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走北印度(2)天台上的月光
题解: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所以印度又有月光国之称。对于摄影人来说,大部分可使用的时间是白天,但旅途中的“夜生活”绝对不会出现真空地带。在克什米尔,当船仆看我站在船头欣赏黛湖上空一轮弯月时,在旁谦卑地道来:nice moon!这只是其中恬静的一个夜晚,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自圈的“茶社”里谈古说今,畅谈美好的人生。
以前的出门,因为行囊的原因,基本上是“富贵兵团”的出游方式,但这次,我们为了充分体现有“背包客天堂”美誉之称的印度,选择了“半驴”的行走方式。这“半驴”,具体体现是:行,除刚到一地或出于摄影需要允许坐出租车外,基本上以三轮摩托车及公共汽车为主;吃,不求最好,但求有肉(在我国古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标准下,我们绝对是十足的凡夫俗子;在印度人的等级观念里,我们在食方面又绝对归于“贱民”一类);住,一张床而已。
制定此方案的是以自虐为荣的人,别人不敢提过多要求,且个别男团员出于有可能集体睡通铺可幻想之诱饵下,基本也没太大意见。
初到德里,一切按计划进行。选定好一个LP(Lonely Plonet ,我们称之为“旅游圣经”)上推荐的家庭式旅馆Ringo Guest House ,以每人80卢比(1元人民币约折5.4卢比)一张床位入住惟一的一间位于半地下的大通铺,刚好够我们7人住。
房间内除了刚够地方摆放行李外,基本上就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了,于是所有睡觉前的活动全部转移至旅馆的“大堂”。所谓“大堂”,只是一块露天的空地,摆放能供约10人坐的矮椅子矮桌子,供入住的客人聚会及简单用餐。
同伴们在简陋的地方很快就找到烧水泡茶的地方,因为我们人多,不费劲地就形成一个小圈子。初到印度的不适,闷热难耐的天气,刚出门的兴奋,这样的情感就有了个释放的场所。一杯铁观音下肚,还没到入睡的时间,或许就有人开始憧憬即将要睡的大通铺了,各怀心事。
呼噜“交响乐”还没上场,美梦还在酝酿,一场倾盆大雨说来就来,下的阵势如倒水般。我们知道10月的印度已不再是雨季了,旅馆的人也说雨季也没这么大的雨,还伴着强烈的闪电,而雷声则留在遥远的旷野。因为生长在南方,不会对下雨有太大的反感,反而因为能降温,多少还是喜欢的。但这雨也下得太长了点,一般下得很大的雨不会下太长时间,只是这次下了1个多小时,看着在檐篷形成的雨帘,原先的高兴慢慢变成担心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我们的房间就告急了,在旅馆的工人及我们的男士们奋力搏斗后,旅馆老板不得不为我们另行安排双人房,但房钱还是以80卢比一人来算。
有人欢喜有人愁!短暂的大通铺历史就此结束,整个行程下来后,这也是惟一的一次入住大通铺的经历,或许老天知道我们注定受不了那种苦。虽然睡不成大通铺,但我们发现那一方天地才是最值得珍贵的,此后我们入住的旅馆基本上以能否自组“茶社”为标准,管他是否有AC(即空调房的简称),能有一方见天的地方就OK。
这样的地方的确吸引人。劳累一天,在人群中挤的烦闷、印度人的办事效率、旅途上的不快、没阳光的懊恼,全在一杯铁观音里得到化解,还能解读到各色游人,不亦乐乎!
只身一人从马来西亚来印度、同样信奉印度教的妙龄女子,姣好的面容,开朗的性格,让我们的男同胞们开了一次“洋荤”,只是碍于大集体,只能以赠送一只“多余”的转换插头来表达一份友谊和爱慕。
腼腆的瑞典男孩,刚完成大学学业,即单身游荡世界一年多,过几天就要回家了,每至凌晨2点才出现在“茶社”。我们临别印度的最后一晚,把剩余的小半包铁观音送给他,但愿他回到已经飘雪的家中时还能想起在德里邂逅的一群中国人。
简单穿着T恤、内裤四处游荡,或是入乡随俗般光着身,只在腰间围一块格仔布,就能闲坐庭院的欧洲人,那份自然、那种悠闲,令我们身形已略显浮肿的同胞们牙痒痒地说:TNND,我有这样的身材,也穿条内裤到处走,谁怕谁呀!
克久拉霍的天台上,为了躲避如雨粉般飞舞的昆虫,只能熄灯聊天。进入漆黑的夜,躲过飞蛾的袭击,隐去障目的炫光,透过夜空的极光,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夜色了。很奇怪,没有光的笼罩,静处的东西仿佛全苏醒过来般,大气中有窃窃私语的交谈,那是花、树、房子、铁栏杆、桌椅子,以及屋外的蛙声。寂静中突然传来几声狗吠,有暴戾的感觉,接着一阵群吠,因为四周的宁静,使得犬吠有点骇人。
在瓦那纳西,入住的旅馆因为有个楼顶露天餐厅,弯弯的恒河尽收眼底,视野极好,也吸引住在附近旅馆的人光临。不远处的一缕青烟扶摇直上青天,缭绕不断,在几座塔形建筑物间飘忽,恒河东岸的景色让人遐想,西岸栉比的庙宇,让人感受千年古城的风韵。傍晚,从印度教寺院里传出的钟声此起彼伏,小和尚列队诵经作法事,不时的也被楼上的我们打搅一下,仰头观望,尽露童真。和风习习,倒也清凉,多少拂走一点古城的厚重感。
在异国他乡的天台上,仰头观星,难得一份闲情,倒也逍遥。
这只是其中恬静的一个夜晚,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自圈的“茶社”里谈古说今,畅谈美好的人生。
以前的出门,因为行囊的原因,基本上是“富贵兵团”的出游方式,但这次,我们为了充分体现有“背包客天堂”美誉之称的印度,选择了“半驴”的行走方式。这“半驴”,具体体现是:行,除刚到一地或出于摄影需要允许坐出租车外,基本上以三轮摩托车及公共汽车为主;吃,不求最好,但求有肉(在我国古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标准下,我们绝对是十足的凡夫俗子;在印度人的等级观念里,我们在食方面又绝对归于“贱民”一类);住,一张床而已。
制定此方案的是以自虐为荣的人,别人不敢提过多要求,且个别男团员出于有可能集体睡通铺可幻想之诱饵下,基本也没太大意见。
初到德里,一切按计划进行。选定好一个LP(Lonely Plonet ,我们称之为“旅游圣经”)上推荐的家庭式旅馆Ringo Guest House ,以每人80卢比(1元人民币约折5.4卢比)一张床位入住惟一的一间位于半地下的大通铺,刚好够我们7人住。
房间内除了刚够地方摆放行李外,基本上就没有多余的活动空间了,于是所有睡觉前的活动全部转移至旅馆的“大堂”。所谓“大堂”,只是一块露天的空地,摆放能供约10人坐的矮椅子矮桌子,供入住的客人聚会及简单用餐。
同伴们在简陋的地方很快就找到烧水泡茶的地方,因为我们人多,不费劲地就形成一个小圈子。初到印度的不适,闷热难耐的天气,刚出门的兴奋,这样的情感就有了个释放的场所。一杯铁观音下肚,还没到入睡的时间,或许就有人开始憧憬即将要睡的大通铺了,各怀心事。
呼噜“交响乐”还没上场,美梦还在酝酿,一场倾盆大雨说来就来,下的阵势如倒水般。我们知道10月的印度已不再是雨季了,旅馆的人也说雨季也没这么大的雨,还伴着强烈的闪电,而雷声则留在遥远的旷野。因为生长在南方,不会对下雨有太大的反感,反而因为能降温,多少还是喜欢的。但这雨也下得太长了点,一般下得很大的雨不会下太长时间,只是这次下了1个多小时,看着在檐篷形成的雨帘,原先的高兴慢慢变成担心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我们的房间就告急了,在旅馆的工人及我们的男士们奋力搏斗后,旅馆老板不得不为我们另行安排双人房,但房钱还是以80卢比一人来算。
有人欢喜有人愁!短暂的大通铺历史就此结束,整个行程下来后,这也是惟一的一次入住大通铺的经历,或许老天知道我们注定受不了那种苦。虽然睡不成大通铺,但我们发现那一方天地才是最值得珍贵的,此后我们入住的旅馆基本上以能否自组“茶社”为标准,管他是否有AC(即空调房的简称),能有一方见天的地方就OK。
这样的地方的确吸引人。劳累一天,在人群中挤的烦闷、印度人的办事效率、旅途上的不快、没阳光的懊恼,全在一杯铁观音里得到化解,还能解读到各色游人,不亦乐乎!
只身一人从马来西亚来印度、同样信奉印度教的妙龄女子,姣好的面容,开朗的性格,让我们的男同胞们开了一次“洋荤”,只是碍于大集体,只能以赠送一只“多余”的转换插头来表达一份友谊和爱慕。
腼腆的瑞典男孩,刚完成大学学业,即单身游荡世界一年多,过几天就要回家了,每至凌晨2点才出现在“茶社”。我们临别印度的最后一晚,把剩余的小半包铁观音送给他,但愿他回到已经飘雪的家中时还能想起在德里邂逅的一群中国人。
简单穿着T恤、内裤四处游荡,或是入乡随俗般光着身,只在腰间围一块格仔布,就能闲坐庭院的欧洲人,那份自然、那种悠闲,令我们身形已略显浮肿的同胞们牙痒痒地说:TNND,我有这样的身材,也穿条内裤到处走,谁怕谁呀!
克久拉霍的天台上,为了躲避如雨粉般飞舞的昆虫,只能熄灯聊天。进入漆黑的夜,躲过飞蛾的袭击,隐去障目的炫光,透过夜空的极光,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夜色了。很奇怪,没有光的笼罩,静处的东西仿佛全苏醒过来般,大气中有窃窃私语的交谈,那是花、树、房子、铁栏杆、桌椅子,以及屋外的蛙声。寂静中突然传来几声狗吠,有暴戾的感觉,接着一阵群吠,因为四周的宁静,使得犬吠有点骇人。
在瓦那纳西,入住的旅馆因为有个楼顶露天餐厅,弯弯的恒河尽收眼底,视野极好,也吸引住在附近旅馆的人光临。不远处的一缕青烟扶摇直上青天,缭绕不断,在几座塔形建筑物间飘忽,恒河东岸的景色让人遐想,西岸栉比的庙宇,让人感受千年古城的风韵。傍晚,从印度教寺院里传出的钟声此起彼伏,小和尚列队诵经作法事,不时的也被楼上的我们打搅一下,仰头观望,尽露童真。和风习习,倒也清凉,多少拂走一点古城的厚重感。
在异国他乡的天台上,仰头观星,难得一份闲情,倒也逍遥。
责编: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