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现 南 极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30日 17:43)
【主持人】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本期特别节目。北京时间1月9日,从遥远的南极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冰盖的‘最高地带’。一位参加了南极科考的队员这样写道:我已经登上了南极的冰山,亲眼见过企鹅岛上成千上万只的企鹅和在冰缝边晒太阳的懒洋洋的海豹群。但我知道,我来南极,绝对不是为了“开眼界”,我和队友们离开亲友、爱人,经历了西风带的狂风恶浪,来到这万里之外、与世隔绝的苦寒之地,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梦想——探索南极、了解南极。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一次成功的登顶。
2004年11月1日,第21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启程赴南极
雪龙号成功穿越魔鬼西风带
2004年12月6日, 中国科考队13名队员向Dome-A挺进
2004年12月28日, 中国科考队遭遇第一道冰裂隙
2004年12月31日,纪念中国南极科考20年,竖立首次登陆标志石
2005年1月5日, 中国科考队进入Dome-A地区
2005年1月9日22点15分, 中国科考队登上南极最高点
【主持人】(南极地图)
当我们打开南极洲地图时,总有一种迷惑不解的疑问。在那1390万平方千米的冰雪高原,加上环抱着它的35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海域中,以人名命名的例子屡见不鲜。乔治五世地、彼得一世岛,爱德华七世半岛等等。为什么南极洲的山脉、岛屿、海岸、冰架、海峡,都是这样五花八门的称呼?研究过南极的地名后你会发现,这些国王、沙皇、皇后、公主以及海盗的名字,实际上就是一部南极探险的历史。
【正文】
1768年夏天,一艘排水量370吨的木制帆船徐徐驶离英国浦利茅斯港,向茫茫大海驶去。船长詹姆斯·库克站在驾驶台,对于这次担负的重大使命他感到十分激动。“努力号”的这次使命是观测1769年6月初将要发生金星凌日,这是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因为金星凌日几百年才能遇到一次。
当时,人们对南极洲一无所知,他们仅仅凭着想像和推测,认为地球的最南端有一个“未知的南方大陆”。
英国政府给库克和94名水手下了一道密令,一旦发现那个神秘的南方大陆,他们就应该调查那里的土壤和物产、牧畜和家禽,到河里和海里捕捉当地的鱼类,英国政府甚至要求库克他们要调查出当地土著居民的人数、性情,并同他们建立起感情,发展贸易……
库克船长就是肩负寻找南方大陆的使命,开始了为期3年的艰苦航程。但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南方大陆。
在这以后,库克船长又于1772年和1773年两次向南挺进,甚至已经进入到南纬71°10',只需一天一夜的航程就可以夺得这次远征的桂冠。可是寒冷的冰海,狂风恶浪,满目的冰山和浮冰,加上沉沉的大雾挡住视线,库克船长只得掉头返航了,南极大陆就这样与库克失之交臂。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行到地球最南端的记录,它以令人沮丧的事实证明,人们想象中的南方大陆即使存在,也绝对不是人们可以生存的地区。库克在此后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假如谁比我向南走得更远,他的发现是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好处的。
后来的许多航海家并未因为他的忠告而停止对南极的探险。登上南极半岛的第一个人,据说是一个捕猎海豹的美国人约翰·戴维斯,他在1821年2月7日登上南极大陆。
南极大陆经过各国航海家的艰苦探索,已经确信无疑地证明它的存在了,剩下来的就是深入南极洲的腹地。于是一场争夺最先登上南极,到达南极点的角逐,激励着许多雄心勃勃的探险家。
【主持人】(探险家斯科特的图片)
如果把探险比做勇敢者的游戏,那么南极探险就是最虔诚的信徒的朝圣之旅。可以说,未知就意味着危险。1895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代表会议做出决定,把从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称为南极考察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探险家以顽强的毅力、无比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向南极腹地挺进,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史诗。正在此时,一位勇士出现了,他就是观众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
【正文】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1901年,当时33岁的斯科特在英国皇家协会和皇家地理协会的资助下,乘坐着木制帆船“发现号”,开始了向南极点探索的第一次尝试。
这是一次艰难的旅行。雪橇狗的食物是挪威运来的干鱼,但是因为在穿越热带地区时腐烂变质,因此在他们出发两个星期之后,所有的雪橇狗都已死去,整个队伍只好步行返回。他们在93天的时间里共行走了960英里的路程。斯科特一行人的身体极度疲劳,而且受到了坏血病的严重感染。不过这次旅行不能说是无功而返,至少他们从地理上探明了大约300英里的新海岸线,对南极大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漫长的冬季里,发现号的船员们还和当地具有贵族气质的土著居民——帝企鹅交上了朋友。在发现号的这次考察之前,人们对这些可爱的动物的情况还一无所知。
1910年6月“陆地之星”号驶向新西兰,在对船身进行了加固,储备了必要物资后,斯科特把马匹、狗、动力雪橇以及各种装备装上船,同船的还有一起航行的官员和科学家。
这时候,踌躇满志的斯科特并不知道,一场抢先到达极点的竞争已经悄然展开了。
罗尔德·阿蒙森,挪威探险家,同斯科特一样,阿蒙森也对极度严寒环境的探索保有强烈的、几近迷恋的热情。阿蒙森是航行穿越西北航路的第一人,在那段时间里,他与因纽特人生活在一起,并向他们学习如何御寒、修建圆顶小屋、控制雪橇狗和处理皮毛。
自1906年起,阿蒙森就开始精心筹划征服北极点的探险活动。但就在他即将出发时,突然传来美国人抢先到达北极点的消息。阿蒙森无法相信,4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探险是阿蒙森最喜爱的事业,他绝不肯轻易放弃。当他知道英国人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正启程前往南极寻找南极点,阿蒙森又一次兴奋起来:“北极点被人捷足先登了,但南极点还是块处女地。我一定要第一个找到南极点,和斯科特一试高下!”
【主持人】(斯科特与阿蒙森)
4年的努力使得阿蒙森的探险队极具实力,尽管他比斯科特晚两个月启程,但却比斯科特更早到达罗斯海东岸的鲸湾。当斯科特抵达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不是惟一对极点发起冲击的人。于是,一场抢先登上南极极点的竞争 就在双方心照不宣的相互问候中拉开了序幕。
【正文】
正是阿蒙森的不期而至,给斯科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为了赢得这场较量,在登陆不到两周的情况下,斯科特就率领着队伍从埃文斯角出发,踏上了探索极点之路。
随着他们渐渐深入南极腹地,斯科特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几天前还是充满诱惑让人兴奋的旅行,现在已是举步维艰了。
10月24日,探险队开始向哈特岬进发。然而,由于气候条件和路面状况太糟,辎重过重,探险队推进十分缓慢。而接下来的事更让斯科特对自己的坏运气哀伤不已。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南极的12月是不会有暴风雪的,可他们却接连遭遇了两场暴风雪。厚厚的积雪经常会没过队员们的膝盖,雪橇运行也颇费力,有半数人都患上了雪盲症,眼睛疼痛难忍。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斯科特仍然坚持写日记,在12月10日这天的日记里,斯科特写道:“我们还在努力着,要考虑到可能影响我们成功的所有因素,天气始终令人忧虑,但一切在按计划贯彻执行。一切就绪,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他乐观而自信地坚持,自己将是到达极点的第一人。
但是,老天似乎有意捉弄斯科特,恶劣的天气始终在折磨着他。
“全天行进了8里多一点。在如此令人压抑的状况下,我们又完成了三次行军。”。
“天气糟透了,阴暗多云,模糊不清,还下着大雪。人的精神状态极其低靡”。
【主持人】
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接连不断的暴风雪,斯科特却始终没有退缩,当船在向暴风中几近沉没之时,甚至当船在埃文斯角沿岸搁浅时,他也没有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每当看到太阳的出现,他又立即重新振奋起来。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却让斯科特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
【正文】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历尽艰险,终于站在南极极点上。这时,他们已经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行走了80天。然而他们却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南极的极点上,一面挪威国旗正在迎风飞扬。斯科特精心准备8年之久的冒险最终只找到了阿蒙森在一个月零5天之前留下的国旗和帐篷。帐篷里有一封致给挪威国王的信笺,另一封则是留给斯科特的——请他将信转送给挪威国王。而当后人提起这段故事的时候,都说,这封信将斯科特从一个南极征服者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邮差。
失望至极的斯科特在伤心沮丧中踏上了回程的路。由于阿蒙森抢先夺得了征服南极点的桂冠,斯科特一行变得意志消沉。在归途中,斯科特始终没有振作起来,一种失败的屈辱感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意志力。由于无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马匹也接二连三地死去,大多数的路程里,他们只能自己拖着沉重的雪橇前行。到了三月中旬,当他们支起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帐篷的时候,人数已经减少到了三人。
日记和信,是斯科特留给亲人的惟一物件,在临终前写给妻子的信中,斯科特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实际上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是的,斯科特也许曾经后悔过,但我们相信在他最终长眠于茫茫雪原的最后一刻,他英勇而无憾。
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倒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悲壮而重要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公斤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所记录拍摄的探险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即使到现在,南极探险仍然沿着斯科特开辟的路线前进。现在设在南纬90°极点上的考察站,还叫阿蒙森—斯科特站,用以纪念伟大的探险家阿蒙森和斯科特。
“对我,以及待在这儿的每个人而言,所有这一切努力的付出都是因为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就如同南极历史上发生的所有英勇事迹一样。要在南极漆黑的深夜中直面严寒和狂风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完成的最艰难的旅行,同时也是极地探险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斯科特日记。
【导语】(沙克尔顿照片)
同样的选择,同样的目标,而最终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于是有人说,是命运决定了斯科特和阿蒙森之间的较量。然而不管是谁胜谁负,从人类探险南极的历史来看,这是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比赛,阿蒙森的睿智与果敢和斯科特的坚定与勇气都为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南纬九十度,是斯科特和阿蒙森探险历程的终点,但却是人类探险南极的另一个起点。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探险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片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正文】
沙克尔顿是第一位相信在南极可以使用机械动力来开动车辆的人,并把登上南极点作为自己的目标。然而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多次向南极点发起冲击的沙克尔顿最终也没能实现这一目标。
1907年,沙克尔顿亲自担任探险队长,率领雪橇队穿越罗斯冰架,在罗斯岛过冬。次年向南出发,他们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人拉雪橇,成功地挺进南纬88度23分。然而,在离南极点不到179.7公里的地方,探险队却因意外的暴风雪和粮食准备不足,不得不中途折返。为这次的功败垂成的探险,沙克尔顿曾一度伤心不已。
而第二次的南极探险,则让沙克尔顿真正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壁垒分明之时,沙克尔他和他的“持久”号探险船开始了横越南极的伟大旅程。令人遗憾的是,命运再次扼住了沙克尔顿的咽喉。由于“持久”号探险船在冰川中遭到了严重的撞击,探险队员们被困在到处漂浮着巨大冰块的海面上,他们必须穿越冰山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在猛烈的暴风雪中,在寒冷的南极冰原中,队员们只能靠煮海豹肉来维持生命。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沙克尔顿曾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想法。
“现在我的任务是将队员们安全带回故乡。为此目标我要将付出我的所有能力及精神,拿出南极探险经验中得到的所有知识。”
【主持人】(理查·伯德照片)
斯科特也好,沙克尔顿也罢,他们对南极的探索都被归结为一种英雄主义,他们也因此而撑起了一个南极探索史上的“英雄时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人类在南极探险中逐渐用机械设备代替了狗拉雪橇,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大屏幕上的这个人,就是其中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就是美国著名极地探险家理查·伯德。
【正文】
1928年12月, 当伯德搭船离开新西兰时,南极还是夏天,他计划先在南极岸上掘洞越冬,等到第二年春暖时分再尝试飞行,穿越人迹罕至的极地上空到达南极轴心。
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一支先遣队走陆路前往南极中心,他们将展开地质研究并随时待命,一旦伯德的飞机迫降就立即展开搜救工作。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伯德决定开始这次伟大征程。伴随着飞机的起飞,在离开新西兰整整一年后,伯德驾驶的飞机终于飞上了南极大陆的上空。在南纬90度极点的位置,伯德将系有石头的美国国旗准确地投了下去。
【正文】
这一刻,让这位美国探险家永生难忘,而对于全人类来说,人类首次跨越南极极点的飞行无疑为进一步的南极探索创造了新的契机和信心。
【主持人】(南极大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南极这个天然宝库逐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它就像一个生日蛋糕,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从1917年到1946年,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七国先后以政府法律形式宣布对南极及领海领空提出主权要求。对南极的考察开发也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正文】
南美大陆南端的彭塔阿雷纳斯,是智利南方濒临麦哲伦海峡的一个港口,如今它是世界为数不多的通向南极的航空港,从这里起飞的大力神运输机,在南半球的夏季格外繁忙。来自世界各国的南极考察队员、科学家和后勤人员纷纷拥向这个小镇,从这里搭乘飞机奔赴各国在南极的科考站。
直升机的轰鸣打破了南极冰原的宁静,冬天的雪原被履带车的轮子划开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里的壮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但在这里工作的科考队员都深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们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与严寒相伴的只有眼前无边无际的冰雪。寒冷与孤寂,这就是他们在南极的生活中不变的主题。
阿根廷南极考察站 工作人员:每一个人来到这里,我们会用雪欢迎他们,他们离开这里,
我们也会用雪为他们饯行,这是一种传统,用以表达我们的诚意。
【正文】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中国、美国、阿根廷等二十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这些众多的考察站根据功能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南极科学考察的领域已经由早期的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气象观测逐渐发展到了今天的海陆空外层空间的全方位科学考察。考察的学科几乎涉及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南极考察从1984年到现在已经进行了21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考察,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建成了包括雪龙号破冰船在内的一船两站的后勤支撑体系。
【主持人】(企鹅)
人类对南极的开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利用南极,但同时,也会无可避免的对这片土地带来破坏。如今,冰雪覆盖的南极开始出现危险的信号。随着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南极冰原开始融化,这将给世界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正文】
南极冰原的不断融化,已经开始给生活在南极的动植物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憨态可掬的企鹅一直是南极的象征。这些步态蹒跚、身穿燕尾服的“南极绅士”,千万年来在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但近日,由于南极麦克默多湾的冰流被一座巨大冰山阻断,生活在这里的数千只刚出生不久的小企鹅面临被着饥饿的威胁。
这座代号为B15A的冰山,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被科学家称为“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漂浮物体”。目前,这个庞然大物正以每天2公里的速度向麦克默多湾靠拢,并占据了附近海域。因此,栖息在海湾附近的数万只成年阿黛尔企鹅为了觅食,不得不绕行180公里才能回到它们嗷嗷待哺的企鹅宝宝身旁。但是据科学家介绍,成年企鹅在如此“长途跋涉”之后,它们所捕获的食物已经基本在途中被消耗殆尽,所以即便它们回到“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食物喂养小企鹅了。
面对这些无助的企鹅,我们只能默默祈祷,但愿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不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又一个牺牲品。
【主持人】(《未来水世界》剧照)
企鹅,以及其他生活在南极冰原上的生物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更可怕的是, 南极生态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引发全球环境的巨变。人类会不会生活在水的世界?前几年我们都看过一部美国影片《未来水世界》,这部影片对地球的环境变化做出了悲观的预言。
【正文】
公元2500年,由于地球两极冰层融化,世界变得汪洋一片,人们只有在水上生活,建立了水上浮岛,这时泥土已经变为极其珍贵的东西。人们非常渴望传说中的陆地生活。
当然,现实中的情况没有电影所描述的那么糟糕,但这足以引起我们人类的关注。尽管在许多人看来,南极大陆这片被冰雪覆盖世界是被遗忘在天涯海角的太古洪荒,它远离文明世界,与人类社会绝缘。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代科学充分证明,正是这遥远的白色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个地球系统的运转。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白色世界也和绿色世界一样,制约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主持人】
环境和人类的未来,这样的话题有些沉重,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确,美丽纯净的南极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惊叹,它的神秘也成为让科学家们孜孜以求。对于人类来说,对南极的探索是一个挑战,是人类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人类了解大自然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人类与自然不可破坏的平衡与和谐。节目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南极的壮观与美丽。好,感谢收看今天的特别节目,再见。
责编:薛蓝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