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黄河风韵·内蒙古篇 鄂尔多斯风情(下)

 黄河日日夜夜奔流不息,黄河的故事、黄河的风情总也讲不完,总也看不够。在今天的节目中,让我们追随着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继续我们的文化风情之旅。

 马头琴
 巴图吉日嘎拉 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关于马头琴,在我们鄂尔多斯地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过去蒙古族有一个很勇敢的勇士有一匹心爱的马,有一次战乱中马叫人家给射死了。射死以后牧人每天就怀念自己的马,每天去看他的马,想念他的马。用马的尾巴做成琴弦,用马骨做成琴端,自己做了马的头和共鸣箱,每天拉,怀念自己的马,传说是这样的。

 


 九曲黄河自源头出发经过青海省进入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流经四川省的这段黄河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边界地区。在这一段黄河流经的地区主要生活着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下期《黄河风韵·四川篇》

  
马头琴的构造比较简单,分琴头、琴杆、琴箱和琴弓。琴头是一个马头形状的雕刻,马头琴的名称便得自于此;头下面有两个琴轴,用来调节音的高低;琴杆上的琴弦过去都用马尾做成,现在多用尼龙丝线取代,用拉线板拉紧,固定在上马和下码之间;琴箱实际是个共鸣箱,它将琴弦发出的声音放大并传出,琴箱上面的共鸣孔原来在琴箱的侧面,后来经过改良放置在前面,增强了琴声的穿透力,共鸣孔也很美观,多采用蒙古族传统的吉祥图案,看上去很漂亮,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它细腻的刻功;琴弓是木质的,弓毛是马尾做的,拉起来声音圆润入耳。

  巴图吉日嘎拉:马头琴的表现力比较丰富,比如有激昂的,还有欢快的,好多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他的情感,表达他的内在的心情。有的时候想念自己的情人,想念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也可以拉一些悲伤的曲子……

  马头琴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伴随着蒙古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饱含着蒙古民族的悲欢,撩拨着蒙古民族的心弦。草原上那随风飘荡的琴声中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更寄托着这个民族的梦想和希冀……

  骏马奔驰

  听完了马头琴那令人沉醉的旋律,让我们说一说草原上的马。蒙古族自古便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驾驭着骏马纵横驰骋在草原和大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都与马有着密切的关系,马是蒙古族的好朋友。

敖德斯尔 蒙古族作家:游牧民族离不开马,一出门放牲口干什么都是跟马背上,再加上历史上成吉思汗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威武的民族,打仗也是骑马,传统有关系,所以蒙古人对马从小就喜爱。我小的时候,大概是八九岁、十来岁我就和马打交道,小时候大人放的马在野外,早晨大人要骑马,小孩去抓去,我就跑去把那个绑的马解开,想办法骑回来。个子小,小孩马背上不去怎么办呢?那就到山坡上,或者是石头上什么地方想办法爬上去,爬上去以后骑着马回来。

  蒙古族的男子从小就和马朝夕相处,他们追逐马,驾驭马,亲近马,和马建立起很深的感情。久而久之,他们在马背上成长为一个个骠悍硬朗的男子汉。

  敖德斯尔:漂亮的马上,配上漂亮的鞍子,这是男人的尊严,很帅,很漂亮。衣服倒不讲究,旧衣服也行,那倒没关系,马鞍子必须是讲究的。好马,漂亮的马必须配上好鞍子,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男人漂亮的标志。

  传说玉皇大帝的天马神骏,化身为成吉思汗的溜圆白骏,这匹为成吉思汗所崇奉的神马生下了银合八骏,载着成吉思汗征战四方,至今伊克昭盟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园里仍然供奉着三匹神马,一匹是溜圆白骏的活化身,另两匹便是银合八骏的后代。

  敖德斯尔:蒙古民歌里面马的歌特别多,《云青马》这种马的歌,马蹄特别硬的、好的什么什么蹄的马,爱情民歌多是和马有关系,什么什么人骑的马是什么样的马,什么什么样的漂亮的马看见了,我想起什么哥哥,这样的一些民歌特别多。

  在蒙古族的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马也是无处不在,人们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赞美马,歌颂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马文化。马文化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的精神已经成为蒙古民族拼搏奋进的象征。遗憾的是我们《黄河风韵》摄制组此次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却很少寻到马的踪影。

  敖德斯尔:我写过一篇文章谈过这个事情,现在已经是现代化、机械化的时代,马的用途越来越少了,但是它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马文化,马头琴方面、绘画方面、文学艺术方面,蒙文作品里面,马写得很多,我的作品里面第一篇作品写得就是马,我的第一个写的蒙文歌词就是《爱马歌》和《骑兵之歌》,这都是马,我的第一篇小说也是《马》,我看我们蒙文作家的作品里面,好多作品写的都是马。蒙古儿歌里面,蒙古儿童故事里面,童话里面,马的故事很多很多。马怎么救了他的主人。英雄好汉的名字里面都是跟马有关系。蒙古宗教里面很多是佛,都是骑马的这种塑像、画像,它们怎么样救了人了,有的马它是怎么样腾云驾雾,空中能够飞,云彩上能够跑,这种故事,这种传说儿童时代就很多很多,草原上很多很多,它跟马文化都有关系。马的文化,蒙古人和马的感情作为一个文化还是继承下来。精神状态上看来,马还是作为民族文化,作为马背民族的精神,这还是不能消失的。

  蒙古族舞蹈

  一提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人们大多爱用"能歌善舞"来形容他们,性格开朗奔放的蒙古族人民自然也不例外。在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蒙古族舞蹈始终是鄂尔多斯风情最活泼生动的体现,其中《筷子舞》和《顶碗舞》就是植根于草原生活的代表性舞蹈。

  巴德玛其其格 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剧团: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人家说鄂尔多斯出来的人特别爱跳舞、爱唱歌。所以这个地方《筷子舞》、《顶碗舞》确实很有名。

  《筷子舞》现在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个《筷子舞》从一开始是一个群众的舞蹈,就是大家在一块坐下,喝啊,喝酒、唱歌的时候,随便拿起筷子就跳,这样以后就慢慢形成一个群众性的舞蹈了。

  群众性的《筷子舞》形成以后,在草原上非常普及,酒席宴间,团聚时刻,男女老少都会跳都爱跳。气氛热烈、场地随意,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技巧性动作,除了几只筷子不需要其它任何道具,是《筷子舞》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久而久之,牧民中跳得好的,就被大家请出来在婚礼上、敖包会等场合单独跳,这便从最初自娱自乐的群众性舞蹈发展到表演性的舞蹈了。由于表演的需要,过去没有的一些技巧性动作也逐渐被编入了《筷子舞》。

  巴德玛其其格:到了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民间艺人把它搬上舞台,参加了全国的比赛以后,人们对《筷子舞》觉得很有价值,这是一个民族的民间舞。到了现在《筷子舞》有了群舞、独舞、双人舞,到了全国、全世界也是很有名气的。

  巴德玛其其格,这位鄂尔多斯草原上成长起来的舞蹈演员跳了18年《筷子舞》,她从实践中摸索,走艺术创新之路,如今虽告别了舞台,但已经是一名颇有成绩的舞蹈编导。《筷子情》是巴德玛其其格在原有筷子舞单纯强调娱乐功能和技巧难度的基础上创编的双人筷子舞,舞蹈在保留筷子舞精髓的同时,增加了叙事功能,表现了一对蒙古族青年的纯真爱情,这种编排丰富了筷子舞的表现内容和手法,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好评。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两位曾经多次在全国和自治区获奖的优秀青年演员:郭红霞和呼雅格,他们的表演也同样赢得了众多赞誉。

  巴德玛其其格:民间的筷子舞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它的好多动作,没有华丽的动作,它很朴实的,就是打肩啊,肩膀、腿啊,就是这些生活当中的动作,所以它慢慢形成以后,现在筷子舞以前传统的动作,还是一直跟着的,没有完全把它改掉,,如果把它完全不要的时候,那它就不是真正的筷子舞了。

  《顶碗舞》也叫《盅碗舞》或《盅子舞》,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鄂尔多斯传统舞蹈之一。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赵霞是鄂尔多斯草原上跳顶碗舞最有名的演员之一,她表演的《顶碗舞》仪态端庄,技巧完美,把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神韵跳了出来,既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称赞,也得到了蒙古族群众的认可。

  巴德玛其其格:咱们大家看到的顶碗舞,头上顶着五六个碗,当然牧民也不会这么跳,他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但是他有没有这种生活呢?他确实有啊,就是咱们在蒙古包里一坐,盘腿一坐,他高兴啊,一高兴就把碗放在头上,他就开始抖啊,这就是顶碗舞的来源。

  顶碗舞技巧性高,对演员基本功的要求很严格。头部、颈部、肩部要平稳而不死板,在保持高贵典雅的仪态同时还要做出抖肩等蒙古族舞蹈的代表性动作,舞蹈中的移动、旋转等幅度很大的技巧性动作很多,跳好顶碗舞非经过反复刻苦的磨练不可。

  鄂尔多斯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还有很多,它们大多都是直接来源于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这样的舞蹈当然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这大概正是鄂尔多斯舞蹈的魅力所在吧。

  鄂尔多斯地毯

  鄂尔多斯盛产优质羊毛,以鄂尔多斯优质羊毛为原料,手工编织的"纳尔松"地毯堪称鄂尔多斯民族地毯工艺的代表。

  杨玉龙 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民族地毯厂:"纳尔松"地毯已经有四十二年历史,主要原料是鄂尔多斯土种羊毛,经过手工打结而成。这个地毯的特点就是图案美丽,片剪浮雕,水洗丝光等特点。

  优质的鄂尔多斯的羊毛纺成的毛线运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染色。白毛线经过漂染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线,有了这些彩线就有了鄂尔多斯地毯的斑斓色彩。手工打结是手工地毯编织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根据设计要求工人们选用不同的颜色的毛线,编织出各式各样的图案。

  杨玉龙:地毯在编织过程里面要求很高,一个是它的密度,一个是它的厚度,厚度必须达到三分二,再一个就是根据图案的不同要求,不能错花错色,再一个就是边道,地毯下面的边道应该正,这道工序挺重要的,如果落下毛病的话,后头的工序就不好处理。

  一根根毛线在工人们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块块地毯,经过半成品检验合格后,要进行平货,也就是使刚刚织好的地毯通过这道工序变得均匀平整,细微之处,还要由人工打边,使地毯进一步平整。下一道工序是片剪,这是鄂尔多斯民族地毯工艺的最大特色,这道工序以片剪地毯中的叶子和花朵为主,使其凸显出来。

  杨玉龙:根据花纹不一样,你比如一个花上里头配的是红芯芯,红芯里头又是蓝的或者是白的,这么一层套一层,通过片剪以后把花瓣的形状要显出来,高的低的显出来,看去就更有美的感觉了,这个花必须按照花纹的要求,需要它凸起来就凸起来,不需要叫它凸,就不能叫它凸起来。

  杨玉龙:片剪使图案整体上凸显出来,它比一般的地毯更加有立体感,更具观赏价值,这便是鄂尔多斯地毯的最突出的特点。

  杨玉龙:片剪完了以后就是洗,通过洗工主要达到三个:一个是去污;二是把毛头洗开,手感好;三个就是洗出它的亮度。洗完以后通过烘干,烘干以后就是到投勾车间进行钩花。

  通过前面的片剪工艺,地毯上的花纹图案已经有了凸起的浮雕效果,但凸起部分内的图案与图案之间还缺乏层次,投勾这道工序就是要进一步突出立体感,使地毯表面更加错落有致、高低有形,更富有层次感。

  杨玉龙:你好比这个叶子和花枝子它很平,一个平面,通过投勾以后叶子、瓣子和茎子这个中间钩上一道,就把它分开了。这个投勾比较细致,把所有的花纹必须通过投勾显出来。

  工人手持电剪子沿花叶边缘片剪,剪子的起落、着力的大小、电剪行走时角度的变化都很要功力,成与败、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地毯整体效果的好坏、品质的优劣。鄂尔多斯地毯设计精巧,工艺考究。地毯上的图案既有传统的吉祥图案,又有具有草原特色的骏马图等。四十多年来,这里生产的地毯深受海内外的欢迎,鄂尔多斯地毯已经成了鄂尔多斯一张漂亮的名片。

  杨玉龙:鄂尔多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赋予我们的民族地毯工艺很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通过小小的一块地毯能够对我们鄂尔多斯有一个了解和认识,因为它是我们鄂尔多斯风情的一部分。

  漫瀚调

  在鄂尔多斯地区有一个非常普及的民歌品种-漫瀚调,也叫蛮汉调或蒙汉调,它是一百多年前从山西、陕西等地到内蒙古地区谋生的汉族群众与蒙古族人民相互融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中晚期,有大量汉族群众从邻近的宁夏、陕西、山西等省进入内蒙古地区谋生,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走西口",其中不少人先后落脚在今天的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境内。

  刘新民 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音乐舞蹈协会主席:汉民涌入以后,他听到蒙古音乐非常好听,他就愿意学,那么学的过程当中,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他这个蒙语不会演唱,所以最后自然而然他自己用汉族的语言套上蒙古的曲调来演唱蒙古族的歌曲。蒙古人听了以后,说这个也很好听,很好听,所以他就说我们也学学这个,也用汉话来演唱蒙古族民歌,这样就形成了漫瀚调的雏形。

  漫瀚调在曲风上结合了内蒙古和晋陕等地民歌的特点,兼有蒙汉民歌的韵味,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歌品种。

  刘新民:你比如《北京喇嘛》,蒙古唱法就是……,他这样起;漫瀚调,汉族歌手他不这样起了……,最后这个主干音还原到老调上。蒙古民歌它的旋律上有七度、八度甚至十三度大跳。这个跳,跳起来跳下去,这个与准格尔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大草原唱它是辽阔的长调了,骑在马上一望无际的,所以调就是平的,这儿呢,准格尔旗是一个山沟、山川、丘陵起伏不平,一会儿马下坡了,一会马又上坡了,自然这个音乐的风格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漫瀚调与它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漫瀚调的歌词吸收晋陕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从生活中来,质朴率真、乡土气息浓厚,一首好的漫瀚调的歌词往往就是一篇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

  刘新民:比兴的手法很高,你比如他要比兴你,比兴你这个人好,他开头不说你,他说,‘大簇齐开花顶顶上来红’,他先从大簇齐,这是本地的一种土花,它开花上面老大的一朵红花,像美人蕉那样漂亮,他完了就表扬你,‘你才是哥哥我心上的人。’

  王莉 准格尔旗布尔洞高勒乡漫瀚调歌手:蓝莹莹天空黄漫漫沙,绿茵茵草地红艳艳花,黄河流凌凌扛凌,什么人给咱留下人想人……

  漫瀚调大多都是现编现唱,其内容涵盖面广泛,有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的,有反映生产劳作、讴歌真善美的,有赞颂准格尔旗风光的,还有迎宾的、敬酒的等等,但是最多的还是歌唱美好爱情的。

  贾四女 准格尔旗沙圪堵乡漫瀚调歌手:你要是走来我不叫你走,抓住你那胳膊腕腕挽住你的小手手,你要走来我要拉,一扯一拉心难活……

  建国初期,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曾亲临准格尔旗,对漫瀚调进行记录整理,从理论上对漫瀚调的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 莉 准格尔旗布尔洞高勒乡漫瀚调歌手;张二万 准格尔旗纳林乡漫瀚调歌手

  女:左看见你喜人,右看见你亲,想和哥哥交两天朋友不知能不能

  男:不交三天交两天,咱们两个黄河畔上能不能配姻缘

  女:三天两天不算交,要交咱们黑头交到白头老

  男:地椒开花二寸寸高,咱两个年龄仿佛正好好

  女:看了你一眼妹妹还是没看够,咱俩能不能就合成俩口口

  合:咱们二人相好一辈辈,老天爷爷给咱们就配下了一对对

  以漫瀚调艺术为文化特色的准格尔旗,于1996年11月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9月7日-9日,准格尔旗第二届漫瀚调艺术节在这里隆重举行,准格尔旗各乡以及友邻旗县,甚至山西、陕西的歌手都赶来了,共赴这一民间艺术盛会。漫瀚调艺术更是引起了许多国内外音乐家和文化学者的极大关注。

  刘新民:我们准格尔旗上辈也好,现代人也好,他们离开准格尔旗多远,他不会忘记漫瀚调,他听到漫瀚调就听到了乡音。

  王莉 准格尔旗布尔洞高勒乡漫瀚调歌手:黄河水绕着咱准格尔旗流,山曲儿出在咱山里头,小妹妹在准格尔旗住在靠河畔,小妹妹爱着一个扳船汉……

  刘新民:准格尔旗被黄河三面环抱,准格尔旗的文化同时体现了黄河文化和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一种结合,我们衷心祝愿我们准格尔旗的漫瀚调文化源远流长,继续发扬,也祝愿黄河儿女在新的时期为弘扬漫瀚调文化做出更大努力。

  贾四女 准格尔旗沙圪堵乡漫瀚调蒙汉调歌手;李东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漫瀚调歌手

  男: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几十几道湾里有几十几条船,几十几条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几十几个艄公把船扳

  女:我知道那天下黄河有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弯里有九十九条船,九十九条船船上有九十九根杆,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扳

  合:九十九个浪头里有九十九支船,九十九支船上九十九个英雄汉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