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寻奇] [台湾故事] [百家姓] [寻亲絮语] 
 

房山石经回归地穴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的云居寺,是海内外著名的寺院,因为珍藏着许多非常宝贵的佛教经集,素有北京敦煌的声誉。

  北齐南岳高僧慧思,为了让佛经世代保存,想出了把佛经刻在石头上的想法,他的弟子静碗和后人弟子们,自1300多年前的隋代开始,历经唐、辽、金、元、明、代代相传,长达千年之久,共刻石经1122部,3572卷,刻石14278块,共刊刻了3500多万字的经文,分别珍藏于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的藏经地穴内,这些石经世称房山石经。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 徐苹芳:房山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是保存中国佛教经典的一个巨库,很多重要的经典,都保存在这里边,所以,它对研究中国宗教史、对中国文化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56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房山石经进行了历时三年的勘测和发掘,其中在石经山藏经洞发掘的隋唐石经4196块,经整理拓印后,又重新封存到原来的九个石经洞内。在云居寺地穴内发掘的辽金两代的10082块经板,在整理后,一直存放在库房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存放条件简陋,当年刻经时所选的石材质量不一,再加上多年来严重的大气污染等原因,辽金石经库内的石经已出现严重的风化,有的字面脱落,有的表面呈粉沫状。这是同一块石经,当年出土时的拓片和40多年后的拓片,十分明显,前者字迹清晰,后者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解决石经风化等问题,已刻不容缓。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 梅宁华: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们想,用不了多长时间,可能相当一部分石经,那就完全成为一块光秃秃的石板,什么也看不到了。那么它的文物意义(就无从谈起)。从我们保护者的角度来说,我们愧对于祖先,愧对于后代。

  1998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多次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研究保护石经等问题,并组织一些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提出了采用地窖式恒温、恒湿、充氮等手段,确保石经的存放质量。

  1999年8月,在辽金石经地穴的原址,建成了回藏石经的地宫,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为全封闭地下窖式建筑。整个建筑由主藏室、附属储藏室、机房和参观廊组成。石经回藏地宫后,穴内空气将置换成纯度为99%的氮气,石经将长期处于相对衡温、衡湿的保护条件,这些有效的措施必然会延长石经的保存寿命。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 徐苹芳:这个方案,我想,这种保护的办法,我个人看,恐怕是在目前可行的,最稳妥的一个办法。如果我们以后还有更好的保护办法的话,我们还可以从库里提出来,另外改变。

  1999年9月9日,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宾朋同数万名群众在云居寺欢聚一堂,共同参加了房山石经回藏的盛会。上午9时9分9 秒,四名工作人员将10082块辽金石经的最后一块经板,回藏于云居寺新建的石经地宫中,千年石经还归故土,从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