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飘浮在尼罗河边,寻觅远去的古埃及人的踪影,但天地间只有一抷黄土上遗留的几个锥形建筑物,算是回答我的叩问。
今天,我徜徉在恒河边,历史的脚步仿佛在此停滞,即使历经一百多年的殖民管制下,印度却一如从圣河中走下的神女,依然毫发无损,艳丽无比。
蓄谋已久的印度行没有太多的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但途中所见所闻,许多只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多如恒河之沙的芸芸众生,平静地接受与生俱来的等级观念衍生的种种社会现象;视爱为一种哲学而体现在雕刻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战乱纷飞而时刻荷枪实弹的克什米尔……
印度,有着和中国太多相似的地方,更加之当今的印度视中国为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且夸下誓言要在20年后赶超中国,但观其爆炸般的人口及发展势头,20年后真的要拭目以待。
或许,真正的印度基调不是泰姬陵,不是大象,不是耕牛背后的农民,而是在辽阔土地上的人群。人脸的海洋在不断地晃动、推拥、移动,像精子那样繁多,充满活力,忙忙碌碌,迫不及待。正是在这人流之中,我们看到了印度的色彩、变化多端和蜜蜂般的忙碌,同时也感到了它的力量、生气和宏伟,它的表情接近呆滞,它那无情的、冰河似的运动,就像大陆漂移那样不可觉察和不可改变。
印度人是一个使人感觉得到的民族,他们大腿贴着大腿地生活,互相推撞、摩擦,相互之间接近到连吐口气、吸口烟都能闻得到的程度。或许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拥挤,学会在同一次呼吸中为自己多吸一点气,学会有空就钻,以至汽车的倒后镜纯粹是一件多余的摆设玩意儿。
投入在潮水般的人流中,虽辨不清东西,却分明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印度生活中,种姓和宗教像齿轮一样绞在一起,高贵与卑微,执著与随意,矛盾的对立面永远像一对连体孪生子一样,和谐地共处着。
和谐,是21世纪的主题,西方社会发展至今天,突然发现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爱护这个地球,需要爱护天、爱护地,追求一种宁静和和谐的局面,这些,恰恰在印度在不经意地得到保留和延续。
一路走来,很多事情能勾起我们往日的记忆,因为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过去的影子,不期然地与之比较。
虽然知道这样的比较既愚蠢又徒劳,正如英迪拉•甘地说的:“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关于印度的情况,你必须掏空你心中所有的先入之见。为什么要自囿于褊狭的成见?不要试图作比较。印度是与众不同的,尽管惹人气恼,但它情愿一如既往,我行我素……这就是印度的秘密:全盘地接受生活,无论是善是恶。”
责编: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