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首页 再说长江 线索征集 主题活动 长江百科  
 
千湖之省话湖泊
央视国际
  

    一、云梦与云梦泽

    很久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迟至隋唐以前,江汉-洞庭平原是一个连成一片的浩瀚的内陆 湖,它产生于史前时期,名叫"云梦泽"。后经长江、汉水及湘、资、沅、澧等河流的泥沙 淤垫,逐渐分割,才形成后世的江汉-洞庭湖群。本世纪70年代,谭其骧、石泉两位历史地 理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直探本源,得出重要结论:大云梦泽说是不符合历史真 相的错误见解。同时期自然地理学者的研究也否定了古云梦泽跨江南北的谬说。但至今不加 分析地采用古人谬说的仍大有人在,并见诸近几年的论著。这里有必要略作分析。 本小节主要参考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载《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石泉 、蔡述明合著:《古云梦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云梦"与"云梦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前者指春秋战国时期楚 王游猎区,后者专指狩猎区中的湖沼。《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第88~8 9页。"云梦"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早期文献,渊源可上溯到春秋,如《左传》中有云阝国之"梦",又有"江南之梦"。《左传》宣公四年和昭公三年。《尚书·禹贡》中"云土梦"。"梦"是楚国 方言,本义为泽薮,引申义指泽薮四周可供狩猎的大片山林原野。"云"据石泉先生考证为 地名,指郧国、云中等,所以在先秦文献中,"云梦"往往与田猎活动联系在一起。《墨子 ·公输第五十六》:

     荆有云梦,犀凹麋鹿满之。

    《战国策·楚策》:

    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凹虎嗥之声若雷霆。有 狂凹儿 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王抽旃旌而抑凹儿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 "说的是楚宣王在云梦狩猎,猎队共有上千辆套着四匹马的车子,旌旗蔽天,放起野火就像 天空出现了云霓,受惊的虎凹儿的嗥叫声有如雷霆。突然,一只发狂的虎凹狂奔至车前,楚王弯弓搭箭,一 发而中。楚王挥舞旌旗,高举凹儿头,仰天大笑,说:"快乐啊,今日之游猎!"

    《吕氏春秋》卷二十三(直谏)篇云:

     (楚文王)畋于云梦,三月不返。

    屈原在《楚辞·招魂》篇里也提到他随楚怀王的猎队在云梦里驰骋,怀王亲自射中一头青凹儿。

    "云梦"又可指泽薮,这在战国文献中就有记载,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 梦。"但形成一个专指湖沼地貌的"云梦泽"概念是在汉魏六朝时期。孔安国注《尚书·禹 贡》"云土梦作"时,已有"云梦之泽"的提法。到晋杜预注《左传》定公四年"入于 云中"句,更简明地提出了"入云梦泽中"的概念。如按石泉先生所考,此注疑为唐人所羼 入,非杜原注,那么,至迟刘宋初年已完成了这一专用词语的演进。刘宋《永初山川古今记 》中已有"云梦泽,一名巴丘湖"之说。转引自《太平寰宇记》卷146荆门军长林 县"云梦泽"。"云梦"与"云梦泽"词义的区别,要求我们分析先秦文献时,注 意它们在文中的实际含义,不可混淆为专指湖泽的概念。

     基于此,先秦"云梦"与"云梦泽"的地理位置与空间范围也有区别。云梦范围比云梦泽 广大,它不仅有平原,而且包括丘陵山地。云梦泽只是这个著名狩猎区内的湖沼。此其一。 其二,云梦泽没有跨过长江,只限于荆江北岸江汉平原范围内。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明 确指出平原广泽"缘以大江"。

     对于云梦泽在江北的具体位置及形态,则说法不一:谭其骧先生认为:"云梦泽"只限于 江北,春秋时分为两大块,一在今天门、应城两市一带,一在今江陵以东与城陵矶至武汉长 江段西侧泛滥平原之间的江陵、潜江、监利、沔阳、洪湖西北部一带。到了战国"云土梦作 ",汉口北岸天门、应城那片云梦泽已被耕垦。秦汉时期,随着荆江三角洲及潜江附近汉 江三角洲的推移,云梦泽主体向东向南移动到监利、石首江北部分及洪湖西部,到三国时, 主体更东移到监利以东、洪湖西北,泽区逐渐收缩,淤浅。延至魏晋,著名的云梦泽薮完全 解体,演变为许多湖泊陂池。

     石泉先生认为江汉平原湖泊众多,"云梦泽"只是特指其中几个。同一历史时期江汉平原 往往有不止一个云梦泽异地并存,但其中只有一个最著称;而不同时期,最有名的那个云梦 泽,又常不在一个地方。每个云梦泽面积都不是很大。具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江汉平原有 两个"云梦泽"。一是在今钟祥、京山之间的"云杜梦",它最古最著名,汉初消亡;一是 在今钟祥西北境?quot;江南之梦"(此"江"非指长江,而是指今蛮河),著称于汉魏六朝, 时又称"华容云梦泽"。汉代又出现了一鲈泼卧螅丛诮癜猜健⒃泼我淮?quot;安州云梦" ,它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著称于隋唐、北宋。

     汉魏以后,人们或已不了解"云梦"古义,或不细阅文献,对"云梦泽"的解释越来越偏 离其本来面目,将"云梦"与"云梦泽"概念混一,云梦泽的范围越释越大,被说成跨江南 北,拥有整个两湖平原。始作俑者是杜预,他在《左传》昭公三年"江南之梦"句下注云: "楚之云梦跨江南北"。如按石泉先生所考,此非杜注,是唐人羼入的,那么,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已有了大云梦泽雏形。他把先秦至汉晋时的各种有关云梦泽的说法综汇在一起, 作了"跨川亘阝显,兼苞势广"的解释。唐初 孔颖达在其《五经正义》中说,《左传》"言江南之梦,则江北亦有梦矣",从而推断出, "则此泽跨江南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则更明确地把洞庭湖看作古云梦泽的一部分, 形成了流传很广的谬说。到明清,又形成了"云"在江南、"梦"在江北和"云"在江北、 "梦"在江南两种对立说法,还有江北江南随处可称"云"亦可称"梦"的解释,众说纷纭 ,不一而足。从此,大云梦泽说始占压倒优势。其中,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更具体描述了大云梦的范围:

     今巴陵(今湖南岳阳市)、枝江、荆门、安陆之境,皆云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 南北,为泽甚广。

     稍后的胡渭在其《禹贡锥指》中对云梦泽范围的解释又有所扩大:

     东抵蕲州(今湖北蕲春),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为云梦。

     他心目中的云梦泽不仅包括两湖平原,而且延伸到鄂东沿江平原江北部分。虽然清顾栋高 《春秋大事年表》,齐召南《水道提纲》等文献对云梦泽的指认与胡渭有出入,但大云梦泽 说已经深深扎根于这些学者心中,并严重影响到后人对"云梦泽"的正确认识。

    二、"洪湖"水,浪打浪

    百里洪湖,宛如一颗晶莹的宝石,点缀于万里长江中游,镶嵌在江汉平原南端。它与烟波浩 渺的洞庭湖隔江相望,仿佛一对姊妹湖。

     洪湖在湖北省南部洪湖、监利两县之间,东、西均通长江,是现江汉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 。

     据专家考证,洪湖形成于2500年前,约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五代以前,以洪狮至新 闸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小湖,两湖相距5千米,西部比东部稍大。五代两宋,湖面缩小 ,沼泽发育。至明嘉靖、万历年间,洪湖湖体迅速扩展,东西两部分联成一体"洪湖"也 始见载于嘉靖年间童承叙所著《沔阳志》。从明末至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于人类的垦殖 活动, 洪湖再次收缩,形成南北排列的上洪湖与下洪湖两部分。据《洪湖地方志·地理分 册》称,19世纪以前,洪湖的面积"仅及现今的五分之一"。随着垸田盲目兴筑的恶性发展 ,江汉平原内尤其是四湖地区其他湖泊蓄洪能力削弱,洪水日益雍塞于地势最低的洪湖洼地 ,大致到道光年间(19世纪中叶),周围的堤垸溃决,洪湖再次迅速扩大,至本世纪50年代 ,湖面达到100多万亩,水面辽阔,号称百里,50~70年代,在洪湖周围进行了三次较大规 模的围湖垦荒活动,使洪湖面积迅速缩小。由于有湖堤阻隔,即使在洪水期,湖水也不能抵 达内荆河天然堤,围垦的结果虽使湖泊面积大大减小,但也减少了大江入湖泥沙量。特别是 1955年,在洪湖县的新滩口建闸以后,使洪湖由一个吞吐型湖泊变为一个半封闭性湖泊。蔡述明:《洪湖沼泽化与成土过程及其开发利用方向》,载《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综 合开发及湖泊生态环境优化研究》,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 现洪湖湖面南北长44.6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28千米,湖水位24.5米,面积约413平方千 米(包括浅水水草丛生区域),平均水深1.35米,最大水深为3米多,是长江中下游沼泽型 浅水湖泊的典型代表,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名列第八。

     洪湖具有调蓄、灌溉、航运、水产、旅游的功能,是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水库",每年 调蓄入湖水量8×108立方米,灌溉"四湖地区"下区近100万亩(6.67万公顷)农田。它 不仅是调节四湖总干渠水位的总开关,而且又是江汉平原重要的水产基地。野菱、野莲、野 藕、芦苇、芡实等水生植物遍布,淡水鱼有74种,分属18科,常见的有鲭、鲢、鳙、鲤、鲫 、乌鳢、鳊及名贵的鳜鱼、甲鱼等,年产量近1500万公斤,还盛产水虾、田螺。

     洪湖水草茂密,气候温和,鱼类丰富,还是野鸭、飞雁等候鸟栖息觅食越寒过冬的理想场 所。越冬水禽有39种,仅野鸭就有18种。在品种繁多的野鸭大家族中,有春去冬归,来自北 国的黄鸭、八鸭、青头鸭、中鸭,可在冬春捕获;也有在这儿"安家落户"的蒲鸭、黑鸭、 鸡鸭,可常年猎取。洪湖野鸭一次可猎取成百上千只,常年产量多在30万斤以上,占湖北野 鸭产量一半以上。野鸭制品--毛扇、羽绒衣、野鸭精等畅销国内外。

     洪湖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水生资源,而且还有着极为秀美的湖光山色。春天,碧攒攒,绿 丛丛,鱼游浅底,渔歌互答;夏日美丽纯洁的荷花装点洪湖;金秋时节,一望无垠,满湖飘 香;隆冬腊月,广阔的湖面,野鸭群集。

     洪湖两岸,更不乏探胜寻幽之处:既可以仔细考察一番五通庙原始公社遗址;也可以饱览 螺山、黄逢山等地从春秋至元明的大量古墓群;而附近的赤壁古战场,可体味东汉末年"火 烧乌林"的壮烈情景;如果身临"跑马岭"、"射凤台"、"打金场"、"绣花堤",又可 追念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驰骋疆场英姿!

     说到洪湖,最想瞻仰的是永垂史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 瞿家湾,寻觅当年洪湖赤卫队跟随贺龙转战洪湖的戎马足迹。

     洪湖瞿家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年,贺龙、周逸群等同志就在这里指挥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和地方赤卫队、游击队转战百 里洪湖,驰骋大江南北,打败反动派多次围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瞿家湾位于洪湖县城西北35千米,1927年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29年7月,正式成 立 "洪湖游击队"。1931年,湘鄂西苏维埃政府由监利周老嘴迁至此,1932年,红军撤退洪湖 后,这个只有千余人口的小镇曾遭受反动派的多次严重破坏,但在地下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 众的英勇保护下,一些重要的革命旧址仍然存留下来,解放后几经维修,已基本恢复旧貌。

     如今瞿家湾街道和建筑风貌仍如当年。小镇东南临洪湖,港汊交错,芦苇飞翠,荷花飘香 ,鱼跃浅滩,鸿雁翔集,濒湖远眺,水天一色,渔舟猎艇游弋于万顷碧波之中,风光明媚喜 人。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今日变成秀丽多姿的水乡。

     "洪湖水,浪打浪",悦耳动听的歌声,唱遍全国,吸引人们亲自看一看这颗江汉平原的 明珠。

    三、徜徉东湖诗画中

    如果把武汉比成一个妙龄少女,那么城区中十个大小不同的湖泊,就像十颗宝石装点在她的 身上。而位于武昌东郊的东湖,则是最耀眼的一颗。

     碧波万顷,平滑如镜的东湖,有32.7平方千米,是杭州西湖的五倍多,储水近1亿立方米 ,景色优美。在一个大城市中有如此大的湖面,为全国所少见。

     东湖由郭郑湖、水果湖、汤菱湖、小汤菱湖、小潭湖、团窝、雁窝等湖泊组成,并通过沙 湖港、青山港与沙湖、杨春湖、戴家湖等相连,构成一个小型湖泊水系。东湖水系全流域面 积约为190平方千米。东湖原为敞水湖,通过青山港与长江连接在一起。湖水夏涨冬枯,基 本上受长江水位涨落的控制。自青山港建闸后,东湖由天然湖泊转变为人工控制的内陆水体 ,全湖水位变化平缓。东湖虽属浅水湖泊,但它在整个江汉湖群中相对较深,最深处近6米 ,平均深度为2.46米。

     有关东湖的成因,以往研究者说法颇多,有的认为"系由断层破裂而成";俞建 章、郭鸿俊:《武汉三镇地质志略》,《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8),1948年 。有的指出,江汉平原一系列湖泊系从统一的古云梦泽分隔开来;杨怀仁、 陈钦銮等:《长江中下游(宜昌-南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 论文选集》(地貌),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有的指出,"南东湖是断裂湖,北 东湖即为壅塞湖"。吴保禄:《东湖的成因》,《武汉晚报》,1963年3月25日第3 版。蔡述明先生在经过长期研究后指出东湖是一个壅塞湖。蔡述明:《武 汉东湖湖泊(第四纪)研究》,载《古云梦泽研究》。

    燕山运动时,由于受到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使湖区古、中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形成东西 走向的背斜和向斜,伴之发生北东-南西向断裂。由于岩性的差异,侵蚀能力的不同,出现 了地形与构造的倒置现象,基本奠定了湖区的地貌骨架。中新世时,经过长期的剥蚀,形成 如今残丘顶面的剥夷面。从早更新世开始,长江流水作用加强,长江从上游带来了大量碎屑 物质,在湖区沉积下来。晚更新世时,长江河口曾发生海退,长江刷深河槽,形成湖区第二 级阶地。晚更新世末,发生海进,侵蚀基准抬升,湖区沉积了河流相的粉砂-砂质粘土。进 入全新世时又发生海退,形成湖区第一级阶地。全新世以来,湖区阶地被分割成为波状起伏 的岗地。

    在东湖北面平原地区,整个第四纪趋于和缓下降,由于下降幅度为沉积物所补偿,因而未 能出现巨大的凹陷湖泊。全新世初期,由于长江多次泛滥,东湖北面形成了自然堤,拦截自 湖区残丘和阶地入注长江的水流,遂壅塞而形成今天的东湖。参据《武汉东湖湖泊 (第四纪)研究》。

    东湖形成之后,经历长期变化而成今天的面貌,总的趋势是湖盆逐渐缩小,淤浅。1916年 到1953年,东湖面积已缩小了6平方千米。如今的东湖,由于湖盆北面为砂质粘土岸易受冲 刷,南面迫临残丘,多为石质岸,因而北岸淤积比南岸快。现在,由于人为控制了水位,遂 使淤积趋于和缓。

     东湖在地质构造上,属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的一部分,位于东西略偏北走向的褶皱带。由 于挤压十分剧烈、湖区存在一系列断裂带。湖水沿着断裂谷地,深入陆地,形成众多的湖汊 ,构成了东湖湖湾交错,湖岸曲折的特点。据测算,全湖大小岬湾达120多个,湖岸曲折系 数为著名的洪湖曲折系数的2倍以上。这种曲折的湖岸,为风景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自然 条件。

     东湖山水之美,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元末明初的江南才子丁鹤年,早年定居武昌湖滨 ,留下了不少以湖光山色为背景的佳句。

     南浦幽栖地,当门罨画开。 青山入云去,白雨渡湖来。 石润生龙气,川光媚蚌胎。 芙蕖三百顷,何处著炎埃?

     就是诗人对东湖阴晴雨雾不同天气的形象描绘。但是,多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东湖并未开发利用起来,它的周边在60年前仍是一片荒原,蒿草蓬生。后 来有人把东湖周边荒地买下,投资建设,才初具今天东湖公园的规模。这个人叫周苍柏。

     周苍柏出身于武汉的工商世家,曾获美国纽约大学银行系商学士学位,归国后,很快在银 行界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叱咤风云的大银行家。

     大革命失败后,周苍柏目睹社会上政治腐败、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现状,深为武汉有些 市民沉湎于抽大烟、赌博、酗酒玩乐而感到痛心失望。他决心在有生之年,运用自已的财力 在东湖建成一个让城市居民正当游乐休息的公园。他在心中规划 着它的蓝图,决心先着手搞一个农圃。

     从1929年起,周苍柏开始在东湖边购置一小块一小块荒地,作为办农圃的基地。渐渐地这 一小块一小块荒地连成了大片。

     农场的土地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周苍柏将它命名为"海光农圃",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 血和个人积蓄。他聘请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农业技师来规划、管理,为首的是郎星照。又找 了几十名技术工人。于是,沟壑被填平,多余的小湖汊改筑成了道路,又铺上小桥,野草丛 生或乱石成堆的不毛之地逐渐出现了绿色,就像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一下焕发了亮丽的青春。 植上了9万株小树苗的"海光农圃",三面环水,湖光山色。真是青山隐隐水迢迢,换了人 间。

     解放前夕,大批达官贵人逃离大陆,而周苍柏却坚持留在大陆,静待解放。50年代初几位 中央首长有一天一起前往海光农圃参观,对海光农圃的景色、设施都表示甚为赞赏。周苍柏 当即表示,那我把它交给国家吧!

    周苍柏与夫人董燕梁

     偌大的一个海光农圃,苍柏先生当时仅留下儿女小时候度假去住的那所三开间的平房,其 余的土地、房舍、设备全部无偿赠送给国家。此段选自朱永珍:《中国之莺:周小 燕传》,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读者也许没听说过周苍柏,但他的女儿,被 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你一定不会陌生。

     海光农圃交公后,人民政府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工作,遂成为今天的东湖风景 区。几十年来,东湖一天天变得越来越美丽多姿,它以从未有过的秀色呈现在游人面前。

     东湖美就美在有山有水,辽阔的水域环抱着翠绿的小山,从湖东边的洪山之尾向南数起, 有南望山、珞珈山、喻家山等。从湖心亭举目四望,那深藏在林荫之中的各类建筑物和磨山 植物园的倒影,都在万顷碧波之中时隐时现,婀娜多姿,气象万千。

     东湖风景区主要有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等游览区。

     听涛区在东湖西北部,湖岸疏柳如烟,荷池翠盖如云,岗峦起伏,亭阁相望,湖滨平坦的 草坪与广阔的湖面相连,蜿蜒多变的港汊泊着众多的游艇。

     由北门过荷风桥、落羽桥之后,是一人工小岛。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巨大雕像,迎面 而立。屈原像端庄凝重,清癯飘逸,作昂首视天,款款漫步之状,仿佛诗人正行吟泽畔,高 诵长吟《天问》。叶剑英元帅曾题诗云:"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思有婵娟,行廉志洁泥 无滓,一读骚诗一肃然。"

     在屈原像的身后是三层高的行吟阁,此阁为四角攒尖顶,层层飞檐,上覆翠瓦,颇富民族 风格。除此之外,还有橘松亭、沧浪亭、湖畔客舍、屈原纪念馆,构成了一组以屈原为主题 的古典建筑群。

     湖边长丘,建有听涛轩,气势开朗。轩之南端有一长埂,直伸湖中,长埂尽头建有先月亭 。每当皓月临空,银光如泻,一湖清辉。

     在湖中心狭长的芦洲,建有湖光阁,亦称湖心亭,高19米,两层八角攒尖顶,檐皆外展, 卓俊俏丽。登临阁之上层,一览全湖,无限风光。芦洲前后,沙鸥隐现,冬季则鸿雁翔集, 另有一番野趣。

     沿湖北行,在一座小山岗上,耸立着九女墩纪念碑。相传,在1855年前后,太平军在武昌 保卫战中,有九位妇女参加战斗,英勇不屈,直至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悄悄地把这 九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英雄合葬在这里。为防止清王朝的毁坏,把九女坟改名九女墩。一百 多年来,烈士长埋荒土,英名长留史册。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建墓立碑,碑上刻有董必武 、宋庆龄、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 磨山是沿湖群山中的主要山脉,三面环水,六峰逶迤,长达4千米,民间有"十里长湖, 八里磨山"之说。山上松林苍翠,曲径环绕,奇石峥嵘,古洞幽邃。

     为了充分利用东湖的自然条件,人们又着手在磨山建设一些具有楚国文化色彩的景点。这 个庞大的建筑体系,以构思绝伦的"楚天阁"为轴心,楚乐宫、楚城门、九龟祭坛、天问馆 、离骚壁、渔父村、楚市及曾侯乙编钟陈列室均在其间。当人们饱览妩媚的湖光山色之后, 还可以欣赏幽雅而深沉的楚国古乐演奏。

     因大雁南来北往在此停留而得名的落雁区,泊洼交错,空旷辽阔,环境清幽。

     湖东的白马区因白马洲而得名。此洲四面环水,洲西有鲁肃的马冢。相传三国赤壁之战 ,鲁肃以吴国赞军校尉之职,助周瑜破曹后,转回夏口村,骑白马过洲,马陷泥中而死,葬 马于洲,称白马洲,也称陷马洲。沿湖丘岗绵延,丛林飞翠,现已辟为疗养区。

     东湖一年四季苍翠欲滴,鲜花不断。在风景区内有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花卉和盆景园。诸 如梅园、桂园、兰苑、樱花园、杜鹃园、唐菖蒲、水生花卉园、盆景园等,均扬名国内外。 最能体现江南特色和东湖风貌的还是菊花、荷花、梅花。

     每到深秋,东湖都要举办菊花展览。由数以千计的大立菊组合而成的菊花牌楼格外引人注 目,据粗略统计品种上千,盆花过万,风景区内遍地金黄。

     东湖风景区是我国赏梅胜地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培养,梅花品种100有余,成都的"老人美大红"、"傅粉";昆明的"绿萼台阁";歙县的"徽州檀香"、"素白台阁";上海的 "香雪宫粉";无锡的"银江";南京的"乙女梅";合肥的"送香";重庆的"金钱绿萼 大羽";北京的"骨红照水"纷纷在这里争奇斗艳。……难怪有人把东湖说成是全国名贵梅 花之总汇。

     水面辽阔,山峦叠翠;冬梅吐艳,夏荷争光;磨山寻古,落雁探俗。如此风光漪旎的东湖 景致,其魅力竟然长期落后于杭州西湖,每年接待的游客只有150~200万人次,仅及西湖的 1/7。东湖不仅游客数量少,而且逗留的时间也少,平均仅为40~60分钟,游人尚处于自发 而来的分散状态,省内占65%,这其中武汉市就占去了80%,海外游客人数则只占总数的5 %。

     可以说,东湖旅游业尚于基本封闭的初级阶段。这一是因为东湖的"水"文章远没做足。 以湖面宽广而著称的东湖,其水面娱乐活动仍限于划船、水上快艇等少数一般项目,游泳活 动也受到水质污染的限制,使游人望水兴叹。二是风景区开发尚不够。在东湖风景区内,未 进行旅游开发的水面占湖水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陆地未进行旅游开发的竟占71%,外围的珞 珈山、洪山、还有宝通寺等文物古迹和水生所白鳍豚都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三是景点建设缺 少大变化。东湖经过50年的开发,新建了朱碑亭、千帆亭、盆景园、滑道等景点,但许多游 人仍感到景观缺少大的变化。四是有组织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机构也未建立。龙滢: 《东湖何日胜西湖》,《楚天都市报》,2000年2月15日第3版。更让人感到遗憾的 是,东湖水质的恶化让一些常年吃东湖水的武汉人不得不改吃长江水。如何改造和开发东湖 旅游资源,使其重振雄风,一直是东湖管理者的一块"心病"。

     令人欣慰的是,眼下管理部门正加大景区的开发力度,在1999年制定了东湖截污工程时间 表,在2000年之初,通过了《东湖风景区旅游业总体规划》,敲定了东湖新世纪发展蓝图。 该《规划》将东湖的未来定位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并建议投资20.9亿元进行大 规模改造,投资主要用于旅游项目及与之配套的道路、电力、环保、绿化等基础设施。《规 划》拟定了3项工程,以重塑"江城明珠旅游形象":环湖造景工程(主要改造美化环东湖 道路);旅游广场工程(包括东湖欢乐广场、东湖黄鹂广场、磨山楚文化广场、屈原名人广 场、落雁生态广场、鲁迅广场、花仙子广场和梅花广场);旅游灯光工程(包括东湖路、十 里长堤、楚天台与楚市、黄鹂广场、梨园广场、落雁生态广场六大灯光带)。专家们相信, 在完成东湖治污工程和三大工程之后,东湖将成为来汉旅游者的必游之处,2005年旅游者可 达373万人,比目前增加1倍。龙滢:《三大工程重塑江城明珠》,《楚天都市报》 ,2000年2月15日第1版。

     "东湖暂让西湖美,今后将比西湖强"。这是朱德同志在1954年3月游览东湖时的题诗。 从此,"赛过西湖"就成为许多武汉人的心愿。相信经过武汉人的努力,山青水秀、风光旖 旎的东湖"比西湖好"将不再是梦。

    (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编辑:东子  来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