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代是扬州最兴盛的时期,是仅次于当时首都长安的繁华名城。明清时,更是中国东南“富甲天下”的重镇。清代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必游扬州,扬州的地方官吏看到皇帝喜欢山水,便不惜挥洒万金,集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园林,使扬州呈现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亭台直到山”的盛景。
瘦西湖是由几条河流组成的一个狭长水面,沿岸的二十四个景点,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由蜿蜓曲折的湖道连接起来,尤如一幅天然秀美的山水画。
横跨在瘦西湖上的莲花桥,因桥上建有五个亭子又名“五亭桥”,这桥与亭的巧妙结合,宛如一条锦带,系在瘦西湖的腰间,又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浮于水面。
扬州有1500多年的对外交的历史,宋代时,阿拉伯的友好使者普哈丁来扬州传教,临终时,他愿意将遗体安葬在扬州。元代时,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扬州做官三年,他在游记中,对扬州有过痴情的描述,他仿佛走进了天上人间。
盛唐时的高僧鉴真大师,是扬州人,他14岁出家,作大明寺住持时接受了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年,被日本人尊为文化之父。
鉴真大师把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到日本,在日本,他还传授了中国的绘画、书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他还把雕版印刷的技术从扬州带到了日本。雕版印刷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有意思的是,一千多年过去了,现代印刷技术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手工印刷。今天在扬州,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古老的工艺。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大约发明于公元七世纪的隋唐之际,到十世纪的宋代,雕版技术已发展到完美的地步,造纸、制墨、刻版、印刷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公元1041-1048年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雕版印刷的工艺一直保存到今天。
成立于1960年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专门从事雕版古籍整理和出版。并完整地保存着一整套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雕版的用料多为梨木,经过浸泡去除胶汁和糖分,再按古籍版心需要,用独特的古籍体写出校样粘贴在规格板料上,经过精雕细刻制成板片。印刷时,选用上乘直纸,和特殊配方制成的烟墨,轻帚重擦,印成古籍单页,最后装订成单册线装古籍。全书的制作需要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皆有绝技传人,代代相承。
雕版师傅陈义时,出身于刻书世家,他的祖父陈开良、父亲陈正春开过刻字作坊,专门从事刻书,名满东南数省。陈义时十四岁学艺,尽得父亲真传,现已50多岁,他刻得一手精妙的宋体字,而且对行、草、篆、楷等书体及版画刻图,匀能运刀自如,宛若天成。像陈义时这样的雕版师傅,在扬州已经不多了,虽然他已经带出了二十几名徒弟,但至今令他遗憾的是,自己的儿子没能将这祖传的手艺继承下来,只有女儿从小随父学艺,现在已是一名雕刻高手了。
这种用雕版印刷技术制成的线装书籍,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百年,成为了中国古籍的别称。它所体现的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及传递着的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为美丽的古城平添了一抹书卷气。
扬州人历来喜欢书画,有“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在清代的扬州,汇集了一批不拘成法,勇于创新的画家,这批画家被人们称为“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有的终身没有作官,有的只是作了小官而被罢免了,他们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相似,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也十分接近,所以,彼此的关系颇为密切。他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于是形成了不同于古人,又有别于世俗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画坛上独特的艺术流派。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继承了元明以来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的传统,但是,又特别注重个人的面貌。他们又都擅长文学、书法、金石,中国画当中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点,在他们的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画家,现代的扬州画家继承了扬州画派的传统,在他们的笔下抒发的却是一种对生活全新的理解和感受。
王野翔是扬州国画院的专职画家,他既画写意又画工笔。八年的军旅生活,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源泉,而在天津美院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法训练,使他具有了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他从十几年前开始投入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他认为一个人物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作家,一个善于表现人物性情的文学家,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形象情真意切。他把这种艺术精神投入到笔墨语言之中,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既有雍容的古典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扬州市国画院副院长王野翔:我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生活了很多时间,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讲,积累了很多生活素材。当时,在凉山地区,没有马上进入创作状态,回来以后,这些东西在我的心灵上的一些积淀,激发了我的一些创作灵感。后来的绘画当中,以凉山少数民族风情作为我绘画题材。我在尝试工笔画的制作当中,我觉得淡化了一些线条的因素,强化了一些块面。另外就是揉和一些构成的方式,把色彩揉和到画面上,强调它的一些结构,视觉上给人一种比较强烈的震撼效果。
王野翔的作品几次入选全国大型美展,他的画纯净、自然,用笔、用墨、用色,和谐而简约。他在绘画语言上不断追求与探索,其技艺愈来愈纯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尽管如此,王野翔认为他的画还没有达到艺术和臻境,前面的路还很漫长。
王野翔认为,作为一个画来讲,他追求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怎么样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表现出来,要画出自己理想当中的画面。至于作品能不能获奖,对于画家来讲,不是他追求的目标。在我过去的绘画当中,可能更多的是表现了一些现实生活的题材,但是在我性格当中可能有一些不安分的因素,对自己的绘画,实际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过。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增加,艺术修养的提高,还会做一些调整,会把一些心灵的东西,更多的在画上表现出来。
王野翔是个非常内向的人,他的作品是他情感的渲泄和内心的独白,在他身上没有现代人常有的浮躁之气。他的画一直保持着描绘现实人物的热情,但又不是现实生活的图解,而是某种逝水流年情思的回望与追忆。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大运河绕城而过,北上可入京师,南下可通苏杭,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使得大批徽商云集扬州,并且带来了徽州建筑师。徽州建筑手法与苏州园林模式的融合,使扬州园林形成了介于南北之间的独特建筑风格。
扬州因文人荟萃,所以在扬州的园林建筑中渗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因而显得格外幽雅清静。扬州园林的造型兼有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讲究人工之美和天然之美的和谐。
竹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歌颂和表现的题材,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语。个园的主人酷爱竹子,他在园内种满了各种竹子,每当阳光、月光照射时,无数个竹影散落在地面,倒映在墙上,形成了无数“个”字,因此,得名“个园”。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假山风景是扬州园林的一大特色。扬州周围没有山,所以在园林中,常采用平地叠石的方法。扬州地处江淮,不产石头,商人们利用运盐货船,回程时带回各地的不同石材,使扬州园林中的假山用石丰富多彩。个园有三座假山,分别是用太湖石、黄石和宣石堆叠,各山表现出不同时令的景色特征,加上园门口石笋翠竹的春山造景,组成了著名的四季假山。园主人不出家门,就可以观赏四季景色。正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何园因主人姓何而得名。因园主人取陶渊明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中的意境,将园子题名为“寄啸山庄”。园主人当年曾任清政府的涉外公使,故而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西方建筑与文明古国相融,并吸收诸家园林之长。广泛使用新的建筑材料,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由于盐商们用货船运回的石头体积较小,所以叠山就要运用高度的技巧,将石块的大小、纹理,巧妙组合。
片石山房是用一片片的石头叠合而的假山房,出自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手笔,也是石涛叠山的“人间孤本”,在他的画论中山的处理应“内实外空”,或“外实内空”。片石山房的总体布局即为“外实内空”,上有蹬道可攀,中有山屋可居,下有山麓水边汀步可跨。这假山中的人工造月堪称一绝,光线透过漏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
何园的占地不多,但无不经营得当,山石和谐之美,亭阁映日之乐,花木扶疏之趣,确如石涛诗中所写:“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此中天地小,卷舒收放卓然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