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空资讯 > 文化点击 > 话剧 

田本相与《曹禺访谈录》(10月14日播出)
10.14 13:37

    曹禺是中国话剧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和他的遭遇吸引了很多人不懈研究,而田本相,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十五年前,应曹禺先生的邀请,田本相撰写了《曹禺传》,并对曹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学术专访。曹禺先生作古后,重新整理当年的访问笔记和录音,田本相心中有了更多的感慨。于是他以“苦闷的灵魂”为题,出版了《曹禺访谈录》,公开了他和曹禺之间的对话。这也让我们有机会走近曹禺在生命最后十六年里的内心世界。
    在曹禺生命的最后十六年里,田本相有幸听到了这位戏剧大师最恳切的语言。他们之间的对话,被记录在三十多盘录音带和四本采访笔记中。尽管这还不是谈话的全部内容,但已经让文艺界十分满足。因为曹禺的生平资料和信件,不是在战争中流失,就是在文革中被销毁。这些录音和笔记,盛载着这位戏剧大师心灵中的宝贝,最终被集结整理为《曹禺访谈录》。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曹禺先生严格来说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而且是一个胆小的人。这里的话是胆大的话,是真话,是自己掏心窝子讲出来的话。
   
    出版社副主编杨九泉:曹禺先生是沉浸在一种追忆与回忆当中,追忆与回忆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曹禺访谈录》的原型是田本相和曹禺16年里的谈话记录。自从开始访问曹禺,田本相就从现代文学研究转向了戏剧研究,并逐渐成为了最具权威的曹禺研究专家,以至戏剧批评家。他的很多研究专著,都曾引用过他和曹禺的谈话内容。2000年在纪念曹禺诞辰90周年的日子里,他又重新整理了这些访问记录。
   
    戏剧评论家田本相:现在重新听起来以后,我感到他自己在倾诉一些东西。他向我来谈他创作的历程,谈他生活当中,创作当中所遇到的种种的苦闷。
   
    “苦闷”似乎最能表达田本相心目中的曹禺。当他们之间的谈话,以一种近乎原始的形态成为《曹禺访谈录》后,被取名为“苦闷的灵魂”。就像15年前田本相写《曹禺传》时,他也是用“苦闷”来给整个传记开篇。
   
    田本相:过去给他写传的时候曹禺先生给我有一个说法,他说:“你要能把我的传写好,你就要把我的苦闷写出来”。
   
    曹禺夫人李玉茹:他某一面是很苦闷的,尤其是在创作上,尤其在他晚年。
   
    田本相:一个非常严肃的作家,对社会、对人类的命运,对人有些思考,这么一个作家,自然他是非常苦闷的。那么到了晚年,比如他对自己不能很好地写出东西来,不能创作了,这种苦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丧失了创作力,是曹禺晚年最大的苦闷。田本相曾说,曹禺的《日出》、《雷雨》、《北京人》这几部戏,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他的手里,中国人才算把话剧这个洋玩意儿完全弄明白。只是他后半生写得太少,这不仅让喜爱曹禺戏剧的人惋惜,也让曹禺自己备感焦虑。
   
    曹禺女儿万昭:爸爸很热爱新生活,很尊敬这些英雄人物,他曾经花了很多的心血,收集了几个人物,大概有几十本。但最后爸爸并没有真正动笔,因为他觉得他并不真知道他们,他不愿意只写事迹、写故事,他要还写人,有个性、复杂的人。
   
    曹禺学生刘厚生:他觉得应该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东西。这个问题呢,我感觉得到,但没想到他自己说的这么多,这么痛苦。我觉得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很严重的教训。
   
    没有什么会比创作上的消沉,更让一位艺术家苦闷。对新生活不了解,使得曹禺在建国后无法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但又是什么,妨碍了他对新生活的认识?读过曹禺的话,也许人们会有所反思。
   
    学生刘厚生:他晚年住院这些年,几乎是每一次他都要说,要写应酬文章,要开许多会,占了我多少时间。
   
    田本相: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曹禺先生的访谈录当中,能够给这些作家一些启发。
   
    学生刘厚生:说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这些情况确确实实是他在建国以后,没有写出更多的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
   
    有人曾说,曹禺的苦闷来自于他的妥协,当他意识到这妨碍了自己创作的时候,为时已晚。这本《曹禺访谈录》可以说是曹禺晚年的回忆录。虽然因为记忆的差错,访谈录中也存在一些事实上的出入,但它丰富的内容,已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曹禺的内心世界。
   
    曹禺女儿万昭:这本《曹禺访谈录》大概是爸爸留在世上,唯一的一本心灵的记录。
    学生刘厚生:可能整个文艺界都没有像这本书这样,深入到他的内心。
    夫人李玉茹:从中也可以看出田本相的为人。
    舒乙:就等于曹禺通过自己的口述和回忆,有了一个自传。
   
    曹禺和田本相的对话,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我想批评家只有尽力去了解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他的创作背景,才可能得出有见地的意见,以致理论建设,从而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不然很容易就变成“捧杀”或者“棒杀”了。(编导:秦晴)



责编:惊鸿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