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语电影人和华语影片备受世界影坛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多国际电影节都推出了“关注中国电影”的主题活动。今年举行的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华语影片的阵容就非常强大,《世界电影之旅》得以机会去了解华人电影人在柏林电影节的风貌,不能不说是一件荣幸的事情。
对于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来说,电影节是他们展示才华的最佳舞台。此外,国际电影节在促进电影交流与创作以及电影的推广宣传方面也独具功效。近年来,随着华语电影人对电影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看到华语影片,早已经不是件稀罕的事情。柏林电影节举世瞩目,众星云集,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柏林,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世界电影之旅》摄制组刚到柏林不久,便得知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共有50多部华语影片入选参加电影节各单元的展映与竞赛,这消息让作为同胞的我们倍感自豪。
此次柏林之行,我们不仅有幸见到了张艺谋、成龙、巩俐、张曼玉、陈可辛等大牌明星,陆学长、李强等新锐电影人也走入我们的视野。他们带来的作品,在影片内容和形式上都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中国电影风格多样、敢于创新已是国际电影界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也正是中国电影近年来倍受世界影坛关注的原因。
柏林电影节主席说:“我们有两部中国影片参赛,并展映了很多中国和亚洲电影;这是因为我们坚信中国能拍摄出很多好片子。”
电影节“国际新电影论坛”单元的工作人员罗茜多年来一直担任选片工作,她对此也有同感。她说:“我在中国看到很多好片子,但可惜不能都请来.可是去年举办了关注中国电影影展后,又出现了很多好的中国作品,可以轻而易举地再举办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活动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电影最多姿多彩的国家,有很多有才华的电影人,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要讲,电影业是最有潜力的。”
华语电影风格多样、个性突出的特点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张艺谋此番故地重游,一改以往注重艺术的形象,而是带着自己第一部商业运作的功夫片《英雄》前来面对旧友。尽管张艺谋的新电影使许多业内外人士略感生疏,但他本人对此却泰然处之。
当年将张艺谋的作品带出国门的原奥地利大使夫人至今念念不忘和张艺谋的相遇,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张艺谋及对他作品的关注: “我看了所有张艺谋的片子。我们每年十月十六号到二十六号举行电影节,我就请他去过,很多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知道他的《红高粱》的。他的脑子非常开放。”
但出乎我们的意料是,大使夫人对《英雄》的评价相对冷静了许多,也非常坦率:“以前拍的片子是他心里希望拍的,我觉得那时候他拍的片子都是他自己生活有关系的。但现在呢,《英雄》就离他的生活太远了,而且没有他自己的感觉在里面。我认为他们应该拍自己真正想拍的。”
尽管褒贬不一,张艺谋的影响力仍是不可低估。对他这部新作的评价丝毫没有减低影迷们的热情。无论是新闻发布会上,还是红地毯旁,总会聚集着他的众多影迷。《英雄》首映当天,影迷们甚至提前几个小时来到影院,早早把放映厅挤得水泄不通。一大批没有买到入场券的影迷,宁愿在瑟瑟寒风中站上几个钟头,也不愿放弃与来自中国的著名导演和明星们短暂接触的机会。
《英雄》在柏林还是杀出了一片天地,最终该片获得本届柏林电影节“创新奖”。
当张艺谋从艺术向市场迈进的时候,拍商业片的高手成龙却在反其道而行之。这位早已为西方观众和媒体熟知的国际巨星,此次亮相柏林并不是为自己的动作片做宣传,而是为电影节“广角镜单元”的开幕影片《龙的故事》捧场助威。这是一部讲述成龙自己真实身世的纪录片。影片导演张婉婷是大家熟悉的香港电影人,她因拍摄故事片《秋天的童话》而闻名。张婉婷一向只拍故事片,《龙的故事》是她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片。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张婉婷和罗启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它的背后潜藏着的一个国家在烽火年代所遭遇的坎坷;于是他们决定把它拍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记录片。
没想到这部片子竟然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摄制完成。作为一名创作经验丰富的故事片导演,拍摄纪录片无疑是个全新的领域,张婉婷勇于探索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
张婉婷这样回答摄制组的记者:“我觉得纪录片也是难度很高的,拍的好的话故事会很震憾,因为是完全真实的。我看了一些历史的片段,便和成龙家里的故事搅在一起,我们发现从他家人的眼光角度去看中国的近代史是完全不一样的。”
《亚洲电影》杂志记者英格·爱伯灵这样评价《龙的故事》:“如果你细看,会发现是不是成龙似乎不重要,换成别人也行。通过这部片子你看到的是中国的一段历史。对生活在欧洲的人来说,我们知道很多关于欧洲的历史、美国的历史,但我们对亚洲的历史却知之甚少。这是这部片子的价值所在。”
纪录片一直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类别。本届电影节上我们注意到,许多展映的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似乎更倾向于纪录片的叙述风格,试图将这种风格融入到故事片的拍摄中去。
一个近似于“家庭录像”的故事,最终却拍成了一部严肃的纪录长片,这对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个意外的收获。张婉婷说道:“成龙自己也挺惊讶的,因为他起初以为给他自己看的,所以做的挺自然的,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了;现在这么多人要看,要卖这么多地方,心里有一些矛盾。
不过,也许正因为成龙“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了”,才使得《龙的故事》得到了如此广泛的认同。这位西方人眼里的传奇人物,其身世更是影迷们所希望了解的,这也许正是该片的卖点所在。
另一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香港导演陈可辛今年也来到了柏林。他此次带来的恐怖片《三更》更是独树一帜。陈可辛一向以擅长拍摄爱情片著称,用他的话讲,《三更》其实还是一个爱情故事,只是换了一种讲述形式。整部影片的格调凄美忧郁,情感十分细腻。在柏林电影节放映期间,场场座无虚席。
国际间电影人的合作越来越受到华语电影人的重视,在这个领域里,陈可辛是走在前面的。他一直致力于亚洲各国间的电影合作,近年来佳作频频。继影片《甜蜜蜜》成功之后,他与泰国导演侬志合作,投资拍摄了在泰国引起很大争议的影片《晚娘》,还与韩国电影人合作制作了《春逝》,这些作品不仅在华语地区,而且在整个亚洲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谈到亚洲电影事业,陈可欣说:“亚洲的电影为什么不能发展,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电影人太少。我们就希望能够用一个方法把亚洲的观众联起来,作为亚洲的电影工作者,应该面对的一个目标,怎样把这个目标变成事实呢?我们要找一些题材能够合作,演员交流、题材交流、导演交流,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把三个地方的导演合起来。”
当大多华语电影人致力于发展民族电影、彰显民族个性的时候,陈可辛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观念:“我一向希望把这个电影脱离本土电影的色彩,这样即使到外国去,人家也会觉得你是个好的导演,这是部好的电影。我们拍电影不是奥运,我们不需要代表国家,我觉得应该让人家看电影的时候忘记这部电影出自什么国家,而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和陈可辛有着同样想法的不乏其人。两岸三地电影人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孙周为本届电影节带来的《周渔的火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是继影片《漂亮妈妈》之后,孙周与巩俐的第二次合作。与《漂亮妈妈》不同,《周渔的火车》是一部空灵写意的爱情故事。在影片中,巩俐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女性,这对她的表演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
《周渔的火车》也是孙周第二部独立拍摄的故事片,令人惊奇的是,他没有继续写实主义的电影语汇,而是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它像一首散文诗,是想象与现实的交融。乡间晨雾中飞快驶去的列车带去了人们对爱情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在柏林的短短数日,我们领略了华语电影人在世界影坛的崭新形象。人们不再只是谈论某一位华语导演或演员,而是关注一个正在崛起的华语电影人群体。这个群体正在用他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影片改变着世界影坛对华语电影的传统看法。
电影节的存在为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勇于创新的华语电影人在这里崭露头角,走向世界。这种活跃的景象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