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95年12月28日,法国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印度沙龙里,用他们制作的活动电影机,放映了几部无声短片:《工厂的大门》、《墙》、《水浇园丁》和《火车进站》等。 尽管只是一些零星的生活事象,但是,活动画面的记录和展映,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一天,被公认为是电影诞生的日子,意味着电影时代的开始。活动电影机开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使用,开启了电影工业时代的帷幕。
当时的中国,正值清·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太后当政。京剧在京师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谭鑫培的“白口爽利”,汪桂芬的“豪迈纵横”,使老生成为各个行当的魁首,著名戏曲班社挑班的也几乎是清一色的老生。社会上最普遍的艺术享受是看戏,宫廷里如此,下层的市井百姓、贩夫屠沽同样痴迷戏曲。
1896年,一位法国游客将电影放映机带到上海,在相当于西方咖啡馆的上海徐园“又一村”的茶楼里,穿插在戏法、烟火等杂耍节目中,放映了几部类似的短片,这被视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标志。
| |
随后的几年,不断有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和俄国的商人携带电影机来中国,这段影片资料记录了上世纪伊始,李鸿章观看电影器材的情形,这些外国商人除了拍摄一些记录中国民情风俗的新闻短片和风光素材,还在上海、香港、北京等地的茶楼酒肆里从事商业性放映,电影开始成为一项娱乐产业。
1902年,北京前门外打磨厂的福寿堂、天乐茶园、大栅栏的大亨轩茶楼等,先后开始放映电影,每场收费不过几个铜子儿。放映的短片,不外洋人骑马、黑人吃西瓜、脚踏车赛跑、西女花衣作蝴蝶舞等等,一些日常生活场景,或动作片断为内容的异国风情影像,时间不过几分钟、十几分钟,市民百姓对这些活动“西洋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称之为“西洋影戏”。
故事片《西洋镜》讲述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前的故事:中国电影史上几个重要的人物——丰泰照相馆的伙计刘仲伦,被塑造成影片的男主角,在慈禧七十寿辰,观看进献的西洋影戏时,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任庆泰、谭鑫培初次面对银幕上奇异的活动影像时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
| |
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照相技师刘仲伦使用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拍摄了第一部国产影片,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任庆泰年轻时随哥哥到日本打工,学习、深造照相业务。1892年他从日本回国后,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照相馆——丰泰照相馆。
丰泰照相馆坐落在琉璃厂土地祠内,一直生意兴隆,以拍合影和戏装照而闻名京师,还摄制发售戏曲名伶的照片,兼营照相器材。相馆的技师、学徒多达十几人。任庆泰还经常应召为王公贵族拍照,被慈禧授予“四品顶戴”官衔。这对于一个实业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电影传入中国后,对电影放映怀有浓厚兴趣的任庆泰,又投资经营大观楼影戏园。 由于片源缺乏,几套被翻来覆去放映的滑稽短片,很难使观众再怀有初看“西洋影戏”时的兴致。出于商业经营的考虑,任庆泰萌生了将戏曲名伶的“静照”拍成活动影戏的念头,任庆泰将目光投向了名声显赫、号称“四海一人小叫天”的文武老生谭鑫培。
| |
这一年谭鑫培虚岁六十,借着给谭鑫培筹庆祝寿,在丰泰照相馆的院子中,拍摄活动时断时续,3天拍摄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和“交锋”3个片断。《定军山》表现的是蜀汉老将黄忠与魏军争夺定军山,箭射夏侯尚,刀斩夏侯渊的故事,是谭氏的代表剧目。影片制成后,在大观楼影戏园放映,一时在京城引起轰动。
《定军山》的成功,或许使任庆泰看到了电影市场的潜力和文化功能。于是,此后的三年,他又陆续选择拍摄了谭鑫培的《长坂坡》,俞菊笙的《艳阳搂》和《青石山》,俞振庭的《金钱豹》、《白水滩》,许德义的《收关胜》,小麻姑的《纺棉花》。这批影片除了在大观楼放映,还在吉祥戏院等处放映过。
刘曾复老人3岁时,跟着父亲到北洋政府在怀仁堂举办的堂会上看过谭鑫培的演出,而他看《定军山》的电影是在1919年。
“丰泰”出品的这批无声戏曲短片,既是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又开创了中国戏曲电影的先河。
| |
1909年,一场起因不明的火灾,烧毁了丰泰照相馆,虽然任庆泰还继续经营着大观楼,却被迫终止了他的拍片活动。
历经百年沧桑的大观楼影院,直到今天仍在放映中外影片,它的对面是广德楼。1909年,法国一家电影公司派摄制组来中国。有趣的是,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传统戏曲,将镜头对准京剧名角儿,他们租用广德楼戏园,拍摄了杨小楼的《金钱豹》、何佩亭主演的《火判》。
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舞台戏曲走上银幕,生成了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戏曲电影。
百年前的上海外滩一带被称作“十里洋行”,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上海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重要基地。
1913年,年轻的洋行职员张石川和剧评家郑正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公司,专门承办亚西亚影戏公司在上海的拍片业务,他们合作拍摄的《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和《孤儿救祖记》,标志着国产故事片的创作由短到长,国产片的产量开始迅速增加。
第一部完整的戏曲电影,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拍摄的梅兰芳的《天女散花》。
创办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1917年从一个美国商人手里,低价收购了一套电影拍摄设备,正式成立活动影戏部之后,在陈春生、任彭年的主持下,探索拍摄了各种类型的电影。
| |
1920年,京剧舞台上旦角名声鹊起,年轻的梅兰芳早在1913年首次来上海演出时,就崭露头角。这年春末,他到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应商务印书馆之邀,拍摄了昆曲《春香闹学》和新编京剧《天女散花》。选择这出“身段表情比较多”的戏,是为了适宜无声电影的表现。
从《定军山》到《天女散花》,时隔15年,电影依然是黑白默片。所不同的是,梅兰芳的两部影片,开始尝试打破舞台空间,从简单的舞台记录转向艺术片形式的初步探索。
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张謇、朱庆澜等人集资成立的。1921年,由卢联涛导演,拍摄了南通伶工学校学生演出的武生短打戏《四杰村》。
欧阳予倩以演出“红楼戏”红极一时,与北派首屈一指的梅兰芳齐名,被誉为“南欧北梅”。
《天女散花》、《春香闹学》和《四杰村》,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各大城市放映,还发行到海外南洋地区。遗憾的是这些影片今天都已失传。
| |
20年代的戏曲电影一直处于自生状态。不过,当时银幕上,直接取材于戏曲故事、表现戏曲艺人生活的故事片屡见不鲜。尽管这些戏曲舞台表演的片断不属于戏曲电影,但画面中的场景、情境,都遵循了戏曲舞台演出的原有形态。
1924年,孙中山先生北上,随行的团队中有一位中国新闻记录电影的开拓者——黎民伟。黎民伟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用镜头记录了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活动的珍贵影像资料。
由罗明佑建立的真光电影剧场,是座西洋式的新建筑,原以经营电影业为目的,后来增加了戏剧演出。剧场除了由外国歌舞班或歌剧、音乐会的演出外,只接待国内有一流名角儿的京剧班社。梅兰芳编演的新剧《西施》、《洛神》、《贵妃醉酒》和《上元夫人》等,都在这里演出过。梅兰芳十分看重真光剧场。他也是在这里观看了自己主演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由于这两部戏曲短片很受观众欢迎,极大地增强了梅兰芳电影创作的兴趣和信心。
商定拍摄的剧目由黎民伟、梁林光摄影,梅兰芳担任了实际导演工作。
| |
20年代中期,是梅兰芳创编新戏和舞台演出最活跃的时期,他将自己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搬上银幕,与电影人一起共同探索,利用电影的手段记录和表现戏曲,借助于电影的表演,他也从中学习,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舞台表演艺术。
为了适应剧情,拍《黛玉葬花》时,他们选择了一处与《红楼梦》中大观园环境相似的花园实景。因为实景拍摄,不能完全按照舞台演出来表演,梅兰芳后来回忆说:“把把走圆场的部位变成缓缓地朝前走,同时镜头跟着我走,后面真景自然地不断变化。偶尔停顿一下,还能把舞台上寂寞伤感的神情也亮出来。”这里显然运用了运动摄影,或者摇拍。
《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是京剧舞台上一个经典优美的舞蹈段落。
从1921年起,杨小楼与梅兰芳多次合演《霸王别姬》。经过梅兰芳精雕细琢,当宴舞剑的“虞姬”会聚了梅兰芳舞台表演的多方面的精华。黎民伟拍摄的《霸王别姬》剑舞片断,后来被编进故事片《故都春梦》中。而作为梅兰芳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再次把它搬上银幕。
责编:史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