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剧情介绍
在看了法国和俄罗斯合拍片的影片《婚礼》之后,很多人评价它是给“好男人”、“傻男人”和“走运的男人”划上了等于符号。矿工米什卡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塔尼亚,在离开家乡多年以后回到他的身边。米什卡心里除了美丽的塔尼亚从没有过其他女人,所以他老老实实地不记前嫌,也顾不上妈妈的反对一定要娶她为妻。婚礼前,为了给新娘买耳环,米什卡被朋友怂恿着喝醉了酒,抢劫了别人。婚礼进行到一半,他被送进了局子,为了尽快出狱结婚,他看也没看便在供罪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随时准备逮捕他的警察局长跟着他回到了婚礼上。塔尼亚的爆发户旧情人出现了,他带人要抢走新娘子……一系列闹剧以后,结局似乎是最喜剧也是最悲惨的:米什卡非常高兴地收养了妻子和旧情人的私生子。
影片的导演是曾以处女作《蓝色计程车》(Taksi-Blyuz)荣获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俄籍名导帕沃尔·罗金。可以说电影取材于当时俄罗斯人们的生活,自然也会将视角投注在他们的身上。
一如印象中南斯拉夫人的精准、理性和民族性强烈一样,帕沃尔·罗金的镜头同样剖析并关怀着俄罗斯的处境及人民的生活。他在1990年的作品《蓝色计程车》反映的是解体后新旧苏联人民在思想上的差异和对应生活的困境,获得了戛纳奖的最佳导演奖;1992年他以《月亮公园》(Luna Park)再度入围戛纳,剖析俄罗斯境内的反犹太情结,描述坚信国家主义的飞车党首领,发现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竟恰巧是犹太人的悲情故事;1996年在《红色的生命》(Liniya Zhizni)中,他则以明快节奏描述一名法国人在莫斯科黑帮中的经历,一方面也呈现出俄罗斯从斯大林时代到现今宛如无政府状态的对比,相当犀利。
帕沃尔·罗金在千禧年的这部作品《婚礼》一反过往犀利尖刻的冷静批判和暴力阳刚的风格,以一场乌龙婚宴为题材,甚至将镜头从莫斯科移至乡间矿场,将视角从政治及社会乱象中转移,帕沃尔·罗金希望用一出充满欢笑的幽默喜剧来更深入刻画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实景。虽然基调疯狂幽默,但是帕沃尔·罗金仍旧放进了许多严肃的思考,诸如贪污渎职、金权政治、经济困境等。可以说,帕沃尔·罗金带给了我们全然不同以往的俄国片情调:幽默、辛辣、狂欢享乐、痛快解嘲,笑声不断、峰回路转,欢乐背后的静默,又不免闻到一丝欲哭无泪的味道。
除了导演才华洋溢、剧本贴近真实生活和演员集体演出优异的特色之外,这部《婚礼》更是画面丰富、节奏明快。执掌摄影的是曾获斯德哥尔摩影展最佳摄影的亚历山大波罗夫(Aleksandr Burov),婚宴醉酒嬉闹、狂欢宴饮的歇斯底里,加上意外重重的状况频传,波罗夫生动而纪实地捕捉到了每个精彩的镜头,一举入围当年的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的奖项。整部影片不时上演的笙歌乐舞,还有一桌桌丰盛的婚宴,加上喜宴张灯结彩的热闹风情,都透过他精准的镜头变得更加活泼起来。
对于这部《婚礼》,也许故事的内容终究不过是生活百态,但是本片不仅给了我们全新的俄片观影经验,就电影本身而言,它也是一出节奏痛快辛辣的喜剧,确切地说也许应该是一出写实的悲喜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