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穿越雄伟壮丽的山峡后,由东急折向南,就到了湖北宜昌,进入"极目楚天舒"的中 游两湖平原,一直到江西鄱阳湖口,这便是长江中游区域。即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古人 常说:"两湖熟,天下足",主要指的就是这两大平原。
长江流域是一个在自然地理方面有着频繁的文化联系、物质交换、普遍存在因果关系的区 域。 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由于长江的纽带作用,流域内的文化、物质、信息交换比其它区域 要频繁得多,这些都是长江流域不同于其它区域所特有的性质,而长江中游在这方面的优势 也更为明显。长江中游是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它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和同处于长江下游 的吴越文化是紧邻却异同互见,但又互相渗透、吸收,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文化圈。
荆楚文化作为一个大地域文化,其中又含有若干个基本的子文化,如江汉文化,湖湘文化 、江淮文化,在这三个文化周边还有一些边缘文化。荆楚文化的地域中心在两湖,所以说, 两湖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核心。
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一南一北,在人类文明早期,同时迅速的发 展着人类的原始农业,楚文化的出现是长江流域几千年原始文化发展结晶。在此基础上生长 起来的荆楚文化经过楚国时期的发扬光大,将它的光辉映照了整个中国。
楚文化的兴起,有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位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西有巫山、荆山 耸峙,北有秦岭、桐柏、大别诸山屏障,东南围以幕阜山地,恰似一个马蹄型巨大盆地,唯 有南面敞开,毗连洞庭平原。在这里,长江横贯平原腹部;汉江自秦岭而出,逶迤蜿蜒;源 出于三面山地的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形成众水归一,汇入长江的向心状水系。千万年来,由 于巨量泥沙的淤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尤其是在古代,这是"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荆有云梦,犀 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 鼋 为天下富。"至今长江中下游各地,仍被誉为鱼米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楚人可用较粗放的农耕渔猎方式就能获得美食,比中原人较少生存之 忧和劳作之苦,心情性格自然开朗活泼,闲暇时间也相对要多一些,这样,也就有条件来发 展、丰富自己的饮食生活。另外,由于楚人主食为稻米,稻米不如麦面可以制出许多花色品 种 ,因此楚人便想法以多样的副食的菜肴品种来改善主食的单调状况。加之东周以来,楚国生 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楚人的衣食住行也就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均 得到尽善尽美的发展,特别是在饮食文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最能代表当时的烹 饪水平。《楚辞》对楚人的饮食结构及菜肴品种作过具体的记载,《楚辞·招魂》中说: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禾爵麦, 黄粱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此。 肥牛之腱,月需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月而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凫,煎鸿仓鸟些。 露鸡肤 ,厉而
不爽些。 米巨米女蜜饵,有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酝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在《楚辞·大招》中也列有一些美味菜肴,这就是: 五谷六仞,设菰粱只。 鼎月需盈望,和致芳只。 内仓鸟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徕,恣所尝只。 鲜 甘鸡,和楚酪只。 醯豚苦狗,脍苴莼只。 吴酸蒿萎,不沾薄只。 魂兮归徕,恣所择只。 炙鸹蒸凫,炎占鹑陈只。 煎鱼责月霍雀,遽爽存只 。 魂兮归徕,丽以先只。 四酎并熟,不涩嗌只。 清馨冻饮,不 役只。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
《楚辞》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表现出的楚国饮食文化却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如果要 了解这一时期楚国的烹饪技艺和菜肴品种,以上两段文字是不容忽视的,它的篇幅不长
,但 却相当丰富和完整,可以说是两份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南国特色的楚人食谱,显示出楚人精 湛的烹饪技艺。这一食谱中诱人的美味,被称为当世的珍肴,《淮南子·齐俗训》中就有" 荆吴芬馨,以啖其口"的赞语,反映了楚国已成为春秋列国的美食之乡。 在上面这些佳肴里,肉食就达三十多种,除常见的六畜外,还有鳖、 (大龟)、鲤、鱼责(鲫鱼)、凫(野鸭)豺、鹌鹑、鹄(天鹅),鸿(大雁)、仓鸟(黄鹂)、乌鸦等等。在烹饪技艺上, 楚人讲究用料选择,以楚地所产的新鲜水产、禽鸟、山珍野味为主,制作中又重视刀工和火 候,富有变化,如"月而鳖炮羔"中"炮羔"的做法,就与 西周"八珍"中的"炮豚"相似。"八珍"制作法详见《礼记·内则》。这 个菜要采用烧、炸、炖、煨等多种烹饪方法 ,工 序竟达十道之多。在调味上,楚人更为讲究,"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就是说在烹调过程 中把五味都适应地用上,开中国饮食五味调和之先河。《楚辞》在对膳羞的描述中都涉及 了五味调和的问题,反映了楚国菜肴味道的丰富多样,堪称中国美味的源泉。 由于楚国夏季气候炎热,人们爱喝冷饮,所以《楚辞·招魂》中说:"挫糟冻饮,酎清凉 些","挫糟"就是去除酒滓,"冻饮"就是将冰块置于酒壶外,使之冷冻,这样饮用起 来就清凉爽口。冻饮制作十分复杂,首先要有冷藏设施,即冰窖,类似于井,据考古发现, 在楚都纪南城中部,有不少冰窖,其中有处十八眼窖井密集在一起。每到隆冬季节,就将冰 藏之于内,到天热时,作冰镇美酒佳肴之用。《一九七九年纪南城古井发掘简报》 ,《文物》1980年第10期。当时有一种青铜器,称为"鉴",类瓮,口较大,便是 用来盛冰,以冷 冻酒浆和菜肴之用,后人称"冰鉴",这在楚墓中较为多见。如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就出土了两件冰(温)酒器,这也证实了《楚辞·招魂》中的记载。参见后德俊《从 冰(温)酒器看楚国用冰》,《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楚国饮食不但讲求色、香、味、形的美,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 、器是楚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五个方面,楚国最富特色的是漆制饮食器具,楚墓中出土的
木雕漆食器有碗、盘、豆、杯、樽、壶、勺等,其形制之精巧,纹饰之优美,常令人惊叹不 已。漆食器具有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可依审美 要求变换花样等优点,所以,它逐渐在华夏各诸侯国的生活领域中取代了青铜食器,而楚国 是当时产漆最多的地方,楚国漆食器最负盛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列国之冠,并大 量输往各国,成为各诸侯国贵族使用和收藏的珍品,楚食与楚器相得益彰,这从一个侧面也 反映也楚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
荆楚文化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其内部又因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不一,又表现出若干差异性,形成了江汉文化和湖湘文化,这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形成 了两大菜系--湘菜和鄂菜。这两大菜系,均为全国十大菜系之列,其风味有同有异,相同 之处就是继承了楚人注重调味,擅长煨、蒸、烧、炒等烹调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湘菜偏重 酸辣,以辣为主,酸寓其中。湘人嗜酸喜辣,实际上与地理环境有关,湖南地多山区和卑湿 之地 ,常食酸辣之物有祛湿、驱风、暖胃、健脾之功效,而且,由于古代交通不方便,海盐难于 运达内地山区,人们不得不以酸辣之物来调味,因此,养成了人们偏爱酸辣的饮食习俗。鄂 菜的调味则偏重咸鲜。湖北素称"千湖之省",淡水鱼虾资源丰富,而咸鲜口味的形"可 能与楚人爱吃鱼有关,因为鱼本身很鲜。"方爱平《荆楚饮食风俗 撷谈》,载《楚 俗研究》,186页,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年。又由于湖北有"九省通衢"的雅称, 因而在饮食 上的兼容性很强,鄂菜吸收了长江上游的巴蜀,长江下游的吴越,乃至中原、粤桂各地饮食 文化的精华,因而形成了以水产为本、以蒸煨为主、雅俗共尝、南北皆宜,既有楚乡传统, 又有时代特点的风味特色,体现了长江中游区域的饮食文明。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历史上有"吴头楚尾"之称,部分地区又曾属越, 所以江西的饮食习俗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又由于江西在历史上曾是儒、佛、道三教的活 动中心,合流之处,因而在饮食上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饮食文化结合的特点,它创制出了 许多养生药膳。(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编辑:东子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