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空资讯 > 文化点击 > 美术 

永远的琉璃(上)
09.12 14:21

    编导:卢钊凯
    
    琉璃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琉璃出现,到汉代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琉璃一词也是我国汉代时人们对玻璃的古称。历经千年沧桑,琉璃艺术似乎在当代中国人心中已渐渐远去。最近,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国际现代琉璃艺术大展”唤回了人们对现代琉璃艺术的关注。
    
    琉璃,一个古老的称谓,在英文中和玻璃同意。玻璃是原料,被艺术家煅烧之后成为琉璃。琉璃是作品;是文化;是艺术;是精神。在中国文化的召唤下,它带着二十几个国家的七十多位作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意大利李维·瑟古索作品《空间造型》
    
    李维·瑟古索1930年出生于吹制琉璃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意大利的威尼斯。14岁就开始接触琉璃,精湛的吹制技法成为他创作的基础,后来他在观察球体、椭圆和四边形的光学特性时,领悟到了光线在琉璃中的包容性,这也促成了他艺术水平的很大提高。
    
    这件《空间造型》就体现了西方作品的抽象思维,钟摆的造型和天地的光辉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光与影再造了宇宙的思想。
    
    观众:我觉得西方作品在表现这种人和自然还有自己对生活感触方面比较多一点,而东方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纯净安详的境界。我觉得西方作品更加抽象一些,东方作品非常具象,佛就是一个佛,荷花就是一个荷花,梅花就是一个梅花。
    
    日本藤田乔平的作品《红白梅》
    
    在日本受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琉璃艺术家藤田乔平独辟蹊径,抓到了民族文化的根,使曾经茫然无措的艺术追求,豁然开朗。
    
    藤田乔平毕业于东京艺术学院金属专业,他经常在作品中将琉璃及贵重金属综合运用。作品《红白梅》以茶道器皿“漆盒”为表现内容。琉璃的纹理与黄金和白金的结合,使人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呼唤人们对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中国·台湾杨惠姗作品《无相系列》和《花好月圆系列》
    
    东方作品的继承性是明显的。看了台湾琉璃艺术家杨惠姗的这些作品你就会清晰的感受到唐代诗人元稹《咏琉璃》中“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的意境。
    
    杨惠姗从演艺界辉煌的颠峰转入琉璃艺术的初期,同当年的藤田乔平一样,茫然不知所寻。她在日本学习琉璃艺术时发现,琉璃的根源竟在中国。从此,深厚的中国主题使她摆脱了艺术上的茫然状态。
    
    中国琉璃艺术家杨惠珊:其实最初我们的概念都很单纯。第一个是这个材质很有趣,它的创作空间很大,我们又发现里面那么多的艺术家的参与,可是里面有中国艺术家在里头,希望用这个材质怎么样去重新呈现中国的这些文化,这的一个风格。
    
    琉璃艺术是工艺和创意平分的艺术,操作性很强。如何去呈现中国主题,并易事。随着工艺的进步,思想风格才会逐渐显现。从眼前的花好月圆系列到佛系列,是从简单再现到深入思考的过程。玻璃经过火的历练,纯净的一如历练的历史,明澈如镜。在杨惠珊的作品里,琉璃的材料精神充分得到了体现。
    
    《青青的山》出自另一位中国琉璃艺术家戴舒丰之手。中国陶艺的专业背景西方的留学经历,造就了他兼容的琉璃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陶瓷和玻璃两种材料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象一幅静默的山水画。
    
    中国琉璃艺术家戴舒丰:那个玻璃和一块陶瓷两个结合在一起,主要体现一宁静、静穆的自然精神,我们如何通过这个把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里面所蕴的那种对自然的渴求一种希望——寄托我们心里面的那种渴望,把这种自然精表现出来。
    
    琉璃艺术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如果说一件件精美的琉璃艺术品吸引着观众的话,那么吸引艺术家的便是千变万化的琉璃制作工艺。能够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应该才是现实的艺术。这次国际琉璃艺术大展的成功举办更加强了这种沟通,也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琉璃艺术的发展。



责编:李颖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