远洋客运的先河。

  【历史人物再现】马欢 《瀛涯胜览》作者 1451年成书

  自古里国开船,投西南申位,船行三个月方到天方国马头,番名秩达。有大头目主守。自秩达往西行一日,到王居之城,名默伽国。

  【解说】

  在古里,郑和将船队分成不同小分队,分别驶往不同的国家,然后再约定的时间内在这里汇合。

  【历史人物再现】马欢 《瀛涯胜览》作者 1451年成书

  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圆真本回京。其默伽国王亦差使臣,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献于朝廷。

  【解说】

  当郑和的船队安全地将各国参加庆典使节送到了各自的国家,采够了所需要的货物,等待西南季风的来临

  到这个时候,郑和已经进行了六次远航,残破的海船唤醒着所有关于大海的记忆,郑和亲自书写的壮丽的海上史诗,真的不会重现?它们是否可能被永远掩埋在大海的深处,而不再被人想起呢?

  【采访】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以后就当了南京的守备,这个守备(尽管)是由他开始设立的,那我想开始设立的职责也不很分明,我刚才说了,从后来的南京守备,后来是一直有的,他主要就是负责京城的安全和治安。

  【解说】

  航海家郑和变成了南京城的陆上指挥官,他的职责是守卫南京城。也许这位航海家内心并没有离开过大海,他还企盼着继续书写世界航海史上崭新的一页。

  那位宣布停止下洋的仁宗皇帝朱高炽即位仅九个月后就死去了。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传统的皇家陵寝。从这幅清人绘制的《明十三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于今不同的景象。

  朱高炽二十八岁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新的皇帝并没有立即恢复郑和的航海事业,却就赋予郑和一件重要使命-督建南京大报恩寺。

  【采访】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宣德三年,1428年的时候,宣宗就发布了一个诏令,说这个大报恩寺,从永乐十年开始建的,建到现在花了十六年时间还没有建好,已花费了那么多钱粮,这个很可能就是被那些主管的官员和监工偷盗了,所以到现在迟迟建不好,那么现在命令郑和去督造这个大报恩寺,而且必须要在今(当)年的八月内完工。当时因为我们晓得永乐十年建大报恩寺的话,就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来,那个时候明朝是非常强盛的时候。

  【解说】

  郑和以他卓越的才华,按时完成了又一项震惊世界的壮举。这是现存于南京博物院的大报恩寺琉璃门楼。门楼后面的报恩寺塔,是根据当年一幅欧洲铜版画绘制的。

  陈薇,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目前南京正在进行大报恩寺复原项目的设计。

  【采访】陈薇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

  这个建筑是很高大的,就是据记载是七十八点八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多层楼高吧,那么可以想见当时城市整个的比例包括民房都是很低的,特别它是建在南京城外,就是说它是在这个城外它应该周围的建筑都是很平缓的,这样一幢高大的建筑是非常壮观的

  【解说】

  遗憾的是,这座曾经被西方传教士记载的宏伟建筑,在1566年的3月7日遭到雷击,随即起火。虽然后来几次重修,但都没能保存下来。只有残破的石碑,仍然执著地讲述着它的往事。

  《金陵琐记》记载了报恩寺塔被毁的史实。而大报恩寺的那块石碑,如今已经隐身于一片瓦舍之中。只有对历史细心的人,才能从现代街景中,寻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

  1430年,宣德皇帝终于意识到了国际关系的重要性,随即颁发了命令郑和再下西洋的诏书。郑和,再一次担负起了国家赋予的政治和外交的重任。

  【历史人物再现】明 巩珍 《西洋番国志》作者 1434年成书

  宣宗嗣登大宝,普赍天下,乃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率官兵数万,前往海外。时愚年仅十六,拔擢从事于总制之幕。

  【解说】

  这一年,郑和已经六十岁了。他似乎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能使后人记住他曾经创下的航海奇迹,出发之前,他在太仓浏家港和福建长乐的天妃宫中特意树立了两块石碑,记述六次航海的历程。

  那些文字被深深地刻入石头,被深深地刻在时间深处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覆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是用着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福建长乐三峰塔。这座塔的下面,便是郑和船队当年在长乐的港口-太平港。

  1432年1月12日,郑和从长乐出发,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远航。出发时最明显的地标就是五虎礁。一切都像从前一样,不同的是,郑和已经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一个满鬓斑白的老者。海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对手,也是他生命中最亲密的伙伴。对于英雄来说,对手往往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占城,是郑和当年离开祖国第一个到达的港口。他们在这里补充食物和淡水。

  1432年3月7日,船队抵达爪哇,很多年前,船队在这里遭到了一场屠杀。它验证了大明王朝的和平政策得到了具体体现。

  7月24日,船队抵达旧港。八年前,郑和曾经在这里消灭了横行一方的海盗。

  8月3日,船队到达满剌加。郑和的船员们将打井技术传到了这里。

  11月28日,船队抵达锡兰山。郑和曾在这里立下了伽勒三语碑,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镌刻。

  12月10日,在经过将近一年的航行之后到达古里国。郑和船队曾在这里建立了官厂,并进行贸易。

  1433年1月17日,抵达忽鲁谟斯。船队经常在这里购买宝石和烧制青花瓷所用的颜料。

  郑和的最后一次航行为历史探索者设置了许多艰涩的谜局,分舟宗船队的去向一直处于人们的猜测之中。分舟宗船队不仅抵达西亚和非洲东岸,甚至可能超越以往任何一次航行,抵达中国人从未到达过的际天极地。卓越的航行技术,使郑和船队具备了穿越大洋的能力。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忽鲁谟斯等待返航。这里是郑和船队距离祖国最遥远的一个官厂,分宗船队就是在这里分散和聚集。

  明朝祝允明的《前闻记》详细记录了郑和的第七次航行的日程。但却没有提及这位伟大航海家最后的时刻。

  《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有关于这位航海家的最后记载。

  【采访】郑一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这个《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这是一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它是附在明朝版本罗懋登写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本书的后面,他这本书的后面附了这篇文章。

  【历史人物再现】 明 罗懋登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作者 1597年成书

  余作《西洋记》,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于卷末。此记为天顺元年无名氏撰。

  【解说】

  在《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间,我们看到了这么十个字:1433年,逝世于古里。

  郑和从长乐出发的时候,长乐县城的百姓给予他英雄般的礼遇。然而,这一次,人们没有从归航者当中发现郑和。

  在古里的海面上,两万多名下洋官兵失去了他们的统帅。但船队按着既定的航程,顺利地返回了祖国。

  尾声

  【解说】

  郑和下西洋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它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对于世界进步的无私贡献。郑和长达近三十年的下西洋之旅,是爱国之旅、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文化之旅、科学之旅。这支船队实践着中国皇帝对普天之下“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理想,化解了不少国家之间的争端,这支船队不仅从未占领别国一寸土地,而且带去了古代中华文明,表明了中华民族睦邻友好的文化传统,这支船队为人类积累了远洋航行的经验以及有关海洋的知识,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大胆实践,昭告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郑和下西洋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海洋不再是分割大陆的屏障,而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彼此相识、彼此相知、彼此相爱的走廊。

  八十三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

  八十七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九十三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科泽科德和非洲的索马里。

责编:陈玥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