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有人会问,目前南极对于中国尚无实际的商业价值,也不具备移民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千辛万苦远赴南极去留下自己的足迹呢?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我校葛剑雄教授跟随我国第十七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这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下反思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思考着南极对地球、对人类、对生命的意义。
南极对中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南极还是一个没有任何领土主权的地方。《国际南极条约》已经冻结了南极的领土主权,但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未来解决南极主权问题无非有三种思路,一种就是按照相邻南极各国边境线对着南极的轴线的连线划分;其二就是交给联合国解决;三就是在南极条约的体系下解决,即一定要在南极考察并常年设立考察站的国家可以参与。前面的两种做法基本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在未来南极问题上有发言权,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考察队伍,设立自己的考察站。有着10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00万人口的乌拉圭甚至一些内陆小国也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除了科学考察的因素外,显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在未来南极问题上赢得更大发言权。
南极考察有着科学的价值。那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一个没有土著人口的洲,大约一个半中国大。在南极,大约只有不到5%的土地可以在夏天露出冰雪。南极的上空有臭氧层的空洞,极地周围有海洋环流,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实验室,其它地方都不具备。她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全人类的未来,所以我们不能放弃。
去南极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是突破一个人的极点。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而这恰恰是中国缺少的。对海洋的探索、对地理考察、科学探险,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都是不发达的。一个民族要在世界复兴,要崛起,就要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为了科学,为了超越目标而努力的精神,一种探险探索的精神,这就是去南极的特殊意义。
葛教授最后说,在国际上,进行这些活动的人,都是由青年、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完成。世界知名的探险家,要有非常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北大有一支登山队,复旦还没有。葛教授殷切希望复旦将来有这样的人。
来源:郑志毅 复旦校刊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