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近都市“驴友”:我要辞职去旅行啦! |
|
|
|
|
|
在一个旅游网站上,我看到一个叫“驴坛”的网友论坛,里面的朋友自称“驴”互称“驴友”,他们管背包旅行者叫“背包驴”。“驴友”们常在“驴坛”上发帖:“我要辞职去旅行啦!”跟帖者众,有人嚷嚷要跟着去,有人细心给予指点,有人送上祝福。辞职去远方走走,这在“驴友”们的生活里已经成为“习惯”。 第一次感受“驴友” 在环市东路一间小小的旅游吧里,我见到了阿超,开始了第一次的和“驴友”的亲密接触。阿超很快又要辞职了,这将是第三次,而三次辞职都是为了西藏。第一次兴冲冲地辞去工作,却没想到朋友们爽约了,老板挽留他,他便留下了。两个月后,阿超又在“驴坛”上找到“驴伴”,再次辞职,这一次老板没有挽留他。他从四川入藏,一路兴奋不已。到了拉萨,天气变坏了,他得等待10天才能继续前进。阿超忽然觉得没意思了,他不喜欢静静地等待,于是他打道回府又干回老本行:计算机硬件。回来后,阿超还是经常和朋友们在附近省份乱窜,路途不远请请假也就可以了。最近,他的心又痒了,想再去一次西藏,把没看的看仔细,所以,他打算过些天就递辞呈信。 说起自己的经历,阿超始终保持着平静,“旅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工作一样,都是过日子。过日子,有人要吃鱼翅就去想办法,我喜欢旅行就得出门,都是很简单平常的事。”阿超觉得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会有出去走走的心态。他告诉我,他曾经是个乱花钱乱花时间的人,下了班就和朋友们一起找乐子,呼啦拉地过一晚;可是从西藏回来后,他戒掉了那些空虚的生活方式,“路上太艰辛了,一波三折,我答应自己今后要珍惜生活。”辞职给阿超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生活本色的机会。 在我和阿超提起“辞职旅行”话题时,旁边另一位“驴友”忍不住插话:“我觉得有句话很对,旅游是生活的角色转换,角色差别越大,得到的喜悦越多。从工作到旅行,人们得到的就是这种身份替换的喜悦。”这时,阿超在一旁“嗯嗯”不停点头,大概他觉得这句话实在有水平,可以很好地表达“驴友”的思想。 驴友们:工作?无所谓! 像阿超这样随时可以放下手中工作,背上行囊就走的“驴友”并不罕见。由于驴友们最向往的地方便是那遥远的西藏和新疆,他们一去就要好几个月,所以他们索性辞职前往,得个干脆。他们似乎并不用为“五斗米”而担忧。 周先生是某外资企业高级白领、包装领域的专业人士。他把2000年定为自己的“旅游年”,要走遍西藏新疆,于是辞职,收拾行装,出发;一个人走,拦车,宿藏民家……周先生一路上心情放松,早已忘记了自己那份高薪酬的职业———凭他的专业知识和就业经验,他根本不担心回来后的工作问题。在“驴友”里,像周先生这样的专业人才不少,他们有实力有经验,面前有一堆工作在排队做候选,不怕失业。这不,在广州电视台做记者编辑的李小姐最近就和几个朋友合钱买了辆吉普车,准备辞职,去西藏跑上三、四个月。听说,广州某报的一对记者夫妻也要丢下工作出去走走了。 我和一位热爱旅游、但自认为还不到“发烧”程度的朋友小李说起这个现象,他当时笑了笑:“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发烧友,要不就是有一定事业基础的白领,不忧钱财不忧前途;要不就是那些不在乎工作环境不要求高薪的打工仔,打工一段时间攒些闲钱,再辞工上路。”听到后者,我马上想起了驴友们说过的Eric,一个刚毕业几年的普通打工仔。Eric没有家庭负担,行动自由,每当储够了钱就辞职出游几个月,回来再找一份工,平均下来他是每年换一份工作。Eric对工作无所谓,即使一两千元薪水的工作,他也乐意干,所以他的工作不难找。 笔者感悟 看来,辞职旅行并不是那么简单,实力和勇气,你总得有一样。 也许你以为“驴友”们离你很遥远,其实他们就在你身边。“驴友”不寂寞,在喧嚣的都市里,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一个小小的旅游酒吧,一个热闹的“驴友”聚会,一个七嘴八舌的“驴坛”———我们都是“驴”,我们所见略同,我们是英雄。(蔡闻哲)
| 责编:王卉 来源:人民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