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格外引人关注,就像一个离家出走多年的大姑娘回到娘家了一样,不过她嫁人了。
韩国向联合国申请“江陵端午祭”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今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大事之一。到了年底,事情有了结果,人家申请下来了,国人哗然,明明是自己的东西,怎么就让人家堂而皇之的拿走了呢?有个老人可以详细向您介绍这其中的情况,他就是乌丙安。
乌丙安,辽宁大学教授,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他是全国最早关注韩国申遗的专家之一,请他作为端午的嘉宾相信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韩国申遗的事被媒体报道后,乌老成了最忙的人。近几年,乌老往来于韩国与中国之间,做的只有一件事:劝说韩国方面等一等我们,联合申请端午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目前有29个民族、约12.555亿人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同时端午节在中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根基,说“江陵端午祭”发源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早在1960年,韩国中央大学的任东权教授就发现江陵市举行的端午祭活动非常有特色,于是撰写了调查报告,向文化观光部申请确认其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 1967年,“江陵端午祭”正式被列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得以发展成今天的规模。也就是说,韩国保护端午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而我们才刚刚开始。历史的优势荡然无存,被人家申请了也不是奇怪的事。不过,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因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和自然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以申报,即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我们也可以再申报。目前,乌老就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就端午申遗工作进行资料搜集、实地查看和指导。相信这也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吧。
中国家大业大,不仅物产丰富,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可正是这样的现实才让国人一时想不起来收拾一下自己的老屋子,等人家拿着自家的东西出来说事的时候,才猛的发现,自己的那份差点丢了。其实不光是端午节,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先申报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就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两年前印度尼西亚就已经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批准了柬埔寨的申请。
其实非物质遗产本身就无法圈定国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只要能得到认可,这本身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不仅人家过我们的,我们也在过人家的节嘛。但是自己东西总被别人拿来收藏似乎总有些不妥。除了吃粽子、纪念屈原外,中国的端午节到底还有什么风俗,您了解吗?如果连自己的家当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了,那也就别怪人家拿咱这主人不当回事了。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让我们先从了解端午开始吧。大年初三,听听乌老师给我们讲讲关于端午的故事。
(节目撰稿:孟凡浩)
责编:陈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