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双休日,关于芬达汽水和美年达橙汁等软饮可能致癌的说法沸扬一时———3月4日某媒体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FoodStandardsAgency)于当地时间3月2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消息称,一些软饮料可能产生致癌物苯。随后两天,此消息被国内多家媒体转引、追踪。
“欧风美雨”:苯甲酸钠+维生素C=致癌物
周末袭来的可谓一场“欧风美雨”。据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认为,如果汽水同时含有苯甲酸钠(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而苯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据台湾TVBS和中天新闻等电视类媒体报道,芬达饮料同时含有这两种成分。
记者注意到,这个堪称“坏消息”的说法并非只来自英国,而且也并非第一次被提出:新西兰一家新闻网站2月22日载文称,包括芬达汽水、美年达橙汁等众多流行软饮料在内,都含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能构成致癌危险。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早在1990年公布的测试报告就显示,软饮料中包含的维生素C和苯甲酸钠相互作用,可形成苯。1991年,法国“巴黎水”饮料因苯含量超标,不得不在全球召回上亿瓶。另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FDA一个月前曾发出警告,并开始关注软饮料中的苯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在FDA宣布在美国软饮料市场就苯问题开展全方位调查之后,德国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和英国食品标准局也展开了相应的调查。
公众知情权不容忽视
由于长期以来,苯被证实与血癌等疾病有关,而且软饮料的消费者以孩童居多,此消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事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权和知情权,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立即对此事开展调查,尽早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芬达、美年达所属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中国公司发言人日前表态称,其产品均严格按照中国标准生产。但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个未经国家标准委证实的信息:目前我们国家对软饮料中的苯含量并未作出限定。
记者在对相关人士的采访中,听到诸如软饮中的苯相当于一天喝多少公斤的水、吸多少小时汽车尾气等说法,但均未经权威证实。很显然,软饮中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反应产生的苯达到多大的量有害,应该有个界定。记者今天联系国家质检总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后得知,该局已经知晓此事,正在密切关注并开始着手前期研究。
谁是行政主管部门
与任何一次有关食品安全的风波一样,相关行政部门成为众目所瞩。但记者禁不住要问:到底谁是食品安全的行政主管部门?一个“苏丹红”,曾经将质检、工商、食药监、食安办等几乎所有与食品相关的部门都推到执法前台。是否非要如此?如此的效果又是怎样的?这一效果是否足以证明目前这种管理体制应该继续下去?
我国目前食品监管按环节分工,但据记者了解,实际上不仅有些情况无法确定属于哪一环节,经常出现“应该由谁来管”的疑问和争议,而且所谓的环节与环节之间也难免出现缺失和漏位。各环节间的相互衔接、协作等常常多半只成为“一种希望”。有识之士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不可能管好,但它是一个系统、是个链条,应该以一个部门为主系统地监管,其他部门为辅,予以配合。
据了解,近年全国一些省市先后成立了食品安全办,以多个部门为成员。一般由食药监管部门牵头,也有的落在工商部门。
责编: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