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再说长江 线索征集 主题活动 长江百科  
 
船棺葬与巴国消亡之迷
央视国际
  

    由于战国以后,巴国处在一种游移动荡之中,战乱使其政治中心经常变动,巴国人民也没有一个稳定长久的住所。反映在考古上,就很难找到巴人一段时期的文化遗存。即使有些遗址中发现有巴人的某些遗迹、遗物,也是凤毛鳞角,飞鸿雪泥。所以战国以后的巴文化面貌如何不得而知,巴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如何演变的也一直是个迷。好在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巴人墓葬,为我们解开这个迷提供了线索。

    截至目前,能确认为巴人墓葬的仅有巴县冬笋坝,昭化(现属广元)宝轮院以及涪陵小田溪等几处巴人墓地。时代从战国晚期到汉代。

    1954-1957年,前西南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管会在冬笋坝和宝轮院发掘清理了几批古墓葬,共计九十七座。其中船棺葬二十座,所谓船棺葬,即葬具为用整木凿成的船形独木舟。这批船棺葬可分为两期, 第一期时代为战国晚期。墓坑为狭长方形竖穴土坑,尸体和随葬器物放在独木舟仓内,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印章等。陶器以圜底罐和豆为主,还有陶釜。铜器分为铜容器和铜兵器。铜容器以鍪、甑、釜为主,盘次之,壶较少。铜兵器以钺和巴式剑为主,矛和戈少见。第二期时代为秦至西汉初年。墓坑仍为狭长形竖穴土坑墓,葬具除第一期的形式外,还有一

    部分在船棺之内另加一小棺,尸体和随身器物放置棺内,大部分随葬品则放在棺外的船仓内。随葬器物中,陶器仍以釜、圜底罐和豆为主,出现了一部分平底罐和陶壶。铜容器以鍪、甑、釜为主,盘比第一期增多,铜兵器以钺和巴式剑为主,出现了将巴式剑加以改装的情形。兵器

    还有矛和戈,但很少。此外还见有铜带钩、铜镜、半两钱,新出现了铁器。印章比第一期增多。

    第二期与第一期相比有了一些变化。葬具出现了船棺内的小棺,随葬器物中出现了平底罐、壶等中原特色的器物。巴文化特有的巴式剑也被改装了,渐渐趋同于汉文化。特别是出现了半两钱、铜镜等汉文化遗物。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和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了三座秦代墓。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随葬器物中的陶器多已破碎,能辨出器形的有圜底釜一种。

    铜器分为容器、兵器和乐器几大类。铜容器有甑、釜、罍、鍪、豆、盒、盆、壶等,兵器有巴式剑、钺、戈、弩机、矛、戟等,乐器有编钟,钲、 于等。

    这批墓葬的时代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彼此前后衔接。战国以后巴文化的面貌基本可以从中得以揭示。

    战国以后的巴文化虽然仍保留有早期巴文化的一些代表性器组,如陶釜、圜底罐、豆等,但陶器中明显少了一些器类,如灯座形器、鸟首形柄等。铜器则成为巴文化的新特色,特别是一组以釜、鍪、甑为组合的铜容器和柳叶形剑、烟荷包式钺等兵器为这时巴文化的典型特征。巴人的器物上盛行虎纹、掌心纹和巴人图形符号标志。虎的形象常出现于器物上,如虎纽、虎头饰等。巴文化也融合了更多外来因素,如西土的秦文化的鍪,中原文化的甑、罍、壶,邻居蜀文化的舌形钺,楚文化的编钟等。

    战国晚期以前,巴文化的传统非常明显,陶器中以釜、罐、豆的组合为主,铜容器组合为釜、鍪、甑,铜兵器则主要是巴式剑和舌形钺。葬具以船棺葬为主。到了秦汉时期,巴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传统的因素逐渐减少,而秦汉文化的因素则渐渐占主导地位。如陶器仍保留有釜、罐、豆的巴文化特色外,新增加的平底罐、壶等汉文化的器物,而铜器则基本上同于中原。就连巴式剑也被加以中原式改造。葬具出现在船棺中置一小棺的情形,似乎是在棺椁制过渡。这些变化说明了巴文化逐渐为秦、汉文化所同化和取代,最终融入汉文化之中。(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编辑:东子  来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