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捐”时代真相
任何领域都有涓涓细流,也有惊涛骇浪。多年前甚至是今天,福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盖茨等美国财富巨人开启美国巨捐时代让国人自愧弗如,如今中国“公民”曹德旺、陈发树等人步后尘崛起,他们只不过应了内心的需要,同时完成填补中国巨捐缺憾的使命,然而,制度模糊背景下的公众质疑让原本自然而然的“巨捐”时代被迫蒙上面纱。
1986年,沃伦·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表《你应该把所有财富都留给孩子吗》。文中写道:“巨大的财富会使他们(孩子)好逸恶劳,成为纨绔子弟,并不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20年后,他把自己个人财产的85%、价值37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股票捐赠给盖茨基金会。
3年后,中国的富人尾随而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09年可谓中国民营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先有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宣布将曹氏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的70%用来成立慈善基金;再有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以市值83亿元股票捐赠慈善事业。
出乎意料的事总是被人质疑,对于高调的高尚行为,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曹德旺、陈发树们没有换来掌声而是唾沫和猜疑的眼光,他们究竟是巨骗还是伟大的慈善家?他们敦促着这个时代的思考。
曹德旺套现20亿
或为成立基金会
已近年底,这是一年的终了,又预示着新的开始。
11月,闽商曹德旺又一次登上了排行榜:因为频繁套现,他位列股东套现榜首——曹德旺实际控股的鸿侨海外有限公司(以下称鸿侨海外)海外减持加速,套现23亿元,其中仅11月26日这一天就套现逾10亿元,这也是今年大宗交易市场最大的单股日成交纪录,11月20日一日套现8亿多元。鸿侨海外全部股份3.12余亿股于9月15日解禁,而今已抛售大半。曹德旺是福耀玻璃董事长也是实际控制人,公司第一大股东三益发展、第二大股东鸿侨海外均为曹德旺实际控制。
公开资料显示,福耀玻璃公司的董事长曹德旺持有鸿侨海外100%的股权,是其实际控制人。曹德旺大幅减持公司股份,引起了市场猜测,曹德旺减持的意图是什么?
11月24日,曹德旺减持福耀玻璃目的“曝光”。鸿侨海外在权益变动报告书中称,出售所持股份的目的是用于慈善捐款及其他用途。信息披露义务人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减持的可能。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份披露表明,在捐股做慈善无进展后,曹德旺选择了卖股票套现,以现金行善。而方式,或成立基金,或部分现金直接捐献。但无论哪种,其慈善之心都难能可贵。
就在曹德旺频繁套现的同期,在11月中旬的一次会议上,来自民政部的一位官员向与会者表示,近期因成立基金会事宜与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联系频繁。
专业团队运作河仁基金会
据了解,曹德旺已经组成专门的团队来运作河仁基金会事宜。
在世界各地雪花般的慈善咨询顾问公司函电中,他选中了厦门大学吴世农教授的管理方案:基金会理事会拟由11-13名社会名流组成,第一任理事长是曹德旺的兄长曹德淦(曾官至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德旺出任理事。下设四个管理机构,分别负责预算和财务管理、慈善项目管理、资产直接项目投资和间接项目投资。在章程中没有让亲属和子孙受益的条款,严格程度将不亚于上市公司制度。慈善领域包括助学、救灾、救困、救急、宗教等领域,尤其是农村地区。他估计,基金会上轨道后,每年用于慈善事业的金额将达3亿-5亿元。
此前有报道称:针对曹德旺拟成立的“河仁基金会”,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普华永道和安永正在争夺将来的审计权,而德意志银行、汇丰、花旗、高盛等投行均有意角逐信托权。
参与河仁基金会方案设计牵头人的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表示,很多人一听捐赠就质疑是不是富人想避税,从税务安排讲,可能有很多比捐赠更好的税务安排,并不是只有通过捐赠才能做到,也许捐股票这种方式,在税务安排上会更难一点,说实在话还不如他捐收益权更有利于税务安排。吴世农认为,应该为行善者创造一个宽松的法律环境,保护他们的慈善意愿,用合理的税务安排激励行善者,同时,对基金会运作涉及的一些普遍模式进行标准化监管,让真正的行善者得其所愿,作伪者无隙可乘。
就在曹德旺近期频繁减持福耀玻璃的同时,沉寂多时的“福建首富”陈发树也在继续减持紫金矿业。在今年4月至7月减持紫金矿业套现27亿元之后,11月27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在7月2日至11月24日之间,陈发树以及其控股的新华都实业再次减持紫金矿业,套现约15亿元。至此,陈发树减持紫金矿业半年多累计套现约42亿元。同样有市场人士分析,从其日前所操作的项目来分析,估计与增援新近成立的新华都慈善基金有关,毕竟承诺捐出其个人价值83亿元股权的资金数额巨大,要使基金会正常运转,资金链必须要跟上。
一个不够宽容的慈善环境
时间虽到年底,故事仍将继续。
从简单的捐款捐物转向更复杂形式的慈善行为,是中国企业家慈善观念的一个巨大进步,以更大手笔的魄力行善,便是最清晰的信号,折射出中国企业家在慈善观念上的日臻成熟。围绕着这两位企业家捐赠所产生的是是非非,需要我们的反思。
在宣布成立基金会之前,曹德旺二十多年来个人现金捐助累计超过2亿元的,他的家族企业荣登2009全球最受尊敬家族企业榜单,这样的事迹依旧引来的是质疑声一片。其实,在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看来,那些企业家的想法“都很简单”:自己的钱一辈子也花不完,想捐出来,下一代让他们自己去努力。“像曹总纯粹就是觉得公司发展到这么一个份上,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都非常好了,因此开始思考把这个钱留给下一代还是献给社会。”
就算树立1000个类似于曹德旺这样的典型,也不能解决人们普遍持有的慈善疑虑。当前,公众持续不断质问的核心是,当下中国慈善业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透明的环境。去年的抗震救灾将慈善信息披露和资金流向推到风口浪尖。至今年,社会各界对慈善透明的要求以及相应监督有增无减。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小天使基金善款挪用风波和因余秋雨而引起的作家群陷于“捐赠门”事件,将人们对于慈善信息的披露和慈善捐赠流程的透明的要求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当超乎人们想象的40亿、83亿出现的时候,公众依旧会就捐赠动机、捐赠避税的问题进行讨伐。
有媒体指出,公众对此提问的水平也没有进步。他们还在逼迫自己和别人就捐赠动机、捐多捐少作简单的价值判断。这一次公众找错了对象:曹德旺、陈发树等是巨骗还是慈善家取决于我们的法律,而非富豪本人的意愿,舆论把本应针对法律的质问集中到了曹德旺、陈发树身上。
统计显示,在这五年当中,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闽商慈善捐款最多,大名鼎鼎的黄如论连续五年位居慈善榜前茅。如果我们跳出地域的概念,从更广义的企业家群体与企业慈善的角度观察,便可发现,中国企业慈善事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无论是企业家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还是做慈善事业的形式,都与此前的一些传统做法大不相同。很多人开始追求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与其说这是企业家慈善意识的觉醒,不如说是企业慈善事业的渐渐成熟。
尽管不少企业家在成立慈善基金过程中,在技术面还可能引来质疑,尽管中国企业设立慈善基金,还没有很完善的制度加以配套,尽管有些企业家设立的“基金会”,还可能名不副实,但总体来说,不少企业家已经将人性中的两股巨大的力量结合起来,即是将自利与关爱他人结合起来。
饱受质疑的唐骏感到了委屈,他直言当下的中国对慈善还不够包容,“我自己的钱,我都捐出来了,而且还承诺公开、透明,你还质疑我、管我的动机、透明性?未来5年我肯定不会捐款了。”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如果是除了做慈善都饱受质疑外,曹德旺和陈发树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高尔夫。据说,节俭的陈发树在唐骏的带领下爱上了高尔夫,不同的是唐骏每次打球都买新球,60元一个,而陈则习惯买旧球,3元一个。
■各方语录
不行动是最大的错
王振耀(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我非常欢迎股权捐赠,慈善要大发展,非要走到捐股票那步不可。从全世界慈善事业发展中也可看出,必须有大数额股票捐赠,才能真正把慈善事业发展的声势做大,而且捐股票是慈善事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企业家不一定都要捐现款。
我建议大家捐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研究法律,并和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包括证监会等进行积极的互动。捐股是一个法律行为,你的股捐到基金会产权就变了,改变产权就需要履行法律程序,得过户。想做这类基金会的,准备捐股份的企业家,一定要想清楚这件事情。不要质疑他们逃税什么的,人家不捐不就没有税,他逃什么税呢?
现在大部分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主要是缺乏经验,不会做。大家不要上来就说“我要么捐几十个亿,要么不动”。其实现在的法律空间还有些滞后,你能不能先捐几百万现金?比如说非公募基金会起点比较低,在省里面注册就只要求200万元。你捐赠几十亿这么多,为什么不先注册一个非公募基金,让它先运作起来。行动起来最重要。如果只停留在口号,等着几十亿股票的捐赠或转让的障碍解除,这样没有办法开展慈善活动,也没有办法取得经验。
出台《慈善法》加速引导大家向前,我认为是可能的,但是要靠一部法律使大家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我觉得面前还有很长很长的路,很多问题要解决。
《慈善法》草案,也没有对于捐股行为有法条上的突破。一个基本法不会定得那么具体,对捐股的规定将来证监会、税务总局、财政部会有一些协调。《慈善法》目前还在初稿中,将来还要经过公示,对社会广泛征集意见,比如说,讨论的时候还没有捐股,征求意见的时候很可能就有了。
质疑论调阻碍公民社会发展
窦瑞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他们以大手笔的捐赠彰显着企业界的公民精神。媒体和公众对这两位企业家的“动机论”的质疑是中国企业公民事业发展的阻力。
对我们稍微苛刻了点儿
唐骏:这次对我们稍微苛刻了一点儿,我们是私募基金,已经承诺说愿意公开,愿意接受监督,还受到这么多质疑。汶川地震老百姓捐了那么多钱,哪一个可以查得到明细表?有哪个公开过?这部分钱才更需要公开。我们自己的钱,愿意捐给谁就捐给谁,不捐又怎么样呢?我想不出来有什么“私”在里面。唯一的一个“私”,可能就是名声上好一点,连这点儿私都不让,这要求也太高了。(2009年11月,唐骏面对公众对新华都基金会的质疑时表态)
我要享受捐赠的过程
陈发树:我不想将财产留给孩子,这对他们来说是负担;也不想在自己很老的时候再捐,现在我不到50岁,我很享受捐赠的过程,既可以继续工作又可以帮助别人。(2009年10月,陈发树对成立基金会的初衷做出解释)
是企业家都会这么做
曹德旺:国外的比尔·盖茨即便个人破产也不会用基金会的一分钱。这次捐款,我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典范,既然捐出去了就不再是我的了,这笔钱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我坚信,中国有很多企业家到了晚年都会像我这么做的。他们现在没有捐赠,是因为他们都在创业的路上。”(2009年2月 宣布股捐初期)
我穷过,后来发达了……你不要有点钱就自以为了不起,你有钱帮助人家,做一点功德而已。这也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平衡发展。(2009年7月)
如果按照我的观点,所有人申请成立慈善基金都可以,我都接受你申请,但是要拿出本事给人看,捐出来以后是不能拿回去的,你捐出来再拿回去,或者用其他名义拿善款,当视为为侵吞,这个和贪污是没有什么区别的。(9月4日)
我喜欢出风头,我想为在座的人竖一个表率,你们以后向我学习。我为中国富人竖一个、立一个标杆,你向我学习,我怎么做你也怎么做。(11月,央视节目录制现场)
千亿慈善基金的梦想
王健林:我自己有一个梦想,要创立一个一千亿的慈善基金。我们企业资产明年就可以达到一千个亿,我宣布把我个人股票的90%捐出来,我觉得不应用捐多捐少来衡量谁做的好,慈善是不可以PK的。在当前中国社会做慈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获得一种平衡感。在像慈善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比如美国,富人不行善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做慈善就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要求。(2009年11月 在央视节目录制现场)
责编: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