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看了黑泽明的《乱》的一点想法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16日 16:00)

  怎么说呢?一般来讲,电影的主题构思和故事是我最关心的话题。但是《乱》在这个方面的确是没什么可说的。即使知道它就是李尔王的日本版,也仍觉得和莎士比亚的原著实在是太像了。基本上,感动的仍然是莎翁原著里的感动,新鲜的东西不多。

  场面的宏大和色彩的鲜明而有序是很明显的。黑泽明在这一点的把握上的确有相当高的水准。如果硬要和原著比,在“历史感”的刻画上黑泽明应该是更为用心。而且添加了对于大郎和次郎的夫人的笔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枫的描写——这样一个心机深沉、狠毒淫荡的妇人,在最后面对利刃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恐惧,仿佛这一生只为了这毁灭的一刻而存在。对照次郎的夫人阿末,这种激烈的有所作为似乎比“认命”的宿命感还更加强烈些。

  莎翁的原著里,李尔王没有做错什么事情——除了对3个女儿人品的错认。而《乱》里,从开始就已暗示了一文字的疆土是靠血腥的手段强夺而来的,后来更在两个夫人及末的弟弟的语言里得到强调。在很大篇幅地展示末夫人家荒芜的城池的时候,似乎可以感到黑泽明在有意的强调 “宿命感”。对照莎翁原著两个大女儿和爱德蒙之间混乱的关系,感觉到欧洲人比较强调的还是个体作为导致结果的必然,而东方人则更加强调不可知力的作用。

  原著里李尔王一些很著名的犀利台词,例如“褴褛的衣衫不能遮住渺小的过失,穿上锦衣玉袍就可以掩饰一切。罪恶镀了金,高高地坐在宝座上,公正而坚强的枪刺也会迎之而断。”“睁开你们的眼睛,为这些穷人想一想吧,你们是全无心肝的人。”等等都被删去了。诚然,莎翁的剧本是舞台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在演出中讽喻时政的意义。但断然地删掉这些台词,无疑削弱了原著里平民的人本主义精神。

  最后说结局。《李尔王》的结局虽然是正面主角被毁灭,但仍然是奥本尼、肯特、爱德伽等代表“正义”的一方重掌政权,而《乱》的结局却是一文字家族及国土的彻底倾覆。从这个角度上看,《李尔王》是人的悲剧,而《乱》,黑泽明似乎想把它做成历史的、命运的悲剧。最后鹤丸在废弃的城墙上摇摇欲坠的镜头,不知是象征一文字的倾覆还是更深层地暗示人在命运前本来就如临渊的盲者般危险而无助。暂时想到这么多,欢迎指教和讨论。(作者:不良风 )

责编:赵蕾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