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五章 浏览灰色悲情 |
|
不管战争在场面上如何壮观激烈,但毕竟人们是不喜欢战争的。在政治学上,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说法。而在常人的反映里,战争是野蛮暴力的演示,带来死亡恐惧和灾难。铁血征战的欧洲古来一直受到战火的困扰,所以欧洲人对战争似乎有更深的切肤之痛。许多影片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着反战思想。
以波兰电影《大战的真正结束》(1957出品)为例,它以非常强烈的对战争的厌恶情绪描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影片主人公是一位建筑师,因战争期间曾经在集中营里受过磨难,心理变态,精神恍惚,最后自杀。影片的寓意在于,直到工程师之死,战争才真正结束。
再比如,冷餐时期西德电影《桥》(1959)也是一部地道的反战电影。二战即将结束,生活在德国某城市的七个小伙子终于长大了。他们的老师不希望这些年轻人上前线当炮灰,便通过一些关系,安排这些小伙子在家乡附近一座桥边站岗。一位中士负责照顾这些小伙子。一次,在侦察活动中,中士被人误会为逃兵击毙了。一片混乱中,有一位小伙子也送了命。战争成了毫无意义的自相残杀,幸存的年轻人几乎已经精神崩溃。这是战败后的德国拍摄的第一部引起国内外影响的影片,战争就要结束了,恐惧和希望伴随着已经被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的人们,而年轻人从不明就里到番然悔悟,明白了战争的血淋淋的本性。
远离欧洲腹地的北欧瑞典虽然很少涉猎战争题材,但却没有回避反战主题。影片《波罗的海的悲剧》(1970)就向我们讲述了一则有关战争后患的故事。
二战结束时,有一百多名曾经为德国作战的波罗的海官兵逃往瑞典避难。其中有一多半人被瑞典政府遣返。有人为了逃避惩罚,不惜自残四肢,甚至选择了自杀。那些被遣返的人到了苏联后大多数人得到了既往不究的待遇。战争中的各个国家都会毫不动摇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其结果就会给普通的战争参与者,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带来无法左右命运的惨剧。从几部反战影片的分析,可以大致勾勒出欧洲战争电影的反战轨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