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贡嘎山札记(上) |
|
|
|
|
|
列车开动,躁动了半年的闫洪林显出一副满足的神色。他是最操心这次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人。“今年春节去那里,该做准备了。”半年前接到他的电话,甚觉好笑。回道:“还早得很!一个星期做准备就够了。”他仍然急切,和李智刚上山砍些细竹竿,由李智刚操纵缝纫机,做了50多面线路旗,“按能见度50m计算,能铺2000多米。”他说。线路旗用于指示下山的路径,没说的,回家绝对重要。接着寻找6000m的高度计。贵阳有一款现货,须2千多元,犹豫许久,终未舍得。后来问到一家仪表商店,可代理到西安订货,1350元。两星期后到货,一看还是“西德”产品,出厂可能有十多年了,指针已显轻微锈斑,看来这东西很少有人问津。高度计也算圆了闫洪林近年来的一个梦想,头几天终日将其挂在脖子上,寻访贵阳最高的大楼,钻进电梯欣赏指针的移动。谈到上雪山的事,他就会捧着他的高度计说:“今年登到这个红格(6000m刻度)就算了”。他在“兄弟”电脑公司工作,终日忙碌、充实,怎会象烦闷、无聊人等一般产生强烈的出行愿望,也许“数字化”还不够“生存”吧。 列车严重超员,拥挤不堪。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人们带上这种辛苦得都希望尽快结束的旅行。乘客多数是重庆和川南回家过年的庄稼人,他们躲避着异地过节的凄凉,寻着亲人的招唤,投向故乡的怀抱。我们呢?我们去寻找什么,我们曾得到什么?这次会得到什么?说不清楚。协会里对活动目的从来就没有过正式结论。没有使命和使命感,是我们的主要缺陷。没有人需要我们去登山,我们也没有进行“考察”的能力。故而只能有限度地使用资源(尽管是属自己支配的资源),满足适度的愿望。一个人的幸福感觉,一方面来自自己的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还有便是他对自己人生哲学的实践,登山就是部分人实践的途径之一。我们也常自嘲“情商”不足,喜欢与大自然相处,向往“地平线”,这也是协会使用该名的由来。 根据去年登四姑娘山至5200多米,攀登起、止点高差1800多米的能力和最多15天的假期,早先选定的是云南5596m的玉龙雪山,后来听说玉龙雪山无路,迄今无人登顶,就想到不高的山都上不了顶,还不如找一个更高的山峰旁的小山头爬去,这样视线会好一点,看到的景色更壮观一些,便改成去贡嘎山。考虑到除夕乘车困难,这天之前应到达山脚,便将出发时间定在2月12日16时乘坐去成都的火车,路径是贵阳、成都、康定、六巴、贡嘎山、六巴、康定、西昌、昆明、贵阳。时间分配为路上5天,山上10天,山上时间多为高海拔适应时间。经费预算为1000元/人。 准备工作包括体能训练。有一次是从八公里绕着弯子一天走到龙里马狼坡草场,负重行走13小时,40多公里。那晚李智刚的传呼机响个不停,是他的领导在呼叫,厂里有急事。他在贵钢三轧分厂工作,分厂运转的是一条新轧线,其工控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状态还不甚稳定,部分故障只有他能处理,厂里规定他的活动超出寻呼范围,须经总调度室批准。春节期间要无生产计划,他才能走。他不去,两人不成序列。后来又了解到一些贡嘎山的情况:上此山是“费力不讨好”,达到和其它山峰同样的高度,须付出多得多的代价和冒更大的风险。因此,原计划只得作了更改,改为“普及型”,参加条件大幅度放宽,“能上多高算多高吧”。前路线中的康定、六巴改为泸定、磨西。许多人虽对雪山向往已久,无奈假时不够,只得去了云南“香格里拉”和黔东南,我们这边最终7人,其中女生两人。携带物资有:两顶帐篷、七天食品、七天燃料(因4000m以上无柴,用于化雪取水)、10m保护绳、温度计、望远镜、药品、收音机、线路旗、高度计、指南针、地图、炉具、针线包等。个人物品有:睡垫、睡袋(两个)、电筒、餐具、墨镜、打火机、明信片等。 13日11∶25,经过967km的运行,列车到达成都车站。车站旁有一台人体称,将背包放上称量,我和闫洪林的都是23kg。我开始担忧,这个重量在成都的街上走走还可以,山上就难了。因二郎山口冬季对大客车关闭,须绕道汉源、石棉,里程增加了151km。年内二郎山公路改造工程完工,下一个冬季就不会绕行了。 14日6∶30到达泸定。下车后沿河边走300多米,到了泸定桥。天还未亮,我们在桥上不停地跳动、摇晃,想象着下面大渡河清澈、湍急的河水,寻找铁索上清代铁匠的章印,感受历史的沉淀。这是当时汉、藏交流的重要通道。清朝政府在这地广人稀、经济活动微弱的地方,架设这么大的一座桥(可以通过当时所有的陆上交通工具),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需要;走出泸定桥,在街上吃完早餐,便找车去磨西。到磨西里程60km,班车票价10元,但是等车要到中午时分,我们就包了一辆双排座微型车,费用80元。车沿大渡河向南行驶,直到德威桥过河,这条路是我们今晨自成都的来路,偶尔可以看见河谷西岸的高山背后贡嘎山方向被朝阳映照成金色的雪山。河面海拔约1000m,眼前的景象有4000m以上的相对高差,适应新的视觉比例很费劲,想象着200多米的黔灵山放上去是多大一块。河滩上有许多搁浅的圆木,等待夏季的洪水将其带到下游收集。山上植被稀疏,低处有很多滑坡形成的扇型砾岩堆积区。伐木和淘金,曾是这里重要的经济来源,但也改变了这里的地貌,影响了长江对我们的态度。不仅是当地人,还有对此资源持落后态度的消费者的责任。车过猫子坪,这里正在修建一座大桥,和对岸到石棉的公路联接,同到海螺沟的公路改造一样,是开发海螺沟风景区的配套工程。今晨我们如在对岸下车,从这里的人行索桥过河,去磨西就近多了。 到了磨西,才知离海螺沟末端的三号营地还有23km。这里设有公园售票处,票价57元,外来车辆要交通行费30元,收据上注明到一号营地。购票后邀车继续前进。车到离二号营地一公里处,公路正在修整,路太烂,司机以其车底盘低为由,不愿再走。我们下车,付车费,从泸定到此,共150元。这里开始看到我们所见过的最密集高大的冷杉林。二号营地是一个温泉浴室,离三号营地还有7公里,都是上坡。天上飘着细雨,雾色迷惘,大家都显疲惫。过来一辆专用于公园内游客交通的“通工”吉普车,磋商价格,120元。 三号营地,2940m,地上结着冰凌。平时和磨西之间的两种代步方式,骑马和乘“通工”,要价都是70元。营地里的游客除我们以外,还有两个我们在成都新南门就认识的重庆人和六个广东人。这里商品较贵,“一桶”方便面10元,“红山茶”10元,羊肉炖萝卜20元,床位40元。不通电话和移动电话(年内将接通),管理部门有一台出租车上用的那种电台,用于与磨西联系。我们要来开水,将自己带来的方便面泡了吃完,便将行李放在重庆人的房间里,和他俩一起出去溜溜,也寻找我们搭设帐篷的地方。这里很干净,少有游客丢弃的垃圾。踏着积雪,沿林中小路向西面冰川方向走了约一公里,眼前忽然开阔。一片石滩地,迷雾中簇立着一些高大的枯树,好似亘古荒原,历经灾变。后来打听到这里叫干河坝,是泥石流遗迹。 干河坝让陈老师感慨不已,好像旅行到此为止也足以满足了。陈老师叫陈启基,是一个协会会员的父亲,“老师”是为了便于称呼。他是一个“老年冬泳队”的成员,所以报名时未予阻拦。陈老师退休前在单位上从事宣传工作,绘画摄影功力不浅,近来热衷于用红滤镜拍黑白风光片,“搞点好片”是他的主要目的。不过他到此也被嘲弄,两三天后常诉说:“昨天真是浪费胶卷”,“见到啥都手忙脚乱”。 没有找到能搭帐篷的平地,只好走进位于三号营地上方四合院式的“中科院贡嘎高山生态观测试验站”,和主人商量,使用里面的院坝。主人叫白灵,20多岁:“这么冷,外面不能住嘛,我开个房间你们用。”除了闫洪林趋向于住在外面适应气候,其它人都不想拒绝。谢过主人,取来行李,在餐厅里安顿下来。餐厅约有50m2,只放几个凳子。整理好帐篷,就去白灵的寝室烤火。两位女士真厉害,不多久就开始用训导的口气和他说话了。白灵只是微笑,讲着他得意的生意经和买部微型车的打算。他是磨西人,曾任过“最佳导游”,讲起贡嘎景致,他象背书一样,抑扬顿挫,娓娓道来,不时赋上自编的诗句。贡嘎山,就是一个出生卑微的求婚者捧着一只公主的父亲交给他的吹不响的石螺号。这里常驻人员只有三个,每人轮值一个月。主要工作是每天17∶00记录一次气象数据。春季以后才有冰川、生物、大气等院所的课题组来此工作。外面下起了细粒状的小雪,用手一抹,象粉末。根据掌握情况,我们决定,明天在此“轻轻松松”过个年,后天一早过冰川,到长春坝。 (中华行知网)
| 责编:东子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