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风雪康藏路 |
|
|
|
|
|
作者:黄勋敬 一群漆黑的牦牛豁然出现在雪地里,一头头仿佛雪中巨舟... 一个牧民头上披着毛毡,大雪翻飞中蹲在一头牦牛旁边辛勤地挤着牦牛奶... 2000年12月。我踏上去康巴藏区的道路,这条路就是藏名的川藏公路。川藏公路上自从歌里唱道高万丈的二郎山打通隧道之后就平顺得多了,但依然有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横亘在途中,而且风急雪大,也算是入藏路上的一关。 川藏路过了二郎山就开始进入藏区,这一区域叫做康巴地区,在过去是一个行省,由青海的一块、四川的一块、西藏的一块共同组成。康巴藏人比较爱出门闯荡,所以在各地也比较出名,康巴汉子都头系红穗子,高大而英武,是各地藏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由于康巴藏人的出名,所以川藏线的前半段又叫康藏线,这折多山是康藏线上的第一险要。 我们的车渐行渐高,突然几片雪花落在车窗上,同车的伙伴立时激动地叫了起来,而我这走过阴晴多变的青藏路的人见怪不怪,好整似暇地说:"不奇怪,高原上就是这样,等会说不定下雹子呢!"。同车的伙伴还是激动地难以自制,开始翻包倒箱地找相机、找镜头、找胶卷、找三角架、找滤色镜。 这个团是专门的摄影团,车里别的没有,相机最多,平均每个人有3台相机!只听一片换镜头、上胶卷、拉角架的声音此起彼落,众人都象冲锋前的战士在最后检查他们的武器。 峰顶到啦!车还没停稳众人就拉开车门冲了出去,好大的雪啊!鹅毛般的雪片从天而落,扑簌簌地一会就盖了个满地雪白。连我这上次看过大雪的人都激动起来,因为雪花实在是太大了!上次在青藏路上的风雪虽猛,但主要是风大,雪都是横扫的,而这次风不大雪片大,后来洗出来的照片里雪花都在镜头前清清楚楚,让人不能不为它们激动。 队长抖出摄影采风团的红旗,大家一起聚在红旗下照象,鲜红的旗帜在皑皑的白雪里是那么醒目,那么激动人心,大家仿佛觉得自己象当年的红军正顶进在雪山之中! 抬头看到山顶树着块醒目的大牌"折多山口4298米",有团员说:"要是爬到那块牌顶可不就4300米了吗?"引得大家一阵哄笑。是啊,对于没上过高海拔的人来说每高一米都是一种象征,我们都热烈欢迎他爬一个给我们看看,不过狂风暴雪很快将他和我们一齐赶进了车里。大家翻出一切能穿上的衣物,这个的脚上套上了三层袜子,那个把准备换洗的衣物都扎在脖子里当围巾。 车队继续蠕动着前进起来,周围的雪原越来越广阔,一些雪松傲然地生长在风雪中,洁白的雪压着青翠的松枝,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顽强。 突然!一群漆黑的牦牛豁然出现在雪地里,一头头仿佛雪中巨舟,有的安祥而宁静地矗立在风雪中,有的缓缓地移动在没膝的雪堆上,看起来大雪对它们没有什么影响,它们照样嘴里满满地嚼动着,长长的眼睫毛上落着一层白雪。我们惊讶地大叫起来,是野生的牦牛群吗?为什么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有这么一大群牦牛呢? 我们张大眼睛搜寻着,终于穿过大雪发现在牦牛群的后方不远,一个牧人的帐篷几乎被大雪埋没!我们以为在这样的大雪中牧人一定都躲在帐篷里,但再一细看,竟然发现正有一个牧民头上披着毛毡,蹲在一头牦牛旁边辛勤地挤着牦牛奶。 牧民的生活真是艰苦啊!这时我们才体会到什么叫风餐露宿,我们在车里已一个个冻得发抖,而他们还冒着雪在外面干活!车队又停了下来,众人又扛起相机、角架冲进风雪中,这次不再有人叫冷,不再有人叫脚袜都浸湿了。他们到牧人的帐篷去参观,二个很小的孩子就这样躺在敞着口的帐篷里,他们的父母都在外面顶着雪干活,但脸上依然挂着满足的笑容。 对于他们来说,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牛羊,可以到自己中意的地方放牧,每年能积累一些酥油供奉进庙里,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不管是风雪还是严寒,对于他们都有如等闲,他们都会微笑面对,心中依然感谢着神佛赐给他们的幸福。 我们的车队顶着风雪继续上路了,回头看着雪中帐篷越来越远,牦牛群渐渐化为一片小黑点,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在这风雪康藏路上,这勤劳的一家人,愿他们的心永远那么宁静、安祥、幸福。 摘自《中国旅游报》
| 责编:王卉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