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特里亲王曾在澳洲的举浪贵族学校学习长达九年,又去美国的加州上大学,进修电影。与著名的导演科波拉是同窗好友。常年的海外生涯和广泛的国际交往,体现在它的摄制班底国际化也就不足为奇。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齐聚一堂。两位摄影师来自瑞士,特性化妆和造型师来自美国,作曲和音乐制作来自英国,乐队合唱队在匈牙利录制,声音合成在好莱坞。而我们刚刚获悉,他正在重新制作一个两个半小时的国际版,来做海外发行。而国际出品人正是他的多年老友科波拉。或许这些来自西方的视点和声音给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认识层面。
查特里亲王:“现在新型的电影院大量增加,使得老派电影很难生存,老的那些故事就没有人要看了,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引进新的电影手段和新的技术。”
英国作曲家:“片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看上去很神奇,画面也很有震撼力,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史诗的场面结合起来,试图极其真实地再现历史。我们知道,某些历史史实是很富戏剧性的,而有的时候却很乏味,如同上历史课一样,当人们去看这部影片时应有所准备,你不是完全是为了娱乐去看这部电影的,是为了去发掘一些东西。”
也许是东西方的历史观,历史美学不尽相同,影片所表现出来的节奏、细节、影调与传统的泰国电影大相径庭。在泰国,历来对拍摄与皇室、国王有关的影片审查极为严格、谨慎。但对本片,整个王室与政府却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与慷慨。不仅皇太后拿出了500万私房钱作为大部分投资,皇宫还借出了大量藏品、陈设供拍摄作道具使用。而皇族成员、大臣、官员还纷纷出镜亮相,扮演角色,传为了佳话。这些也只能是发生在查特里亲王的大手笔之中。
英国作曲家:“他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专业导演,他总唱‘独角戏’,自编自导,参与方方面面的工作,非常全才。他经常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我们的工作方式有很多的不同,完成这部片子之后,任何其他的片子都变得容易了,所有其他的东西都不具有挑战性了。”
这位作曲家对各国的民族音乐,特别是东方文化和音乐艺术情有独钟,津津乐道。他不仅收藏了六百件各国乐器,还会演奏中国的二胡、扬琴和古筝。他的这份东方情结在《苏丽尤泰》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英国作曲家:“我一直都对古老音乐、其它国家、其它文化背景的音乐很感兴趣。在这段时间内我多次来泰国访问,我想表达对这个文化的敬意,我花了很多功夫向泰国音乐专家请教。对我来说,问题最大是从西方人的观点来看,这部片子预算太低,但在泰国这已是很高的了。要创作出他们所期待的那种声音的质量和数量,确实对我是一种挑战。”
去年当《苏丽尤泰》上映的那段时间,泰国几乎所有的报刊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它的报道。许多学校、政府机构更是把它当作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举国上下对此片的景仰和重视,使得许多国外片商纷纷将自己的影片档期拖后,给本片让路。而印有《苏丽尤泰》标志的纪念品、宣传品更是五花八门,甚至连银行存折、电话卡、饮料罐都印有苏丽尤泰的头像剧照。
基特教授:“通过这部影片,你能对泰国有所了解,这是我所谓的通过电影展现民族性。在这方面他是非常努力的。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参加到他的剧组里。我知道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果没有资金,没有这样的权威是很难做到的。我认为他完成得很精彩。”
在众口一词的赞美和广泛的狂热之余,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此时“苏丽尤泰”的出现并非偶然。九十年代的泰国,经济生活迅速膨胀,又遭到金融风暴的重创。社会矛盾重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人可危,对未来一片渺茫。虽然在这个国家并不缺乏信仰,虽然佛教之光令人们学会了隐忍和承受,但民族精神的暗淡,道德风范的丧失,令许多有识之士无比忧虑。而本片所讴歌的那种民族意识、牺牲精神和影片所讲述的坚强、果敢、冷静沉着抵抗外敌的故事,正是创作者们所呼唤的,也激发泰国人民广泛的共鸣。 (《世界电影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