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注视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30日 16:19
肖同庆(总导演)
事实上,在最初的策划案中,我仍然被宏大叙事所诱惑,我曾设想将总片名定为《见证三峡》,共分四部,每部四集:第一部,岁月江山,讲三峡文明流传。第二部,世纪工程,讲三峡工程的建设史;第三部:故乡两岸,讲三峡人文;第四部:逝者如斯,讲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等我们从三峡踩点归来,竞厌倦了这种结构工整的布局和考量,决定将镜头对准三峡平凡的人们,对准他们平凡的生活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平凡的土地。拍摄完毕,我们将整个系列片的名字改为《守望三峡》,在我看来,只有“守望”二字才能准确描述那些长江两岸正在顽强生存的人们。
我无法释怀的是:在宏伟工程的背后,在悠久文明的近前,每天都发生着微小但不容回避的故事,它们足以感动后人,彪炳史册。我举个例子:在三峡库区,有5万座坟墓正往高处迁移。——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也为了“不让祖先泡在水里”。它肯定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迁坟活动。它虽只是一项伟大工程的很小部分,却深深牵动着百万移民对于祖先、土地与历史的感情。
对我们来说,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沧桑巨变,也不可能实录所有的历史,那么,就让我们的镜头记录下那些打动我们的每一个故事和细节吧。
江水难得有清澈的时候了,江面上船只穿梭来去,人们依然在长江岸边挥汗如雨地劳作,这样的日子已不知过了多少年。随长江的曲折而弯曲着长长的石板路,繁衍着世世代代的繁华。它们样子现在看来陈旧而衰老、灰暗而潮湿,但长江的潮来潮往给了它无尽的新鲜和活力。黄桷树长在城墙的墙体上,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暴露在墙外面,粗大的根虬盘着、扭曲着,像瀑布一样向四面八方散去。
这是我们看到的三峡。
大昌古镇的老人门迁走了,又回来了,他们依然守着自己的小摊点辛苦度日,老人说他要埋在这里,背后的山上是他祖祖辈辈的坟墓。奉节老城已成一片瓦砾,废墟上,一群民工在搭蓬掏砖,在江水漫上来之前,这是他们的唯一生计。在巴东,一位91岁的老船工在造自己最后一艘帆船,在江上漂流了一辈子的老人,离不开船。
这是我们镜头里的三峡人。
还有凄美的皮影戏腔,还有悲壮的川江号子,还有悠扬的二胡曲调,当然还有三峡人执著的诉说。
这是我们听到的三峡声音。
和波澜壮阔的三峡工程相比,这只是一个个平凡三峡人走的一小段平凡的路,但这段路,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充满最复杂感情的一段路程。
三峡沿岸从1994年12月14起就机器隆隆,长江三峡工程—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日夜不停地施工建设。人们还不能准确知道即将形成的巨大水库将会怎样改变未来的生活,但对于许多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永远值得珍惜的:那就是数千年直至今天,他们以及他们的祖先曾有过的挣扎与奋斗,曾有过的感情与记忆,曾有过的痛苦与欢乐。可以肯定,正因为存在这一切,正因为不能忘怀这一切,正因为感恩于这一切,这里的青山绿水,以及其间的那座大坝,才被活着的人们,赋予了希望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